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博导读博士,究竟为哪般 □祝晓风 张洁宇   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义近 日将于武汉大学正式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据2月16日武汉大学的校报 《武汉大学报》刊登的武汉大学学位办公室发布的“公告”称,该校 于2001年元月5日召开的一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上,对2000年下半年 申请博士学位的43人和申请硕士学位的152人进行了评审,决定授予他 们学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博士学位从获得之日起须有三个月的议 异期,若三个月期满无异议,可发放博士学位证书”。在公布的“通 过博士学位人员名单”中,获文学学位的有两人,其中就有杨义。   杨义“读”博士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关注,与杨义已有的学术成 就、他在学术界的名望以及他现在的学术职务有相当关系。尽管近年 来正教授乃至“博导”读博士的已有先例,但杨义毕竟在中国最高学 术研究机构中担任一个大学科的领导职务,学术成就和学术名望非同 一般,而且去年开始申请学位时他的实足年龄已有54岁,以如此之高 的学术成就、职位和年龄来“攻读”博士学位,至少在现在的中国学 术界和教育界这还是第一个。    杨义4月即将获博士学位      杨义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1998年 以前即是中国社科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据报道,至1998年上半年杨义已出版25种学术专著。杨义在80年代初、 他35岁时即正式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 是8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学史,也是杨的成名作之一,在现代文学 研究界有较大影响。据称,王瑶先生认为该书“体大思精,多有创见”, 钱钟书先生则赞赏杨义“积学深功”、“后起之秀,君最突出”。此 后,杨义相继发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新文学图志》、 《楚辞诗学》、《鲁迅作品综论》、《中国叙事学》等学术论著,在 学术界引起了更进一步的反响。199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卷十二本 《杨义文存》,1998年3月18日,《中华读书报》头版头条以《中年学 者出文集有人喝彩》为题对此做了报道,称“迄今为止,中年学者在 最权威的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文集的,仅杨义一人而已”。据报道称, 萧乾曾对杨义出“文存”一事说:“我很赞成杨义这样的人出文集, 他古今兼通,很有成就。”   此次杨义在武汉大学中文系申请博士学位,“指导老师”是陆耀 东教授。杨义为申请博士学位而提交的论文是《京派与海派的文化因 缘及审美形态》,据杨义本人介绍,这是在他的一本专著《京派与海 派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 成的。去年12月,杨义亲赴武汉大学进行了论文答辩,据参加答辩委 员会的教授讲,杨义本人为此次答辩进行了认真准备,答辩进行得十 分顺利。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院长、中文系系主任龙泉明教授说,杨 义将在4月份拿到博士学位。    博导读博士,究竟为哪般?      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因为杨义在学术界的地位不一般,所 以大家对他读取博士学位多有猜测。去年11月,记者在问到杨义为什 么要去读这个博士学位时,杨义一再说,这个学位对他“没有必要”。 他说,“不是非要这个才能肯定我的学术”。他说,此事尚在进行当 中,等有了结果再说。   被问到申请学位是否要经过什么特别的程序时,他说,“如果他 们尊重我的学术,我就要(这个学位);如果他们不尊重,说不定明 天我就不要了。”“如果这个学位是有人恩赐我,我就拂袖而去。也 有朋友劝我不要了……现在顺其自然吧。”   2000年在武汉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博导”不只杨义一人。中山 大学的鞠实儿教授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一位成就很高的学者,也是一位 博导,去年他在武汉大学哲学系申请到哲学博士学位,指导老师是桂 起权。当记者拨通鞠实儿家中的电话,说明所要采访的事情之后,鞠 先生表示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在记者的追问下,鞠教授说:“我就 是不愿意回答你这方面的问题,没有什么原因。”此后他一再申明自 己是一个“安静”的人,不喜欢接受采访,不止对“博导读博士”这 一问题,以后他也不愿与任何媒体打交道。   2000年,湖南师大中文系教授宋剑华也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得了 文学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也是陆耀东教授。宋剑华几年前报名考博士 的时候,就已经是正教授了。宋本人今年虽只四十多岁,但因学术成 就突出,据了解,已是学校近期晋升博导的人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叶舒宪研究员也是一位有高级职称但仍在申请博士学位的学 者。据了解,去年他仅以微弱票数没有晋升“博导”。他们二位的情 况可以说是以“准博导”的资格来申请博士学位,也很有代表性。   叶舒宪申请学位的学校是四川大学,他告诉记者,他因在川大文 学院的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兼职,并与该所有合作的课题,所以川大 有意授予他博士学位。叶舒宪本人对此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他坦诚地 对记者说:“如果这样的情况多了,将来有很多官员、商人也要通过 这一渠道‘钻空子’、得学位,就有损于学术了。”   宋剑华谈起他本人以正教授资格考博士、以及博导读博士的事情 非常坦率。宋剑华1988年由徐州师大中文系毕业,获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士学位,他说:“我有一种遗憾。1988年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我是 可以免试读博士的,但当时因为其他原因没有上。我认为读博士的过 程本身,确实是一种提高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读博士期间,我 可以和更年轻的学者充分交流,互相学习,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武汉大学另一位著名的中年“博导”则表示,对那些比他稍年轻 些的学者读博士学位他能理解,但以他本人现在的年纪(已经50出头, 有正式的硕士学位)他觉得自己没必要再读了。    “论文博士”      记者在采访中,不断听到有人将杨义、鞠实儿此种博士学位的申 请称为“论文博士”。龙泉明说,一般来说,严格的程序和考核可以 保证“论文博士”与普通博士的质量没有差别。   据了解,“论文博士”的申请程序大致是,申请人在报名时要带 博士论文的初稿,经过资格审查,和经相当于博士入学考试的一次考 试后,再经过三个月的时间修改论文,再经专家审阅,方有资格答辩。 答辩结束后,要经学院学位委员会和学校学位委员会两级审查通过, 方可最后授予学位。   龙泉明说,必须履行这些程序。博士论文有博士论文的程序,虽 然没有博士学位的许多人都有这个水平。   关于杨义申请博士学位没有经过资格考试的问题,陆耀东说,杨 义虽没有经过“考试”,但经过了相应的程序审查,是符合武汉大学 关于博士学位申请的有关规定的。据介绍,武汉大学有“条例”规定, 对于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申请人,经本人申请,专家推荐, 由学校组成专家小组审查后,可免除部分或全部资格考试。 其他学校的一些情况      杨义、鞠实儿因为已有正式的硕士学位,所以他们读博士和“以 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的情况还有不同。   1998年6月18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 位的规定”。规定中明确了申请博士学位的 资格审查 程序。其中 规定:“(一)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 作五年以上。(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 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 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以上奖励。”等等。 “规定”第十条第三款中还规定:“申请人必须到学位授予单位,在 该单位指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与 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人应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应学科专业 学位授权点报告其论文工作情况并接受质疑。”   武汉大学的“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的 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申请人必须住校三个月以上,在指定的 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与论文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另外,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顾老师告诉记者:北大从1984年 就开始进行授予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的试点工作。北大 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参加统一的 课程考试,考试科目与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完全一 致,实行学分制度,每门课程需达到70分方为及格。申请后一年内需 完成所有课程考试,未完成者申请学位无效。申请学位者必须到校参 加至少3个月的与论文相关的科研工作。“申请人获得博士学位,表明 其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学位的水平,但不涉及学历。”“非学历教育, 申请人在获得学位后,只表明他在学术上已达到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 不涉及学历。因此,申请人的学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获得博士研究 生毕业证书。”   北大校方认为:“授予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是国家为同等学力 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一种渠道。这对于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 干部队伍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对有关“论文博士”这一称谓,北大学位办明确表示:“目前, 社会上流传所谓‘论文博士’,似乎提交一篇论文,即可获得博士学 位。这是一种极不严格的说法。国家没有关于‘论文博士’的政策, 北京大学也没有开展所谓‘论文博士’的工作。按国家规定,目前只 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的身份申请博士学位的政策。”“对照申请 博士学位的人员,不只是接受论文、组织答辩,还要进行全面审查, 要考核其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外语水平、科研能力 等。全部考核合格,才能组织论文的评阅、答辩。绝不是只凭一篇论 文,就能取得博士学位。”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的朱老师告诉记者,北师大在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有关政策规定之前,已是同等学力人员 申请学位的试办点之一。但从试办直到现在,申请人的数量一直不多, 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学位申请“起点高”、“要求严”。   据朱老师介绍,在“试点”期间,北师大已为2名同等学力人员授 予了博士学位,其专业分别是中文系某专业和教育系的比较教育学专 业。2000年,又有2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一名是比较教育学专业,另一 名来自环境科学专业。朱老师说,在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的情 况中,就北师大的情况来看,理科专业申请人和获得学位的人相对较 少,因为“条件较难达到”。   朱老师所说的条件,一方面指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中的关 于科研成果方面的要求,同时还有北师大校内实施的一些硬性规定, 比如课程考试、校评委会审查等等。据了解,北师大没有减免考试科 目的规定,所有学位申请人必须参加所有的课程考试,包括外语、政 治和两门专业综合考试。   据悉,北师大2000年又有5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其中当 然不免有已获高级职称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博 导”来北师大申请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也是从80年代起就试点进行了授予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 位的工作。至今,已授予34人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的 刘老师明确告诉记者,与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不同,清华从90年代还开 始培养了为数很少的“论文博士”。但是,与其他学校的“论文博士” 的不同之处在于,清华对“论文博士”的要求相当严格,可以说,其 要求比对待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高得多。刘老师对记者解释说: “清华的‘论文博士’最短的也要两年多的时间才能得到学位,而时 间长的可能达到七、八年,甚至最后因达不到要求而得不到学位。” 对于这种“论文博士”,刘老师解释说,“论文博士”与其他专业攻 读的博士生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不脱产”的学习,其它要求基本 相同,同样要经过考试,同样要积累学分,所以最后获得的学历和学 位也是同样的,不会是那种只有学位没有学历的情况。 心理满足还是现实考虑?      相对而言,一些老学者对“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有另番态度,有 的还十分痛心。一位人文学科的老学者对记者说:“国家制定这种让 同等学力的人员申请学位的规定,其目的是要鼓励更多没有或错过了 学习机会的人通过这一渠道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给予他们一个继续 学习的机会,这个初衷无疑是非常好的。但是,这种政策必须建立在 ‘从严’的基础之上,否则,一些人借此机会为自己谋求名誉、地位, 甚至物质方面的利益,到高校中‘混水摸鱼’,那就违背了这一规定 原有的精神和意义。这样的情况多起来,怎么会不伤害那些真正‘寒 窗苦读’的学子们的感情,不伤害学术的意义和‘学位’本身的价值 呢?”   最近,外地一位到北京出差的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听说此事后, 笑着对记者说,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有进士及第的情结。唐朝时,士人 曾将自己的人生的大遗憾归结为三:一、没有进士出身;二、没有娶 到名门之女;三、“不得修国史”。如果不是进士出身,即使官至宰 相,读书人心中还是不满足。唐高宗时曾任宰相的薛元超就很明确地 说出此“三恨”(见《唐语林》)。   针对读博士是满足虚荣心的说法,宋剑华认为,这不是虚荣心的 问题,“如果说读博士是为了虚荣心,那么这个虚荣心的代价太大了。” 他说,几年前他为了考博士,单是外语就足足准备了一年。除了考外 语,“而且,在读期间也要攻外语,还要花很大的时间、精力来准备 论文,这不是谁都愿意付出的。”宋剑华特别说,在这样一个“缺乏 动力感的时代”,学者们也经常找不到“学习方向”的时代,读博士 难道不是一个挺好的选择吗?宋剑华表示,博士上边如果还有什么学 位,他还愿意去拿,“因为这样做至少并不会影响或降低我已经取得 的成就”。对武汉大学对博士的培养,宋剑华也认为有相当质量保证 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博导读博士的原因主要是现行学术体制使然。据 了解,在一些高等院校中,职称和待遇的评定与学位高低是联系在一 起的。学位在大多数场合已成为获得相应待遇的“硬指标”,因此, “博士”学位也就成为了一些人孜孜以求的晋升台阶。“博导读博士” 说明,过分追求学位已使学位制度在一些方面开始走到了它的反面。   另据了解,某学校规定,1952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如果想 要申请“博导”,必须有博士学位。据称,该学校青年教师因此而 “就地解决”博士学位的,去年已有好几个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造成“博导读博士”这样的现象的另一重要 原因在于,国际上是不承认“博导”这一职称,而只认“博士”这一 头衔的。在当今的学术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广泛,一些学者当然 要考虑他们是以“墙内开花墙内香”的“博导”身份从事国际交流呢, 还是以“举世公认”的“博士”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但杨义本人否 认他是出于此原因去申请博士学位的。 讨论并没有结束      大家对“博导”读博士议论纷纷,而宋剑华对这种议论纷纷本身 却不以为然。他说,博导考博士,并不自杨义和鞠实儿始,———尽 管这两位的学术成就最高。他说他看到一份报道,去年南京就有两位 博导报考博士。杨义作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他为什么就不 能拿个博士学位呢?别人有这个权利,他为什么就没有这个权利呢?   他还说,外国人70岁了还可以去读大学本科,我们中国人四五十 岁为什么就不能去读个博士呢?当然,我们的客观条件总体上不如人 家好,教育资源不够充足,但作为个人来讲,只要他本人有这个意愿, 现实条件又许可,人家愿意读博士,这是人家的人权,是人家的自由。 他认为,对此事抱有成见的人,带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由来已久的某种 不健康心态,这样的人不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学者。   龙泉明认为,高水平的“论文博士”可以提高博士的含金量,可 以给此前没有机会攻读博士的人一个机会。他说,中国人的学位意识 不强,其实,尊重学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 子。这个社会的发展,肯定是越来越看重文凭、看重知识。   最后,宋剑华还对相关的教育体制问题发表了一点看法,他说, 我们的学术界过分地看重“博导”这个名份,把“博导”弄成了一个 阶层,这是不对的。在香港和外国,讲师也可以指导博士。他说,这 里面有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   宋剑华的观点也许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学者的看法。也有人不同 意宋剑华的说法,认为外国人70岁读本科是正经一门一门课程读,一 门一门拿学分,这和“论文博士”并不一样,不能单纯从年龄上混为 一谈。“论文博士”相对于“普通博士”,付出太少了,是不公平的。 另外还有一些人对“博导读博士”表示理解。   我们相信,许多问题还值得讨论下去。比如管理体制与学术研究 自身规律的关系,学术规范与学术个性、学术创造力的关系,名与实、 “学”与“位”,制度安排与“选择取向”,个人意志与现实利益的 冲突,通例与特例的协调,等等等等。话题刚刚展开,讨论还将继续。 “博导读博士”这一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也许不是我们现在能全部看得 清的。 (中华读书报2001年03月28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