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黄仁宇放宽史学的视界 高王凌   二十世纪最后十余年间,一名华裔历史学家,也是美国的退休教授,竟成 为史学界在中国大陆影响最大、名声最著的一人,也真算是一个“异数”。   这人就是黄仁宇。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了一系列新鲜说法:譬如,他 把“传统制度”说成“间架性设计”,犹如“金字塔倒砌”;明清体制“以道 德代替法制”;带有“内向和非竞争性的格调”;现代国家社会由货币管理, 即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对于治学则注重“历史上的长期的合理性”;“ 大历史观”……诸如此类,至今脍炙人口,甚至为课堂上学生提问时运用。   黄仁宇最早治明史,以后纵论中国三千年,却没有使用那些旧有名词,如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反而说“资本主义萌芽”实无意义,等于说 一个小孩不称他为“小孩”而勉强叫他“预备成人”;所谓“由封建制度进展 到资本主义”,是一个“错误安排”。黄仁宇一心一意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 从“技术的角度”和层面去解释历史。他的成名作是《明代十六世纪的财政与 税收》。切入历史,财政经济正是一把钥匙,以致英国学者李约瑟读后说:一 切靠抽税为转移!这也构成他以后治史的坚实基础。八十年代初,主修经济历 史的中国大陆学者,曾对这部经典之作特别关注,曾连同研究经济改革的同行 打算把它译成中文,可惜未果。   让黄仁宇“家喻户晓”的还是他的《万历十五年》。对此著作,海外评论 最多,认为开创了历史著作的一种新写法,其实远不止此。黄冲破了过去“格 式化”的“概念历史”,使大家发现可以从“另一类”角度去读、去写历史。 当时恰逢大陆的“史学危机”,他抨击“封建社会”一类概念等(第一版《自 序》),已有“范式革命”味道,在大陆思想解放运动中发生作用。十年前黄 名声之大,以致引起中国大陆当局不悦,但他已走入千家万户,以后就一发而 不可收。   为解释中国革命和当代改革(即“以暴露中国传统的弱点为主”也是为此, 见一九八六年版后记),他重新对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历史,予以贯通翻新。 在他的笔下,明史就不是“古代”历史。当时美国教授魏斐德将“近代史”前 推到明代后期,仍只到二十世纪上叶为止;黄仁宇则明确提出“五百年为一元 论”,范围直到今天(见《知识分子》一九八七年秋季号)。这,正是大陆知 识分子最关注的一段。   黄仁字在八九年五月的一封公开信中坦言:现今“最大的毛病即是硬化历 史”,为解决今日中国问题,“就是要多读历史”,“首先要开放历史”。他 又说:“今日遮蔽往事,只有明日的失望”;“历史不仅是镜监,而且是进入 行动之出发点,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公众能接受之历史,等于让亿万人之行动出 诸暗中摸索”。因此黄以后一系列著作即旨在正面回答这一问题。   依笔者看来,这才是黄先生最主要的一个贡献,也为今日中国最为需要。 如《中国大历史》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其成就至今无可替代。为同 样目的,他从另一角度写了《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它既是西方近二十年 对资本主义及其起源发起反思的一个产物,也是最新和用中文写出的唯一作品。 同样优秀的著作也许还有,但我认为,哪一个也不会像黄仁字这样贴近中国人 的心,我觉得他就是为大陆学子写的,回答的就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读 来才令人感到特别亲切。   总之,黄仁字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 是写给大多数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中国的 知识分子和改革者中,也拥有最多的读者。黄跟一般的历史学家不同,他又是 不可企及、无法代替和无法效仿的(如他力主的归纳方法即是一例)。其原因 在他独特的经历,并把这些都揉进了自己的研究。   黄仁字的经验不但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如他对借贷经营金融资本一套 之了解,在大陆史学界无人可及);在学术上也是如此。换了别人,年青时拿 枪杆子或握锄把子的经历,又与他以后的专业何干?黄仁字却几乎一点一滴都 没有“浪费”,所以他的著作读来,让人不禁心向往之(见《地北天南叙古今》 和《放宽历史的视界》,大陆未出版)。可以说,黄仁宇是时代的产物,他通 过自己的专业和历史知识,把个体的人生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为我们留下一大 笔精神财富。今后我们只有不断地回味他的教诲,并对他追忆。 〔原载《亚洲周刊》第15期,2000年4月16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