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如何看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 于宗瀚 我是个与赵浩生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但每当看到赵浩生这个名字就不免要皱 起眉头,内心极度反感。我厌恶这个名字是始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2年。 那时有两个非纯种的美国人访华,一个叫王浩,另一个就是赵浩生。因为他们的 名字都有‘浩’,于是我就称他们为“浩字号人物”。他们那时来到中国大肆赞 美“大革文化命”(“大革文化命”是我个人的语言,官方语言是“文化大革 命”。我认为后者是对‘文化’与‘革命’二词的亵渎。)我作为文革期间被迫 害到了死亡边缘的人,在读了“浩字号人物”的大量歌颂文革的言论后,很自然 地就把他们俩的名字牢牢记住了。1995年王浩死了,国内媒体对之大肆歌颂。在 极度反感的情绪下,我向《读书》杂志投稿,题名就是《如何看待两个“浩字号 人物”》,批评了他们文革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卑鄙的政治品格。不过该刊编辑删 去了有关赵浩生的名字和内容。 到了1999年十月的一天,我看到上海《文汇报》上登载着一副17.3×24.2 cm 的 大广告,内容是“杉杉集团”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手为著名美籍华人、耶 鲁大学退休教授赵浩生举办关于中美关系的学术报告会。奇怪的是既免费入场, 又可获得精美礼品。 今天(2001年11月24日)我又从《文汇报》上获悉赵浩生在国内刚出版了一本书, 名为《八十年来家国——赵浩生回忆录》。无法理解他的家国是哪个,无法理解 他对自己讴歌文革的语言可有反思。 我之对“浩字号人物”的注意实在是在我本人因长期遭受着严酷而卑鄙的政治迫 害,进而自然地关注着并研究着各行业人等的“政治品格”。为了不重复自己写 过的文字,我谨将曾发表在《读书》1996年1期150页上的短文附下,以表明我对 某些人政治品格的看法。文如下: 如何看待王浩他们(标题虽如此,但实际内容包括批评赵浩生)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三日美国学人王浩死了,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纪念文 章,接着第十期《读书》刊载了两篇怀念的文章。 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是个每当看到“王浩”等人的名字就要皱眉头的人。这 是因为他们一度给我的负面印象太深刻了。随着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之后,紧 接着来了几个非纯种的美国人。我之知道他们只是通过那时节的《参考消息》。 如果今天把当时《参考消息》上面所载的他们全部的“满腔热情”地赞颂极左, 和讴歌文革的言论重新展示出来,那么上述三篇文章恐怕会黯然失色的。文革的 苦难岁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里,我的多少师长和同事被詈骂、被殴打、被 关押、被剃阴阳头、被强力压迫着跪倒尘埃……我周围有多少可贵的知识分子服 毒的、上吊的、跳楼的。他们走了,他们的亲人只能咬紧牙关连哭喊一声都不敢! 填胸万斛伤心泪,却从眼角里滴不出几滴。全国何尝不是如此?!天公啊,你为 什么不睁眼?! 巨大的震撼尚未全然过去,来了王浩他们。他们作为贵宾而到处赞扬“文革”。 当然我们不应该以一眚而掩大德,所以我要问:应该如何看待王浩?是否需要公 正地指出他至少是确曾“眇一目”?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