◇◇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中国人初尝西餐   一百多年来,西方的科技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环顾我们四周,这种物质文明随处可见,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们的来 龙去脉和传入之初的种种趣闻轶事呢!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出 版的《西洋风——西洋发明在中国》一书(刘善龄著),可以满足读 者们的种种好奇。下文是从中摘录的片断。   张德彝《航海述奇》记他同治五年(1866)坐英国轮船由天津去 上海,船上的伙食是“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 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 甜苦洋酒”,“更有牛油、脊髓、黄薯、白饭等物”。后来换了法国 远洋轮,饮食更加丰盛。早茶有种种饮料、糕点、面包片和黄奶油; 早饭是烧鸡、烤鸭、铁雀、鹌鹑、白煮鸡鱼、烧烙牛羊、鸽子、火鸡、 野猫、姜黄煮牛肉、芥末酸抹马齿苋、粗龙须菜、大小药豆;晚饭则 “唯先吃牛油汤一盘,或羊髓菜丝汤,亦有牛舌、火腿等物”。“菜 皆盛以大银盘,挨坐传送”即使吃西餐用的餐具和调料,张德彝在日 记中也有详细记载:“每人小刀一把、大小匙一、叉一、盘一、白布 一、玻璃酒杯三个”,写调料瓶则曰“五味架”,“分装油、醋、清 酱、椒面、卤虾。”   张德彝是同文馆的学生、中国最早培养的译员,与洋人的接触自 然较早,但直到去外洋考察,他才在洋人的船上初次尝到西餐,可见 鸦片战争以后,京师人对西方的饮食习俗还很陌生。然而在最先与外 国人通商的口岸广州,那时候已经有了中国人开的西式餐馆,当时叫 作“番菜馆”。19世纪6、70年代,番菜馆陆续从广州迁徙到了上海和 北京。北京最早的番菜馆大都设在东交民巷各国使馆附近,有的番菜 馆甚至还请使馆厨师掌勺。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二回写光绪年间有 个叫鱼伯阳的山东土财主与人在东交民巷吃西餐,点了两客西菜,一 客是蕃茄牛尾汤、炸板鱼、出骨鹌鹑、牛排、加利鸡饭、勃郎布丁; 另一客是葱头汤、煨黄鱼、牛舌、通心粉雀肉、香蕉布丁。这家番菜 馆的掌勺正是使馆厨子。   上海的番菜馆早期集中在外虹口和徐家汇。杏花楼的前身生昌番 菜号就设在“虹口老大桥直街第三号门”,它在《申报》做广告可以 追溯到1873年12月17日,也就是同治十二年。   《栩缘日记》的作者王同愈光绪二十一年(1895)之后去过的番 菜馆,计有吉祥春、万家春、一品春、张园等好几处。你看他同一天 日记写“归途至张园饱西馔……晚至潮宗番餐,新舞台观剧”就不难 想象西餐在当时士大夫饮食中的地位。戊戌变法(1898)那年,逗留 沪上的孙宝和王同愈不同,他只对设在四马路五层洋楼中的一品香 情有独钟。“日中共饮一品香,下不闻车马声,望极远”一类的记录, 在他这年二、三月记的《忘山庐日记》中至少出现过七、八回。其中 有一次,他还和朋友在一品香为《天演论》的译者严复饯行。   番菜馆多数是广东人开办,不少菜用进口的罐头和调味品做原料, 烹制方法大多是不中不西。即使外国人亲自掌勺的饭店,草创时期菜 馔也难免简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有两个法国人在现在的北京火 车站西北苏州胡同开了家三间门面的小酒馆,除了卖一、二角钱一杯 的红、白葡萄酒,做的也只是炸猪排、煎鸡蛋之类。但这家小店,后 来竟发展成如今闻名世界的北京饭店。1922年溥仪在北京紫禁城举行 婚礼,就曾向这家著名的西式饭店订购过“丰盛的冷食、糕点和法国 香槟”。溥佳的《溥仪大婚纪实》对此曾有记述。大概就在这时,溥 仪养成了喜欢吃西餐的嗜好。李淑贤《溥仪与我》说,他们夫妇“每 月到莫斯科餐厅东安市场内或和平饭店吃一、两次西餐。两人吃一顿 饭不过花三元到四元而已”。这已经是六十年代,末代皇帝被改造成 共和国公民后的事了。   北京饭店在京城虽然首屈一指,但若和天津利顺德比,差不多又 晚了半个世纪。利顺德创始人是英国牧师殷森德,他在咸丰十一年 (1861)于天津租界紫竹林造了座具有印度风情的英式平房经营餐饮、 旅馆和货栈。如今天津利顺德保存的一套同治二年(1863)打制的金 银餐具,已成了西餐传入中国的实物证明。说到西式餐具,早在鸦片 战争结束不久,就有一英国商人想用它取代中国老百姓手中用了好几 千年的筷子。然而他发现中国人“对这些上等器物连看也不看。这些 东西的售价还抵不上运费,在香港商店中曾并井有条地陈列了好多年, 好像军械库里的枪和矛一样”。   在大饭店用餐者主要是住店的旅客,西餐在中国流行靠的还是普 通的番菜馆。番菜馆的饮食最初分为大餐、便食和点心三种:“大餐 必集数人,先期预定,每人洋银三枚;便食随时,不拘人数,每人洋 银一枚,酒价皆另给。大餐食品多取专味,以烧羊肉、各色点心为佳。” 可见当时所谓的大餐相当于一种正式的宴席,而便食好比是20世纪 30年代上海出现的公司菜。秦瘦鸥老人在《沙利文杂忆》中回忆说: “这种一、二元钱的西餐,菜单上列有一汤,一鱼(或虾),一主菜, 还有一小杯咖啡和一道甜点。面包是由一个孩子背着一只藤制的盘送 到餐桌前的,客人可以尽量取食,不取分文。”公司菜因主要顾客是 餐馆附近各大公司的职员而得名。凡吃西餐上海人后来都称“吃大菜”, 这个词其实就是从不同于公司菜的大餐转变而来的,因为在上海方言 中“菜”和“餐”都念作cai。只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吃大菜已并非指 “必集数人,先期预定”的宴席。   民国时期,西餐在沿海大城市广为流行,尤其到了本世纪3、40年 代,上海各式西菜馆多达数百家,广州的西餐店有三十余处,天津也 相继增加了十余家西餐馆。这时吃西餐的不只是上层社会的富豪,许 多公司职员、报馆记者也都成了上海沙利文、北京其士林之类中档西 餐馆的常客。在西餐普及的同时,中国厨师烹饪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 高。例如40年代由意大利商人开的“喜乐意”以法式名菜烙蜗牛招徕 客人。后来从法国进口的蜗牛忽然断了货源,老板就请一位年轻的中 国大厨寻找蜗牛的替代品,中国大厨经过再三尝试,终于做出了香味 馥郁的“烙蛤蜊”。“喜乐意”后来改名“红房子”,虽然饭店屡经 变迁,但“烙蛤蜊”一直是它的看家菜。1975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 总统蓬皮杜访问上海,宴席上陈列的就是红房子的正宗法式大菜,当 然也少不了红房子的“烙蛤蜊”。   毛泽东一生喜欢吃中国菜,尤其以爱吃红烧肉名闻遐迩。只是到 了60年代才对西餐发生了一点兴趣。毛泽东吃西菜,特别喜欢吃鱼虾。 汪东兴担任顾问的《毛泽东遗物事典》收了一份1961年4月厨师为毛泽 东制订的西餐菜谱,其中各式风味的鱼虾共有十七种,这里不妨抄录 一下:   蒸鱼卜丁、铁扒桂鱼、煎(炸)桂鱼、软炸桂鱼、烤鱼青、莫斯 科红烤鱼、吉士百烤鱼、烤青菜鱼、菠兰煮鱼、铁扒大虾、烤虾圭、 虾面盒、炸大虾、咖喱大虾、罐焖大虾、软炸大虾、生菜大虾。   季羡林先生有篇《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说中餐是把 肉、鱼、鸡、鸭与蔬菜合烹,这是东方的基本思维模式——综合的思 维模式——在起作用,西餐是把各种菜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这同西 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分析的思维模式——紧密联系。吃西餐原来还 是在学西方的思维模式。难怪吃惯肯德基、麦当劳的孩子,对八宝饭、 排骨年糕就很少有兴趣。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