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博导“攻博”现象的背后 陈家兴   在如今的学术界,一大批正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已屡见不鲜。据湖北日报4月11 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义已顺利地获得武汉大 学文学博士学位。引人注目的是,此前杨义已是一位知名学者,他是国家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已著作等身,仅学术专著就出版了30本,发表论文达300 篇。   为何一些已成名成家的资深学者还热衷于成为一名莘莘学子苦苦“攻博”? 杨义的博导说:“杨义的学问早已远远超过了博士水平,但以杨义现在的身份, 出国讲学时,有博士学位还是更好一些。”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缘由。想必人家 国外十分尊重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其博士学位的授予也非常的严格,通过的人会 把获得博士学位当作其一生的荣耀。否则也没有那么多知名人士喜欢人家将“博 士”作为一种头衔叫他,如“XXX博士”等等。因此,杨义的“攻博”就有了一 个进一步的理由即是“找齐”,人家尊重博士文凭,竟然(或许)无视于我博士生 导师的水平,我也只好“随行就市”,拿下博士学位了;而在国内,具有杨先生 这样水平的人,拿下博士学位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样一说,“老外”们就有“唯文凭是论”而不是注重能力的嫌疑。但一个 合理的解释即是,人家文凭的确能很好地代表个人能力,重视文凭也即是看重个 人能力。否则也就会像国内如今一直在喊:社会应该重能力,不应唯文凭是论。 的确,在国内,一些人的文凭不能代表其个人的水平,文凭存在一定的“掺水” 现象。注重应试而忽略个人能力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多了,这一方面是 教育繁荣的可喜现象,另一方面却因不能坚持严格的办学质量而导致了诸学位对 应水平的下滑,“严进宽出”的现行教育模式使一些人丧失了推动自己刻苦钻研 的动力,拿了学位,水平却一般,让人看轻。还有存在的“教育腐败”现象,使 真文凭轻而易举地到了一些“不学无术”人的手里。凡此种种,当“硕士”学位 已丧失了最后荣耀的成份后,“博士”学位也许还在的“含金量”也就成了一些 人追逐的目标。资深学者的“攻博”是否也是这一“潮流的”拥趸?至少也是为 了圆年轻时的“博士梦”?而一些机构包括学术机构也纷纷以“博士”学位作为 用人的基本条件,促使有“硕士”学位的教授包括博导们也只有“奋起而追之” 了。   而当一大批资深学者追逐“博士”学位后,又势必造成博士教育乃至学位资 源的紧张,客观上则是对这一资源的占用,造成一种不必要的浪费;而学者较之 一般学子则更有“资本”获取“攻博”的资格,从而造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 这一“资本”除了是学者本人的学术水平外,还有其学术地位、声望、人际关系 等等,这些都可能是被互相利用的筹码。   然而资深学者的“攻博”在客观上却存在另一面的“优点”,即是与其让 “不学无术”或水平一般的人图谋获取“博士”学位,倒不如由有学术水平的专 家学者来获取,这又何尝不是保证“博士”学位“含金量”的一个无奈举措;或 者是学人们心照不宣的“集体行动”?这实在令我无以解疑,只有停笔作罢,以 为抛砖引玉。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