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陈寅恪:“不学马列,不谈政治” □吴光远 (摘自:《非常人生》,吴光远 编著,当代世界出版社,ISBN 7801151925 本书试图从众多不同领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伟人名人,来刻划他们与众不同的性格、 思想、情感和意志。本书不是普通的传记作品,不是为人物面面俱到地树碑立传, 而是选取人物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掌故、趣闻、轶事、花絮等,以点概貌地刻划人物 性格。从中让我们体验伟人名人的不平凡之处,并给我们这些“普通人”以生活的 启迪。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陈先生一生坚持“不谈政治,不论时事,不臧否人物”,砥砺气节,始终 不以时俗的变动而发生“从众”的价值浮动,绝不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有一次,他在香港用英语作学术讲演,讲题是《武则天与佛教》。许多人 听说这个题目,以为必定有许多关于这位风流盖世、艳绝古今的女皇的宫闱 秘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几乎轰动港土,趋之若鹜,满心希望一饱耳福。 谁知陈先生讲的纯粹学术性的考据,从各类史籍中钩稽沉隐而得出结论: 武则天之所以有许多面首,原来是佛经中有言,女人不可能成佛。若要成 佛,除非广蓄面首。人们失望而归。 虽然陈寅恪不谈政治,但他心中依然纠集缠绕着这些20世纪中国文化的重 大命题,可见先生是怎样地不能忘怀民族与文化的命运。理智与情感、观念 意识与行为模式被时代所牵扯,在他的内心撕裂成痛苦、紧张的两极。他对 王国维先生自沉昆明湖的悲剧的洞知,盖为知音之叹,亦是夫子自喻:“一 国文化衰亡之时,高明之士,自视为文化之寄托者,辄痛苦非常,每先以此 身殉文化。” 吴宓在一则日记中写道,一次清华某教授患精神病,陈先生说:“人疯狂 的可能性如下:陈达95%,寅恪50%,宓70%云云”。决不至此者提出了解 救及预防疯狂的五种方法,而陈先生默默地说:“言之易而行之难。身当其 境,未必能把持也。” 当神州沸腾、寰宇纷扰之际,一系列社会的巨变必然造成深刻的文化断 裂。先生晚年的气节与操守,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真如凤毛麟角。虽然 那时他受到了国共两党政府要员的殷勤问候与探视,但诚如1964年他在一篇 序文中自我剖白的:“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这里,有 两则轶事。 1954年,周恩来委托郭沫若当年在清华时他的助教专程到广州接他赴京, 出任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据他的助手回忆,当时陈先生 指着她说:“我们全家去北京,你也得去。”可见他还是很想去京的。但他 又提出了谁也想不到的三个条件: 一、所里不学习马列主义; 二、不谈政治,也不参加任何会议; 三、要毛主席和刘副主席为他写保证书。 最终只有以“贪恋广州暖和,又从来怕做行政工作”为辞而婉拒,并荐陈 垣代之。 先生之不谙世事,由此可见一斑。 1962年,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一次讲话时说到:“我与陈寅恪谈过 话,历史学家,有点怪,国民党把他当国宝,曾用飞机接他走,记忆力惊 人,书熟悉得不得了,随便讲哪知道哪地方。”并说起1959年,他去探望陈 先生,陈先生不无火气地问:“周先生,新华社你管不管。”周说:“有点 关系。”陈先生说:“1958年某月某日,新华社广播了新闻,说大学生教学 比老师还好。只隔了半年,为什么又说学生要向老师学习,何前后矛盾如 此?”周杨遭突然袭击,说新事物要实验,好比买双鞋也要实验几次。陈先 生不大满意,低头咕哝着:“实验是可以,但尺寸不要差得太远,但差一点 是可能的。”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