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解读上海高考“灰”幕 陈澍   灰色,比黑色淡;但却比白色暗。所谓"灰"幕,理故亦然。   就在今年的全国高等入学考试考生考毕的这段日子里,国内的数家媒体均纷 纷以类似"揭开高考黑幕"为题做了相关的专题调查和报道。一时间,高考的权威 性和神圣性受到了极大的讽刺和挑战。虽然很多情况我们无从探究其是非,但从 全国数十万考生乃至家长对此类报道的高度重视和万分疑虑中,我们也足可以窥 视其深远影响。而在今年诸多被媒体曝光的"高考作弊案"中,发案地区又相对较 为落后偏远。那么作为中国之窗口的上海,在与高考"面对面"时又会作如何打算 呢?为此我们特别撰写了这篇专题报道。    高考要过,资料"重要"   相对于其他一些地区的"高考作弊情况",在人们普法意识和法制程度都很高 的上海,理论上是不可能出现什么"提前获得考卷"这样的情况的。因为,上海是 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自主命题和招生权的城市之一,所以上海的高考试 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海卷")一般均是由上海市教委会同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在高考正式开考的前半年时间内开始陆续组织命题事宜的。而所被选中的命题老 师都会被"专人监管"起来,"软禁"在一个神秘的"度假地"(一般住在山上),等 到7月7、8、9日三天过后才得以"重见天日"。所以"提前获得考卷"对上海考区而 言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俗话说"树移死,人移活",这些被在大约半年 之前指定了的命题老师往往都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手头的复习资料也很是繁多, 且往往在某一高中任教研组长之类的领导之职。虽然一旦被任命为命题老师,该 年就不可上课或是"家教",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走前留下一些"经典"的复 习资料还是完全能做得到的。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对于这样一些对"命题思路"有 较高要求的考试,今年哪个学校的老师命题往往为考生和老师双方都颇为关注。 只要把握住"思路",只要搞到"资料",大的方向也就找到了。这在上海的"高考 复习圈"中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对于一些非重点的"完全中学"或是没有"名师 指点"而仍在题海中漫游的考生来说,在这方面他们是明显有些吃亏了。而考后 的成绩却也往往是那些命题老师的母校或姊妹学校(上海每年都有个历史悠久、 盛名远洋的"十校联考")在全市名列前茅。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老师的敬业和 学生的努力。   高考监考,关得把牢   平心而论,上海考区的考试监考制度应该算是全国范围内"数一数二"的了。 十余年至今,还从未发生过和监考老师"有染"的高考黑幕。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在 监考的制度上确实下了比较大的功夫。一般情况下,每年在上海参加高考的考生 从"体检"到"填报志愿"到"领取准考证"到最后"进入考场"都有一个很是严密和完 善的体系。为避免疏漏,上海考生在有一个"准考证号码"的同时,还有一个高考 当天的"座位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严控了"替考"和后期一些事宜的处理和发生。 考试当天,每个考场(教室)至少会安排两个以上的老师予以监考,且不允许本 校学生在本校考试,一般都"交叉进行"。虽然在"数量"上有所保障,但在"质量" 上却仍有不少漏洞。一般监考的老师都非高中的主课老师(主课老师忙于考前复 习,也不太愿意干如此的"小差事"),业务素质和修养也因此显得较为薄弱。有 时为应急,个别学校在监考时甚至会启用学校食堂教工,这样的监考质量也就可 想而知了。虽然,上海的健全法制迫使高考监考基本不会发生"递条子照顾"的情 况,但"成人高考"却是另当别论的。"成人高考"原来就是个被社会和媒体都相对 忽视的角落,所以即便"有些花样",也未必会引起重视。但事实上,上海的成人 高考发展至今,其部分学生已经有最终全部课程合格获得相关"学位"的资格。试 问,若是在当初"进入校门"时就马马虎虎,待到"走出校门"时,这"学位"的含金 量又会有多高?   高考阅卷,漏洞不少   有关上海"高考阅卷"的漏洞在这些年突显严重,一张试卷从"初批"到"二审" 再到最后"分数结算",从头到尾的分数落差高达30多分也是不足为怪的。若是用 "草菅人命"来加以形容,或许显得有些过火,但孰不知阅卷人员一个小小的失误 对考生本人而言却往往是"致命"的。   上海高考阅卷按"语、数、外、物、化、政、历、生"之分来独立设置阅卷组, 每个阅卷组均配有专门任命的阅卷组组长和副组长。一般数学、外语和物理等相 对选择题偏多或是主观题较少的考试,其中的"油水"是很少的,但对于像语文、 政治这样偏重于主观题的考试,却另当别论了。尤其是语文的作文,从阅卷到终 审,往往一篇文章的起伏落差更是厉害。撇开阅卷中对学科知识的评析,阅卷人 员的"马虎大意"却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按上海的一些阅卷规章,每个阅卷老树 都要对其所阅之部分签字盖章,而后再由专员负责将每个大题所扣之分予以总计, 这个过程是可能出现的"第一个马虎":"忘了加、多加、少加"的现象开始在此出 现。"第二个马虎"则出现在"二审","二审"的过程是将前面负责的同志所加之总 分再次予以校对,而后输入计算机,这一过程中仍然不乏计算上的误差和计算机 输入的错误。之后到了"三审",最后这一关一般是找一批大学生对分数予以最终 确认和校对,好在大学生都是"过来人",深知高考的重要,很多分数上的误差 (1、2分到30、40分不等)比如前面某位同志漏了计算一整题的分数或是少加了 个"0"之类的"低级错误"在此都一一"原型必露"。但毕竟人手和时间有限,不少 参与此步阅卷的大学同学坦言,即便是过了这道最后的"分水岭",其实误差还依 然存在,而且还能算上个百分点。前两年,上海还没有用计算机来处理成绩时, 这样的误差概率也就更大了。虽然,上海目前允许考生在考后自由查分,但所查 的分数只是其总分,而不可能按卷查分,所以这样的查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基本上凡是参与最后阅卷审卷的人员都有个"校正章",以便 对校对中出现错误予以盖章更正,这样的"校对章"连到阅卷组"兼职"的大学生手 中也有,所以普及度之广也属罕见。"生死大权"如此轻易却也值得深思。   最后录取,上线就好   在上海高考,有关不成文的规矩"只要上线,一切好办"。这里所称的"线"是 指上海高考的三条"录取投档线",即"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和"第三批高 专"。虽然考生在高考前均要认真仔细地填写"高考志愿",但对于有"门路"的考 生来说,这也几乎"形如虚设"。   由于上海自近年来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所以上海的各大高校的"招生生死 权"也就非常之大了。只要你情我愿,理论上讲是没有任何招生问题的,当然这 里还牵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分数"。分数的要求不要很高,最低限度只要 你上线就好。几乎所有的上海考生和家长私底下都知道个道理:上了线才有门路 可走。上海的这三条"录取投档线"在这几年也确实抑制了不少"不正之风"。殊不 知,线下的考生即便有"国家教育部"的条子,也几乎是奈何不得的。那么上了线 又会如何呢?上了线就完全是两个概念的。上海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只要你上 线,我就能在网上的资料库中"看"到你,这样才能把你招进来。至于专业,别担 心,那是后话了,先进来了再说,进来了就是"一家人"了。当然,招生数量是不 会变的,既然有"挤进来"的也就自然有"被挤出去"的了……这样的"技术处理"完 全是"根据高校自主招生原则",说白了是和规章制度打了个"擦边球"。这个道理 也早就为大众所接受了。所以,曾经有人戏言到7月7、8、9日是"考学生",而后 的一个月就是在"考家长"了。个中涵义,耐人寻味。   在这些"灰"幕中,某些环节其实也早已为大众所熟识。在我们迫切期盼"教 育产业化"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却又是否忽略了什么更重要的东西呢?我 们特此撰文从本意上并不是想曝光什么,若是这篇报道能让你们想起什么,那便 是值得欣慰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