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何以改革者又是书呆子 王莽何以会失败,曾引起中外学者的争论。50年前,还有人张扬他为“初期社会 主义者”。其实这个比拟不合实际,而且王莽的败亡,有他亲身实历的前后史迹足以解 释,用不着我们提供没有发生的情事作假说。 王莽新政涉及虽多,其要点不难缕列。其一是称天下之田为王田,亦即土地国有, 各家室占领的面积及使用奴隶人数都有限制,也不得自行买卖。其二则为作“五均”“ 六管”,也就是政府经商,也用金银布匹大钱五铢钱下至龟贝造成一个彼此能互相更换 的货币制度。一为农业政策,一为商业政策,也符合传统所谓“食货”的范畴。其理想 则是农民都有田种,货物既流通,价格也公平,高利贷则绝迹。 这种理想,牵涉国家社会的根本,目标远大。可是根据这改革者自己所发诏书的揭 示,汉初以来假设全民平等的赋税制度,因为“豪民侵凌,分田劫假”已经名不副实。 新莽由于财政困难,公卿以下月禄才得帛一匹,“课计不可理,吏终不得禄”,这时候 还以为所要的改革可以一纸文书颁布,则天下怡然景从,也未免太乐观了。 西汉与东汉之交,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政府管制力量降低,民间士族大姓兴起 。二是官僚机构膨胀,据估计中央地方官吏逾13万人。光武帝刘秀崛起于民间,他利 用前者的力量,而不为后者所羁绊;王莽则反是。他不能与巨家大姓抗衡,偏要下诏书 和他们作对。他虽改长安为新安,仍是与积习难返的官僚机构结不解缘。均田则应在农 村着手,政府经商也要组织普通商人作第二线及第三线的支持。他对这些事全未着意。 今日我们读《汉书》里面的王莽传,不能忽视此人书呆子的“气派”。比如他用“ 五威将”巡行各处,乘“乾文车”,驾“坤六马”,各人“背负莺鸟之毛”。他又分大 郡为五,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匈奴单于被他改为“降伏单于”,所辖 国土人民也被分为十五部。高句骊则降为“下句骊”。 王莽可能精神失常,他做皇帝时总是接受外间至大的压力,也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然则,他也有很多我们在今日视作离奇的办法,例如事前造成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兜须 用在真人实事上,以一种象征性的指示当作实际的设施,注重视觉听觉上的对称均衡, 不注重组织的具体联系,这些都与传统中国思想史有关。这也是初期政治早熟,技术供 应不及时的产物。因为统治这庞大帝国,包罗万象,即使博士顾问,也必须保证对万绪 千头的事物,都有知能上的掌握,才能表彰皇权之万能。于是只有将原始片面的见解牵 扯着笼罩着去推衍出来一个内中凡事都能互相关联而有规律性的宇宙。 在汉朝提倡“天人合一”的著名人物,首推董仲舒。他对武帝策问时就已提出“为 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的解说。他的《春秋繁露》,更是阴阳五行的渊薮。凡 是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中也都与木火土金水有关,也与五官五味天地父子“各如其序” 。董仲舒自己言灾异,几乎闯下大祸,幸经武帝赦免。可是阴阳五行的假科学经此一代 大儒的提倡,成为众所周知的真理。因为“火居南方而主夏气”,又与军事相配,所以 《汉书》五行志指出汉武帝几次伐匈奴都在春夏之间有大旱之年施行,只是书里没有讲 明究系因天旱而动干戈,或是因为起兵戎而有旱灾,或者两者都因“夏气”旺盛之故。 同书天文志也指明“经常星宿”(常见的星和星的集团)“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 从西汉到东汉,这种信仰只有变本加厉。《后汉书》的仪礼志更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 ,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 礼毕,改穿红色袍服。乃是因为冬至那天昼夜最短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黑夜趋短, 也就是阴去阳来,朝廷也要集体的相时而动,才能“承天理物”。也还要在那一天权量 水之轻重,确定晷影之长短,并且调整乐器。这也就是乘着“节气”之气,对凡与数目 字有关的工具,给予一番饬备。 凡是一种动作,都有阴阳的关系在内,凡是数种事物,既有自然赋予的一定序列, 则可以用数目字解释,并不与现代科学冲突。就是拥护王莽的刘歆,解释下雨为阴气不 能上达,阳气又无可下透,也可以说是用一种美感的方式阐述一种物理现象。所以李约 瑟说中国哲学家猜测自然的奥妙与希腊思想家不相上下。我们则觉得希腊思想家还只认 为自然法规须待断的发现,才能不断的展开。汉代的思想家如董仲舒等则以为人类应有 的知识都已在掌握中,并且自然的现象,正常与非正常,都与人事有关,凡人一眼即可 看穿。这当中已有一段很大的区别。而中国思想家最大的负担,则是他们所揭开的知识 很难与朝政分离。 光武帝刘秀也重图谶。他和郑兴讨论郊祀,有下面这段记载: 曰:“吾欲以谶断之,何如?”对曰:“臣不为谶。”帝怒曰:“卿不为谶,非之 邪?”兴惶恐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帝意乃解。 这也证明专制君主需要一种意识形态做他的张本,臣下很难抗拒,因为不支持它, 就是反对他。郑兴只好服输,自己承认学术浅陋,不如圣见高明,才得脱身。 在同样的情形下,我们也可猜想以当日文字传递的艰难(纸张仅于公元105年前 后出现),加以政府收揽读书人之广泛,凡与当局意识形态格不相与的知识就很难普及 。东汉之张衡作浑天仪,又于公元132年作地动仪,能不待各处报告,预知何方地震 。他的浑天说,称天如鸡卵,地如卵黄,日行一度,共365又4分之一度,他又算出 圆周率为3.1622。可是他为宦官所谗,自己也不如意,还不敢向皇帝直说,“及 后之著作,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这和董仲舒所著“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有 霄壤之别。比张衡还要早约50年的王充,对当日迷信作有系统的批判,所著《论衡》 二十余万言,但是他人为“异人”,书为“异书”。《后汉书》里写他的传记,只聊聊 数十行,除了说他所著书,“始若诡异,终有实理”之外,无一字一句抄录。可见得以 知识本身为目的的知识,总有与时尚不合的趋势。 从这些观点出发,我们回头看王莽:《隋书》经籍志说:“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 谶兴,遂盛行于世。”从此也看出新莽与光武帝刘秀同以原始型的信仰带有神秘性的色 彩,去支持他们的帝业,并无基本的差别。可是除此之外,刘秀注重实际的组织,有步 骤的达到他的目的。王莽则眼高手低,只能宣扬天下大局应当如是,做事经常文不对题 ,可能被他自己的宣传所蒙蔽。作他的传记者只要把他的诏书书前后摘录,也可以给人 看出这位改革专家,实际上仍是一个大书呆子。 ---- 输入:小爬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