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读 《26年再审视 “神童”到中年》有感   方渡飞   读了《南方周末》李海鹏的报道,很有感触。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 年“最为耀眼的神童” -实际上不过是智商略高于一般的孩子而生活经历和社 会阅历一般甚至低于一般的孩子的少年们,他们的成功固然有成功的道理,但他 们的“失败”却与当时的环境和媒体的宣传/炒作有深深的联系。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左右,中国百废待兴。十年的文化革命使(高等)教 育和科学研究停滞不前。一方面国家急需人才,而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积压了十 年的人才。因此当时的确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当然方法不外乎是恢复高考 及对个体的单独考试。所以七七和七八年的高考是“老、中、青”(老三届,文 革期间毕业的及应届毕业生)齐上阵,录取率不敢说是千里挑一,但“百里挑一” 可能不是夸张。录取的考生中年龄悬殊很大(文科约10-15岁,视不同的学校; 理科约5-8岁)。这些人中包括了一些在他们少年期间极为聪慧的佼佼者,但他 们(除应届毕业生外)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深知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值得强 调的是,在77-78年中高考落选的考生中也不乏那些在他们少年期间表现极其聪 明的人。当然这些人在后来的个自工作岗位上有成功的,有不怎么成功的,也有 失败的。   当时这种“不拘一格”不谨在大学生招考上,而且在研究生的招收及青年教 师的使用等等上都是如此。我所认识的杨小凯先生就是如此。此公在少年时期极 为聪明,写的一手好文章。文革中因置疑文革的方向曾写过“中国向何处去?” 而打成反革命份子(五一六份子)而坐牢。当时中央文革不相信一个十六岁的孩 子能写出如此思想深邃的文章。此公坐牢期间,认真阅读、思考马克思经济学和 西方经济学。出狱后一举考上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   当时这些情况对媒体而言并非无宣传/炒作的价值,而是“神童”的卖点更 好。   我是七七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近代物理系,宁铂、谢彦波后来由少年班转 入78级近代物理系。所以有幸做他们的学长。我和宁铂交往不多,但据我的观察, 宁铂十分聪明,如下围棋,下(象棋)盲棋,但不一定适合做科学学问。特别考 虑到周围的环境和媒体,很难使他能静下心来进行长期不懈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 因为头上有“神童”的光环,周围环境对他的期望值很高,而他本人(早期)可 能也很在乎这些期望值,因此一旦受到挫折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情绪低落。这种 “正反馈”使的他每况俞下,最终对考试极端的害怕。记得我与他在大学的后期 谈过一次,我们是在从图书馆回四系的路上谈起来的。我当时的确是以年龄比他 大,学级比他高的口吻问他考研的准备情况,他当时说还没有考虑好是否考。我 鼓励他不妨试一试。最后分手时,他态度十分恭谦的对我道谢。但从他的眼睛里 我可以读出他是在感谢我对他象平常人的口吻来谈话,甚至是渴望周围环境的人 都能对待他象对待平常人一样。由此我推断他的内心是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可 惜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交谈。   谢彦波的情况有点不一样。我们都是湖南老乡。1979年我父亲平反后回到省 城长沙,谢彦波的母亲因谢彦波年龄太小不放心,寒暑假返校时(约35小时的火 车)都让我带着照看点。所以平时多以生活方面关心点。他在大学期间的成绩还 可以并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不知后来怎么与导师关系不好。普林斯顿的事我知 道一些,但不知道其中矛盾究竟有多大。   平心而言,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会有些出类拔萃的少年。中国有这么多的 青少年,出一些智力超常的人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他们是否能够成功则很大 程度上取决与周围环境,个人品性及机遇。在此媒体的作用最多也许在机遇上有 所帮助,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另外,很有必要考究一下 什么叫成功。难道说Bill Gates不成功吗?如果我的观察不错的话,宁铂更象是 过去的“才子”,他很有可能成为象汤显祖那样的戏剧家,或是“星象学”家, 或是象李叔同 -如果他遁入空门的话-成为一代佛学大师。   事到如今,我倒是真诚地为宁铂感到高兴 - 他终于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和生 活方式过作一个平常人的生活,虽然这样做给他的家庭带来了痛苦。   科大的少年班的是与否,自有众人的评说。但作为家长,我十分赞同宁铂用 他自己心血总结出教育子女的教训:“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 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 关心人。” (XYS200507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