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哈佛女孩”的家庭教育模式就值得效法吗?   罗集人   早几年就听说《哈佛女孩》这本书很畅销,一直以为是一本描写留美学生生 活的小说,并没有予以关注。自己不是研究教育的,孩子也已经上了研究生,所 以对如何培养孩子已经没有直接的兴趣。但近来看到新语丝上讨论这本书的价值 问题,也想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我觉得争论的焦点不能仅仅停在“真伪”之辨,诸如刘亦婷“是不是真的那 么优秀”、她上哈佛“是不是主要靠关系”、她的留学申请“是不是仅被4所高 校批准而被7所高校拒绝”,等等。   我想谈论的一个问题是:即便刘亦婷真的很优秀,即便她上哈佛通过的是正 常途径,她的家庭教育模式就值得效法吗?   刘的家庭教育是否合乎教育规律,是属于“典型的素质教育”还是属于“典 型的应试教育”,亦或什么也不是,应该由教育专家根据教育理论和她的家庭教 育的实际情况(书中所介绍的实际)作出评论。我不是教育专家,对此没有发言权。 但我懂一点逻辑,所以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某一种教育方法培养出一个(或若干个)素质优秀的人才, 就能证明这种教育是素质教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任何教育模式下都会 出现素质优秀的人才。青年毛泽东可以算是素质优秀的人才吧?毛泽东接受的家 庭教育是素质教育吗?鲁迅先生呢?巴金老人呢?高尔基呢?卢梭呢?他们有的 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典型的“地狱式”的教育啊!甚至在文革这样黑暗的年代,社 会教育可谓是一片荒漠,家庭教育哪有科学可言,不是也出现过杰出的人才吗? 所以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方法是不是素质教育,不能仅仅看它是否培养出了一个 或少数几个优秀人才,而应看它能否能培养出成千上万甚至整整一代高素质的青 年,是否有利于青少年(是全体、大多数,而不是某一个)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否则,“皮鞭之下出天才”也可以作为一条经验加以推广,你能说家庭暴力下就 绝对不会有天才出现吗?高尔基不是一个典型吗(此处不涉及对其作品加之评价)? 所以由“刘亦婷确实是一名素质优秀的女孩”,不能推断她所受的家庭教育就是 素质教育。如果有人这样推论(不管是刘的父母还是读者自己),那么他明显地违 反了逻辑学的“充足理由原则”。   第二个问题:刘亦婷的家庭教育方法值得普遍推广吗?逻辑学有一个普遍有 效性原则,即当且仅当一种推论方式代入任何具体内容都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 才能说它是有效的推理形式。伦理学也有一个普遍有效性原则,一种道德规范当 且仅当被每一个人施行而能使社会更趋和谐合理,它才是一种完美的道德(因此 “毫不利己”不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原则,因为假如所有人都毫不利己,则不但市 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被践踏,而且会出现类似《镜花缘》中“君子国”里存在 的社会不和谐现象)。我想普遍有效性原则也是可以类推到教育上来的,“人 才”、“素质”等等都是很模糊的概念,人才的成长也是很个性化的东西,家庭 教育尤其如此。刘亦婷的家庭教育对她来说是成功了,但是对其他家庭和孩子不 一定适用,设想:假如刘亦婷有一个弟弟,他的父母能保证把他培养成“哈佛男 孩”(或“耶鲁男孩”)吗?因此,即便《哈佛女孩》中所有陈述都是事实,读者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不能把个别的体会当成普遍的经验,更不能照搬模仿,否 则可能扼杀了你自己孩子的个性。   第三个问题:退一步说,假如刘亦婷的家庭教育模式具有普遍有效性,即任 何家庭只要严格按照它来教育子女,都能培养出“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 这种模式是否应该推广?我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人都是 “天才”(杰出人才)的社会,它会比一个人人都是庸才的社会好到哪里去呢?即 便不是所有家庭都按照一种成功的模式培养出无数的天才,只要读过《哈佛女孩》 的家长有百分之一的人学到了刘的父母家庭教育的“真谛”,也会培养出几万名 “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据说《哈佛女孩》发行400多万册,还不包含更多 的盗版书),那样美国顶尖高校的本科招生名额不是全被中国孩子占领了?那样 美国也许要制定国家保护主义的政策限制中国的天才少年进入美国大学了罢。   总之,对《哈佛女孩》,权当作一次家长会上某一位尖子生家长的发言来读, 不必当真。这样,即使它没有什么好处,也不致造成大面积的误导。   《哈佛女孩》的经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千万别体罚您的孩子,千万别扼 杀孩子的天性,千万别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千万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XYS200412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