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把总统赶下台的美国女报人 徐海静   她出生在一个金钱与权力几乎都掌握在男人手中的时代,但多年的蛰居没能 掩盖她出色的才能,在进入中年之后她一跃成为公认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 人”。她,就是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凯瑟琳·格雷厄姆。正 是在她的主持下,《华盛顿邮报》揭露了美国政治历史上最大的丑闻———“水 门事件”。可以说因为有了她,一份报纸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一位总统黯然辞 职。   7月14日,年届84岁高龄的格雷厄姆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度假胜地森瓦利参加一 个商业会议。正当她在一幢公寓楼外的人行道上行走时,突然脚步一绊,摔倒在 地,失去知觉。她后来被送往爱达荷州官府博伊西的圣阿方萨斯地区医疗中心, 并在那里接受了手术。   7月17日,凯瑟琳·格雷厄姆离开了人世。她的死甚至惊动了布什总统。布什 发表了一份充满激情的声明称,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一生“为我们这一代,以及 我们的下一代树立了一个巨大的榜样”。   格雷厄姆夫人的影响力渗透到许多领域,从报纸发行人到慈善家,从功成名 就的商人到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家。   豪门之女   凯瑟琳·格雷厄姆1917年6月16日生于纽约市。她是属于含着银匙出生的那一 类人:因为她从来都不缺金钱,所以从来都没有意识到金钱的作用。   她的父亲尤金·迈耶是在美国出生的法裔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有着犹 太人特有的精明的生意头脑和敏锐的经济眼光。迈耶早年凭投资股票致富,中年 以后曾在胡佛及罗斯福政府内任联邦储备局长,晚年出任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 是纽约的一位资深银行家。凯瑟琳的母亲爱格妮·厄恩斯特则是德裔移民之女, 曾任《纽约太阳报》特约记者,后来则以在政治圈内和慈善事业上的成功著名。 凯瑟琳的母亲还曾与当时的许多世界名人有着充满激情的友谊,其中就包括德国 作家托马斯·曼。   凯瑟琳是这对富裕而博学的夫妻5个孩子中的老四。   迷失自我   1933年,辞去公职的尤金·迈耶在拍卖会上以82.5万美元的低价标得当时摇 摇欲坠的《华盛顿邮报》,并立志要把它办成无党派的高素质报纸。这奠定了日 后凯瑟琳的《华盛顿邮报》王国的最初基础。   也许是继承了父母对新闻行业的热情,凯瑟琳于1938年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就 进入《旧金山新闻报》当记者,一年后加入《华盛顿邮报》,担任报社编辑部和 发行部的成员。在这里,23岁的年轻女记者遇到了25岁的法院律师———菲利普 (菲尔)·格雷厄姆。在相识仅3周后,两人闪电订婚。   两人的婚事遭到了凯瑟琳父母的反对,然而凯瑟琳却义无反顾地站在了丈夫 一边,不惜与家长断绝来往。直到1945年,凯瑟琳的家人才接受了菲尔,凯瑟琳 的父亲尤金·迈耶选择了他那才华横溢的女婿作为接班人,执掌正值困境的《华 盛顿邮报》。凯瑟琳对这一决定没有一句怨言,而是回到家中,心甘情愿地扮演 丈夫的好妻子、4个孩子的好母亲的角色。事实证明,老尤金的眼光没错,菲尔 果真将《华盛顿邮报》带出了困境,格雷厄姆夫妇成了华盛顿社交圈里令人羡慕 的一对。   然而,菲尔后来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病症状。由于患上了狂躁型抑郁症,菲尔 经常在家辱骂、殴打凯瑟琳,情绪大起大落,十分不稳定。更严重的是,菲尔与 《新闻周刊》的一个年轻女记者发展出了一段婚外恋。他甚至携女记者出走,提 出离婚,并要求凯瑟琳将所握邮报股权转让给他。但凯瑟琳坚决不肯让出报纸股 权。1963年6月,菲尔结束与女记者的关系,返回家中,随即住进精神病疗养院。 在明白自己的疾病不可控制之后,他于两个月后在别墅举枪自尽。   登上巅峰   这恐怕是凯瑟琳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菲尔的死令凯瑟琳极度悲恸,但作为 一个庞大的媒体集团的继承人,此时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把《华盛顿邮报》 这张家族报纸留给下一代。   46岁的凯瑟琳入主邮报。慢慢地,她通过拼命工作找回了自己在菲尔那里失 去的自信。凯瑟琳着力在人事与管理上整顿《华盛顿邮报》与《新闻周刊》,同 时在强调报道的准确和公正之外给编辑主管充分的自主权。她血管中银行家的血 液和记者的血液此时完美地融合了。   1971年,凯瑟琳迎来了她事业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她力排众议,支持邮 报发表“国防部文件”。这是美国国防部的机密文件,记录了美国参与越南战争 的真实情况。这一决定相当具有冒险性,这不仅因为发表这些文件可能会影响到 凯瑟琳和她的好友基辛格的关系,而且会激怒政府,官司缠身,耗时耗钱。但凯 瑟琳却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   “国防部文件”的发表为《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报道中的出色表现 奠定了基础。1972年,《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 斯坦经过锲而不舍的调查,发现了共和党的尼克松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 的非法活动,逐步揭露其幕后的政治阴谋,以及其他相关的政府渎职行为。在凯 瑟琳的支持下,《华盛顿邮报》不断追踪这一丑闻的进展。“水门事件”的曝光, 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被迫辞职,开创了美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先例。   《华盛顿邮报》以其在追查水门案中的卓越表现与道德勇气,实至名归地获 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公共服务奖。凯瑟琳本人也获得两项报业大奖,并被评为“杰 出报纸负责人”。   1974年,尼克松辞职后,《华盛顿邮报》和凯瑟琳的声望如日中天。好莱坞 也将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合著的、记录他们两人调查“水门事件”经过的书《总 统班底》改编为同名电影。   老骥伏枥   “水门事件”的确给《华盛顿邮报》和凯瑟琳本人带来了辉煌,但凯瑟琳并 未就此止步,她开始在新的领域突破。1979年,凯瑟琳将发行人一职交给儿子唐 纳·格雷厄姆;1993年,她又辞去集团总裁重任,把华盛顿邮报公司全权交给了 儿子。而她本人则投身教育及慈善工作,并且返回书斋,潜心写作,于1997年出 版了自传《个人历史》。这本书在1998年为凯瑟琳再一次赢得了普利策奖。这本 自传在美国畅销30多万册,且佳评如潮。   著名的“兰登书屋”是这样评价《个人历史》这本自传的:“这是一本有关 在工作中学习、有关成长、有关华盛顿、有关一个女人如何在环境的造就下,经 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解放的书。”   的确,在这本自传中,凯瑟琳谈到了她的家庭、她的父母,深情地回忆了她 不幸的丈夫菲尔,描绘了她自己执掌《华盛顿邮报》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 记录下了与她同时代的、生活在美国政治心脏的那些要人们的生活,这些人中包 括50年来的历任美国总统和总统夫人、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凯瑟琳的顾问 和保护者)、前国务卿舒尔茨(凯瑟琳的网球搭档)等等。   “兰登书屋”称《个人历史》是“一本非同一般的坦诚、真实、大气的书, 作者是美国最知名、最受仰慕的女性之一。这本书,正像它的书名所说的那样, 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该书结束语也许最能代表这位伟大女性的生活态度, 凯瑟琳·格雷厄姆说:“我打算活在当下,瞻望未来。” (中国青年报2001年7月19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