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母亲河,你的乳汁还能流淌多久 景敏 (摘自景敏著《黄河吁天录》,花城出版社,ISBN 7536029683 自古有论:治黄河者治国。黄河是历代统治者的心头之患。从先秦到建国 以前的2000多年间,黄河决堤1500多次,大改道26次,水灾波及范围达25 万平方公里,黄河由此成为闻名于世的“害河”。本书作者根据经年采 访,沿河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大胆揭露历代治黄的误区,从文化史的 角度质疑中国的文明境况,引发出对我国生态现状的警示和呼吁。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对于整个中国人而言,那一时刻的降临无疑是一个大悲剧。那天夜 里的西北风可真大啊!坐落于黄河下游沿岸,在十万分之一比例地图上都 无法找寻的那个小村庄的许多村民,在事后都清晰地记得那一个初春狂风 大作的黑夜。十几年过去了,那些最初的印记依旧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脑 海里。 先是飘飘的微风,从黄河堤岸那边沙沙地掠过来,到黑夜彻底降临 时,狂风开始了猛烈地奔袭而为。那天夜里刮起的狂风,是小村庄里尚健 在的几位老人都不曾见过的。村前栽有一片黑压压的杨树林,那是喝黄河 水长粗长高的,被暴烈的风吹得呜呜直响,仿佛是在悲哀地哭泣。狂风一 阵接着一阵,刮得干旱许久松散的沙土地像水面般皱起了波纹,扬起尘土 漫天翻滚,直搅得天昏地暗。 狂风肆虐了一整夜,甚至将山东省境内的那个小村庄里新架设不久的 电线也刮断了。是的,那天突然间停电,夜里显得特别的黑,黑得伸手不 见五指。年轻的农妇,那时还是小女孩的她,对那天夜里的情形记忆犹 新。她躺在床上,听着屋前屋后那惊心动魄的风声和杨树林的呻吟声,一 时间,竟仿佛置身于一只航行在风雨交加惊涛骇浪的小船上,兀自不禁很 是心惊胆战。她固执地在20多年后,仍认定她在当时就产生有一种预感, 预感到将有大事情发生。 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她在家中排行老大,从10岁起就担当起了在清晨到 黄河为全家提水的工作。她家在小村庄的最西头,到黄河堤岸还有多半里 的路程。小女孩每日都是天刚蒙蒙亮就起身,尔后担上两只小水桶出门, 这已坚持了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那一个清晨,小女孩出家门没走几步就 感觉到了一种异样的寒冷,仿佛不是初春,时光又回到冻云漫天的凝寒的 隆冬季节。当她穿过冬麦尚未返青的田野,爬上高高的黄河防洪堤岸时, 一阵不可抑制的寒悚像通电似地掠过她周身,使她的皮肤蓦然起了许多鸡 皮疙瘩。 在放眼黄河的那一瞬间,小女孩被彻底地惊呆了。 这是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二年的初春。 那一个清晨,一个像剪影一般站立在提岸之上的小女孩十分惊恐地看 到,昨日还有淙淙细流的黄河,像一个过度劳累了没有丝毫喘息之声的老 妇人一样,裸露着湿漉漉的身躯,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再没有水从河床 上流过,再没有一滴水!对于一条以入海作为它神圣目标的伟大河流来 说,那一时刻,其实意味着的是一次死亡,一次该让所有中国人痛哭的死 亡! 1972年的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该让中国的民众记住并大可载入史册 的事件。 这一年,2月的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微笑着奇迹般地出现在寒冷的 北京机场。同一年,日本国内阁总理田中角荣及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步尼克 松后尘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随后中国与日本、英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荷兰、希腊等国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辉煌 一页的一年。 这些历史都予以公正、客观地记录了下来。在权威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大事记》内,发生在1972年的具有史料价值的事件几乎无一缺漏,都有 较为完整的记载,但是,唯独对这一年初春黄河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自然 性断流没有只字片语的记录。 就是在洋洋50余万言的《黄河志》大事记卷内,也没有关于1972年黄 河首次自然性断流的任河记载。 这是疏忽还是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我们不得而知。 在有些中国人特别是历代一些决策者那里,黄河虽然也被尊为中国文 化的发祥地和引以为自豪的民族象征,但他们似乎不能全面、公允地看待 这一条伟大的河流,视线更多注意到的是黄河作为一条闻名于世的“害 河”中的所谓“害”字。也许,这些更多的关注也是不无道理的,甚至是 必要的。据史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提1500多 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水灾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1938年抗战期 间,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大堤,结果水淹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 5.4万平方公里土地,1250多万人受灾,89万人被洪水淹死。黄河在许多 个世代,几乎成了洪水泛滥的代名词,治黄和治洪差不多成为同等意义的 两个词。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加高培厚数千公里的大堤,兴建 大量拦洪滞洪工程,基本扭转了“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这是中国共 产党人为治理黄河作出的历史性杰出贡献。然而,在一片防洪胜利的凯歌 声中,人们忽视了黄河正悄然发生的另一种变化,另一种其实更令人心碎 的呻吟。 当黄河发生首次自然性断流后的次年7月5日至12日,根据国家水电部 的指示,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主持,在郑州召开了“黄河下游治理规划座谈 会”。 既为“黄河下游治理规划座谈会”,顾名思义,即是一次对黄河下游 部分全面整治并对未来提出战略性设想的一次会议。那么不久前,仅隔一 年,出现的断流如此重大的事件是不是也列入了这次会议的讨论范围,我 们已无从知晓,但座谈会纪要内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防洪”,而“断 流”却只字未提,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在当时的形势下, 黄河断流没有被有关职能部门重视或曰高度重视! “据了解,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这是新华社1997年9月29 日一则电讯稿中一句话。相信许许多多的中国民众是通过这则电讯稿中的 一句不起眼的话,才知道黄河历史上首次断流的准确时间的。我们也从中 找到了权威的依据。 公元1997年9月3日,这又是一个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的下午11时,黄河上重要的水文观测站利津站再次断流,这是 这一年利津站出现的第8次断流,也是黄河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汛期断 流。 该是迟早发现的事,报应啊!一位生于黄河边并称死后要将骨灰撒入 黄河的一位老者,泪流满面地如是说。 据分析,此次黄河断流呈如下特点,一是断流时间早。泺口、利津两 水文观测站这年首次断流时间2月7日,为历史断流日期最早年份。二是黄 河主讯期发生洪峰后再次断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三是打破了历史上黄河 9月份不断流的记录。四是黄河下游夹河滩、高村、孙口、泺口、利津水 文站断流时间为有记载以来最长。五是断流河段距离长。六是全河段主讯 期恢复过流时间最晚。 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中,黄河下游有19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57 次,共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进入90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 年,黄河下游利津河段2月7日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上延至河南省开 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700多公里。 11月21日6时,断流220天的黄河利津水文站迎来了1997年第12次过 流。这次非自然性过流是国家防总、黄河防总以及沿黄省区为河口地区紧 急调送生活用水的结果。国家防总11月8日发出向河口调水的紧急通知, 要求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工农业引黄水量自8日起压缩50%; 刘家峡水库加大11月中旬的下泄水量;三门峡水库10日起开始补水,按每 秒250立方米下泄,直至放空;河南省三门峡以下农业用水口门全部关 闭,工业及城市生产用水总量不得超过每秒20立方米;山东东平湖退水渠 开挖要求15日前完成,配合三门峡向河口补水。黄河水利委员会同时派出 5个工作组检查督促调水情况。 至此,黄河河口地区1997年岁末紧急的用水困境暂时得到了缓解。然 而,这仅仅只是暂时的缓解,来年、后年及以后的断流又该怎么办? 有关人士为我们分析道,黄河是一个社会型水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 大。总体来看,黄河并不是一条本身水量少的河流,不应出现断流。造成 断流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 恶化。 千百年来,滚滚不尽的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 民族的摇篮。然而,近年来,这条伟大的河流却频频发出警报,断流现象 愈来愈严重。有专家惊人预测,到2000年以后,黄河将会年年断流,或至 少出现10年断流8次、9次的严重局面,其最长历时将高达140天至200天, 即黄河上重要的利津水文观测站断面将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处于干涸状态。 照此推测,黄河不仅将沦为季节河,并将可能最终成为内陆河,中国也将 由此失去一条伟大的入海大河。 但愿这仅仅是推测而已。 “黄河断流将使沿岸出现沙漠化,后果不堪设想。”这是中国文物研 究所著名沙漠考古学家景爱发出的警告。 景爱称,黄河所挟带的泥沙每年达16亿吨,而在黄河将断流之际,河 水流速大大减慢,使河道中的泥沙大增,黄河断流后,下游河床泥沙暴露 于地表,成为沿岸地区沙漠化的巨大隐患。黄河下游虽属半湿润地区,降 雨量并不低,但在季节分配上很不平衡,冬春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 10%至15%。冬春季节正是大风季节,黄河河道中的泥沙以粉沙、细沙为 主,很容易被吹上河岸。况且黄河河床约高出两岸平原达10余米,这种地 形极有利于河床中的流沙扩散。因此,黄河下游沿岸土地的沙漠化已是一 触即发之势。而沙漠化一旦发生,即会出现高大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很 难改造。 景爱还以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河、东部的西辽河、新疆塔里木河为 例。近几十年来,这些河流由于上中游用水量无计划地急骤增加,加之盲 目地修建水库,令下游干涸断流,致使沿岸植被衰退,河床中的流沙被季 风刮上岸,形成大片的流动沙丘,上演了一出出“绿洲变沙漠”的悲剧。 祈祷上苍,但愿“绿洲变沙漠”的悲剧不要在黄河沿岸重演。 现在,断流已无情地出现了,黄河日后可能出现更为可怕更为严重的 情形么?母亲河的乳汁到底能流淌多久?这,谁也无法预测。但不是没有 这种可能性。当有一天,我们在一夜之间醒来,黄河果真彻底地消失时, 我们将发现,中国人所谓的立身之本在这一时刻也将同时丢失,随一条养 育了我们千百年的伟大河流的消失而丢失。到那时,我们将真正地欲哭无 泪。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