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Yue Dongxiao Date: Wed, 15 May 1996 11:44:40 -0400 慷慨悲壮中国火箭 李鸣生 ·1000年,中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枚火箭;1840年, 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啃白菜帮子,吃麦糊糊,却精神饱满 ·中国第一权自行设计的火箭升空10秒后,一个跟 头栽下来 ·写了遗书又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的“戈壁七 雄”走进地下控制室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亮相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第一颗 同步通信卫星送人地球静止轨道 1989年8月,日本AEC宇航公司代表团到上海航天局参观访问,深为 中国的航天技术所震撼。代表团中一位总工程师,在休息时对中国“长 征三号”火箭的副总师龚德泉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日本感到骄 傲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中国的气功,另一个就是中国的火箭! 是的,火箭不仅是一个民族力量的象征,而且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尊严。优秀的中华民族不仅过去能创造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文明, 而且今天同样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长征"系列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Ⅲ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将一颗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商业卫星—“亚洲1号”,成功地送入了 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的运载火箭跨进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那么,中国的火箭从古至今,从小到大,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 外卫星,经历了怎样一个艰难的历程呢? 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当英军的火箭落在了清皇 们的头上时,火箭的子孙们才恍然大悟:“火箭!中国的 火箭呢?” 早在公元1000年,中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直到公元13 世纪,欧洲人才从中国人手中得到这份稀世厚礼—火箭术。 然而,历史总是在怪圈中盘旋。 从15世纪起,东方古国文明的大门关闭了,中国同世界渐渐拉开了 距离。当曾经不可一世的火箭子孙们,背着“四大发明”的包袱,迈着 方方正正的碎步,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乡间小道上踽踽独行时,吮吸了 东方文明的奶水长大的西欧各国,在短短400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 界文明的中心。从而把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远远抛在了时代的 后面! 命运仿佛故意要开这个玩笑,道光年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对 中国开始了侵略。当火箭的子孙们已经对火箭渐渐感到淡漠无味时,本 是从中国传人西方的火箭,经西方改造发展后,又重新“送回”了火箭 的故乡。当然,与这火箭拥抱亲吻的,只能是祖辈们那血淋淋的胸膛。 耐人寻味的是,英国—这个最后一个接受中国火箭技术的西欧国家 ,却第一个用大炮和“康格里夫”火箭轰开了中国锈迹斑斑的大门! 据有关专家和学者考证,“康格里夫”火箭,正是中国古代火箭脱 胎出来的一种新式火箭。 但当无数枚这种本是根生于中国土地上的火箭,伴着火箭子孙们的 血肉在火箭的故乡遍地开花时,火箭的子孙们竟茫然惊呼:“这是什么 鸟玩艺儿?!” 据说,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八国联军用装有中国发明的火药的洋枪洋炮洋箭,向中国的某地 进行轰击时,一群义和团团员竟然端起一盆盆羊血,向洋鬼子们身上狠 狠泼去。因为他们说,那手持洋枪洋炮洋箭的洋鬼子,是一群从死人堆 里爬起的妖魔,只有用血才能避邪。 这个荒唐而艾实在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当然,清朝开国后,中国的火箭也曾有过发展。康熙皇帝的初期, 对火箭还是相当重视的,但到了康熙皇帝的中期,因战事较少,火箭技 术便被用作了娱乐表演。 鸦片战争爆发后,当英军的火箭落在了头上时,清皇们才从绣花枕 头上惊慌地爬起,晃动者手中的烟枪,大声疾呼:“火箭!!中国的火 箭呢?” 于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优秀的火箭子孙们又开始加紧了对火 箭的研制。 当时的科学家丁拱辰和丁守存,根据英国的“康格里夫”火箭的样 器,于1850年在广西桂林成功地研制了由金属火箭构成的近代大火箭· 射程660米,已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火箭的开 始。 接着,在清同治年洋务运动时期,又花费了巨额资金从国外重新引 进生产近代火箭的机器装置。1865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和钦差大臣曾国 藩奏准在上海设立了近代兵工厂。1867年在陈家港设立该局的火箭分厂 ,开始生产“康格里夫”型火箭。1865年又在南京设立金陵制造局, 1870年建火箭分局。颇有意味的是,聘请的技术顾问是英国人马格里先 生。 然而,尽管当时中国已有像丁拱辰这样杰出的火箭专家,但由于清 廷的腐败无能,没有建立起长期的独立自主的近代火箭生产体系,因而 中国的火箭,最终也只好伴着整个民族的命运,躺倒在了百年昏睡的长 梦之中。 二 1927年,当中国的毛泽东领导饿着肚子的农民举行 “秋收起义”时,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 领导一批科学家开始了对宇宙航行和现代火箭的研究。 在德国和波兰的界河一一奥得河不远处,有一个美丽而幽静的小岛 ,叫乌泽多姆岛。在这个小岛的北边,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渔村,当地德 国居民称它为“佩内明德”。 佩内明德,是世界现代火箭的摇篮。 或许,是长期以来火箭在战争中给人们心灵留下的创伤太重,当历 史跨进本世纪20年代后,西欧几个较先进国家的一批科学家们,把兴趣 转到了宇宙航行上,开始了对液体火箭—现代火箭的研制。 1926年,美国的哥达德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现 代火箭的真正起步,是德国。 早在1927年,当中国的毛泽东领导饿着肚子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时,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领导一批科学家成立了德 国宇宙航行协会,开始了对宇宙航行的探讨和现代火箭的研究。 众所周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因此按凡尔赛和约 规定,对德国的军备进行限制,不准它发展重炮和坦克等常规兵器。但 国际组织的首脑们却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限制德国武器发展的 项目中没有火箭。于是,狡猾的德国人(德国陆军)于1930年奉命接受 了秘密研究液体火箭的任务。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从波罗的海之滨冉冉升起。火箭垂直飞 行4.5秒以后,拐弯沿着东北方向飞去。58秒时,发动机关机。296秒时 ,火箭在海上溅起了欢腾的浪花。几小时后,德国海上保安部门收到渔 民的报告,发现一架奇怪的“飞机”跌人大海,地点是乌泽多姆岛东北 190公里处。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现代火箭。它用酒精和液氧作推进剂, 起飞重量13吨,发动机推力26吨,能将一吨重的弹头送到260公里远, 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特意替它取了个名字:“V-2”火箭。“V” 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而在德语中则是“复仇”的第一个字母。 德国的“V-2”火箭的成功,开辟了人类通向宇宙的道路。它的设 计者,就是27岁便给希特勒上过火箭课后来被称为“现代航天之父”的 布劳恩。 1945年5月5日,苏军攻占了佩内明德,将留下来的德国技术人员和 图纸资料以及机器设备全部运回了莫斯科。 同时,美军也占领了德国的诺德豪森地下工厂,将布劳恩等一大批 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300节车皮的资料设备,全部带回了美国。 于是,德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火箭事业,被苏美两国连人带物,毫 不客气地瓜分了个一干二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两国在德国人火箭成果的基础上,迅 速地发展了现代导弹火箭,将现代火箭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 星送入了太空。 从此,人类征服宇宙,开拓天疆的神圣使命,落在了火箭的肩上。 1955年秋。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上,“克利夫兰总统 号”向着东方进发。一位中年男子对着东方的地平线惊 呼:“瞧,那是中国的太阳!” 火箭从战争的血野跨进航天的大门,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但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近百年来,几乎没人见过火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中国也是战胜国,但那最珍贵的战利 品德国的火箭专家和设备资料,中国只能望洋兴叹,连一份皱皱巴巴的 草图也没捞上。 中国,本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火箭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闭 关锁国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终却落得个火箭几乎要断子绝孙 的下场。 多少人在着急:丢了火箭,等于丢了打狗棍! 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时才能重返故乡? 1955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在匆匆疾驰。甲板上,一位身着灰色西装,脖系花色领带的中年 男子迎风伫立,目视东方。 这时,他的夫人走近他的身边,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回去 歇歇吧,别着了凉。” 中年男子依然沉默不语,一动不动。直到一轮太阳跃过海面,从东 方的地平线上徐徐升起时,中年男子才突然惊叫道:“瞧,那是中国的 太阳!” 这位中年男子,便是钱学森。 1935年,钱学森赴美求学。第二年便投师于当代力学大师卡门的门 下,参加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开始了对火箭发动机热力 学的研究。几年后,他成了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负责人,并被当时的美国 学术界公认为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的权威学者之一。 钱学森回国的第二年初,便向共和国呈上了一份报告—《建立国防 工业意见书》。在这份意见书中,钱学森阐明了新中国建立国防工业的 必然性和可行性,并最早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 施方案。 周恩来接到这份意见书后,据说曾连续看了两遍。不日,便亲自主 持召开了军委会议,专门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导弹技术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 两个月后,在周恩来的提议下,中央作出了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导弹 事业的决定。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刘有光为政委。第二天,钱学森给全院讲的第一课是 :关于导弹、火箭的一般常识。 曾有上千年火箭历史的中国,今天要搞火箭,却要从零开始,只有 从零开始,这意味着什么呢? 1957年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 代表团赴苏,专门就新技术援助一事,同别尔乌为首的苏联代表团进行 了历时35天的谈判,于10月15日签定了中苏著名的“双十协定”—新技 术协定。 此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供应中国几种导弹样品 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并提供导弹研制和 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增加接收中国火箭专业留学生的名额,帮助中国 培养火箭专业技术人员。 同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 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2 近程地地导弹。 毫无办法,历史就是这祥的有趣:200年前中国的康熙皇帝送给俄 国沙皇两箱中国的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 箭送给了中国。 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1960年,赫鲁晓夫下令撤走了在华的全部苏联专 家。陈毅说:脱了裤子当当,也栗把中国的尖端武器搞 上去!1960年9月10日,在苏联专家撤走17天后,中 国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一2导弹。 然而,由于人人都知道的历史原因,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 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赫鲁晓夫却下令撤走了在华的全部苏 联专家。 同时,大自然的灾难和人为的恶果,也几乎一并落在了中华民族的 头上。 刚刚站起的中国,还要起飞吗? 离开了“老大哥”的中国,还能起飞吗? 回答是肯定的。中华民族是不折不挠的民族。千年前能搞出世界上 第一枚火箭,千年后的今天,同样能搞出火箭! 毛泽东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 邓小平表示:国家困难,其它工程项目可以适当下马,但国防尖端 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不能下马,砸锅卖铁也要搞下去! 陈毅说:脱了裤子当当,也要把中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你们只要 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就硬了。 聂荣臻说:我们不仅要仿制导弹,还要自己设计自己的导弹。 所有的火箭子孙也都在心里呼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搞出中国 的火箭! 显然,中国的火箭,是逼出来的。本来,在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大会 上,聂荣臻无帅就明确了中国火箭发展的方针:“自力更生为主,力争 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已有的科学成果。但后来却被逼走上了一 条完全是自力更生的道路。如同一个人,正顺着一架梯子往一座高楼上 登攀时,有人却突然从脚下抽走了梯子。于是,这就逼着你只有用双手 抠着墙缝往上爬。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国 工,用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接着,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又一举发射成功。 聂荣臻副总理亲赴戈壁发射场,指挥了这次发射,在庆祝的宴会上 ,聂荣臻高高举着酒杯,向全体火箭将士自豪地说: "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终于升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 弹。我们将庄严宣告: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紧接着,中国的火箭将士们,忍着饥饿的肚子,又开始了从仿制 苏联导弹轻人自己设计导弹的艰难跋涉。 为了进一步扩建导弹研制基地,国防部五院又在北京的南苑、长辛 店和永定路成立了3个分院,井从全国大专院校优选了4000名大学毕业 业生,从部队选调了一批优秀的军政干部,并选调了一批累质好的复转 军人到工厂充当工人。 中回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刘传诗和吴之真两位副院长,就是当年选调 去的军政干部。30年后两位老人向我谈起这段历史时,你一句,我一段 ,显得特别的激动而又亲切。 我开始去南苑时连个窝都没有,就住在原来日本鬼子修的一个破飞 机库里。冬天冷,夏天热,一下雨还漏。几百人全挤在一块,臭哄哄的 ,连桌椅板凳都没有。 60年代生活非常困难,聂总动员各大军区支援这支火箭部队,沈阳 军区的陈锡联派人送来了黄豆、苹果等食品,虽然我们都在一个食堂吃 饭,但为保证技术人员的身体,早点搞出火箭,政工干部都让给技术人 员吃。那时的定量是38斤,为了省点给家中孩子吃,我有时饿着肚子不 在食堂吃饭。不过那时的人也真怪,啃白莱帮子,吃麦糊糊,肚子虽然 空空的,但精神却很饱满。 当时有不少知识分子想多学点业务,但又怕说是“白专”。后来聂 老总有个规定:一个星期只有1/6的时间搞政治工作,其它时间不要侵 犯。记得有一次陈老总在一次报告大会上说:“什么是政治挂帅?你打球 的,政治挂帅,就要挂在球上,你搞导弹的,就要挂在弹上!” 1962年3月21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升 空10秒后,一个跟头从空中栽落下来,白发苍苍的老专 家和无数科技人员抱头痛哭。两年后的1964年6月29 日,“东风Ⅱ号”终于发射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第一枚自己设计出来的火箭—东风Ⅱ号终于 高高竖在了发射架上。 这是戈壁滩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数千名火箭将士云集在冷风萧 杀的发射场上,等待着那辉煌的一瞬。 中国,从主代火箭到近代火箭,走过了千年的历史。但能否从近代 火箭一步跨入现代火箭的行列,关键就看今天这一下了。 “点火---” 随着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火箭一跃而起。人们鼓掌、欢呼狂跳。 然而,刹那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人们一下子全傻了:火箭升空 10余秒后,由于控制系统失灵和发动机起火,火箭一个跟头便从空中栽 落在了离发射架300米处的地上,将一个厕所炸了一个大坑。 成千上万火箭将土近两年的心血,毁之一旦。 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和无数科技人员抱头痛哭。 9万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大沙漠,仿佛也陷入了痛苦的沉默之中。 但中华民族毕竟是久经磨难的民族。在长期的内困外患中,火箭的 子孙们已炼就一副百折不挠的铮铮硬骨。火箭坠毁后,聂荣臻副总理严 肃指示:不许追查任何个人责任!并对参试人员进行了亲切的慰问。 于是,失败的痛苦,变成了强大的推进剂。 两年后的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 东风Ⅱ号”,终于发射成功。 从此,中国开始了独立研制火箭的历史。 历史记住了毛泽东,也忘不了文化大革命。 正当共和国的翅膀刚刚起飞时,一场空前未有的革命“风暴”铺天 盖地,席卷而来。 于是,中国的火箭和整个民族一起,被迫穿行在愚昧加革命的“枪 林弹雨”之中。 1966年深秋,一枚头顶着真正原子弹头的“东风Ⅱ号甲”火箭,迎 着大漠的寒风和革命的“热风”,昂首挺立在55米高的发射塔上。 中国,要逆风发射!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导弹与原子弹二者结为一体的发射 试验。 在此之前,美国和苏联已进行过类似的发射试验,但他们都是向着 大洋发射,而中国这次却要在本国的国土上发射。这在世界史上,不仅 是空前的,而且到24年后的今天为止,也是绝后的。 本来,早在两年前,中国就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但核大国认为, “中国有弹,没有枪”(即没有运载火箭),依然将中国排斥在“核俱 乐部”之外。 显然,在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这样的发射,不仅要冒科学的 风险,还要担政治的风险。 为此,周恩来提出16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 无一失。 聂荣臻老总也赶赴发射场,亲自督战。当即写了遗书又交了“最后 一次”党费,后来被传颂为“戈壁七雄”的七位控制人员将要进入地下 控制室时,聂老总站在地下室的门前,亲自一个个点了名,并含着热泪 ,同他们一一握手。 历史无疑应当记下这七位英雄的名字:高震亚、王士成、颜振清、 佟连捷、张其彬、徐虹、刘志学。 发射前,北京的周恩来总理还挂来了电话。当聂总向周恩来报告了 发射前准备情况后,周恩来说:“聂总,主席就在我身边。他一直在等 着你们的消息。现在主席要和你讲话。” “聂总啊,我一直讲:你是一个常打胜仗的人呢!”片刻,聂总的 耳边传出毛主席浓重的湖南乡音。“这次发射,我们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关系重大啊!” 30年后有人回忆说,当时聂总手上的话筒在轻轻颤抖。 上帝保佑,发射成功! 当中国向世界宣布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的消息时,全世界都被震动 了。 但,中国能造出发射核弹头的导弹,又有没有本事造出发射卫星的 火箭呢? 1970年4月24日,一枚三级运载火箭把“东方红1号”卫星 送上了太空。”长征Ⅰ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亮相。 从此,中国的火箭踏上了通向宇宙的道路。 要把人造卫星送人预定的轨道,首先要有强的大动力,克服地球的 引力,达到相应的宇宙速度。这就需要有强大推力的火箭。因为要使一 个物体成为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飞出稠密的大 气层:二是使它达到每秒约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 而中国在这之前所发射的火箭,都是单级火箭,虽然飞出了稠密大 的气层,但还未达到第一字宙速度,无法成为卫星的运载工具。因此, 这就需要多级火箭—每级各飞一程,逐渐加速。最后使火箭末级上装载 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显然,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困难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那 是一个抓革命、刷标语、喊口号、唱高调的年代! 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火箭的子孙毕竟是火箭的子孙。 老专家梁思礼老人的回述,或许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即使在‘文革’中,我们的研制工作也没停顿过。一边打‘派仗 ’一边搞科研、试验、生产,干干停停,困难很多,很不顺利。 “有一次需要进行发动机试车,因为打派仗,试验无法正常进行。 周总理不得不亲自过问。周总理甚至要求列出与任务有关的人员名单, 命令不许揪斗我们,保证我们的工作条件。周总理还对我们6级以上的 科技骨干采取了保护措施:集中住在一栋办公楼内,每天参加科研生产 后,就直接回到这个集体住处休息,不能外出不能回家,连吃饭和由家 里人送来。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把‘东风Ⅲ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