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谈刘亦婷父母的教育方法及刘进入哈佛的真实原因   萧愚   刘亦婷父母说自己教育方法能够让刘亦婷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具有十大素质 的人。而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说自己虽然不是从小就瞄准哈佛要求的优秀素质培 养刘亦婷,然后等着哈佛验收,但因为素质培养有规律可循,他们的思路与哈佛 的要求殊途同归,或者说,恰好与哈佛选拔人才的标准完全符合。(《细节》第 68页)   我不大相信这个说法,也不相信刘亦婷父母能够有如此未卜先知的本事。相 反,我认为刘亦婷父母的教育方法并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获得不寻常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这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方法功利性过强,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目 标就是让刘亦婷考上大学,而且是重点、名牌大学,从而出人头地,过人上人的 生活。刘亦婷父母在书中已经多次透露出他们的这一想法。   比如,看到街上被人赶来赶去的小贩,他们便借题发挥对刘亦婷说,“如果 不好好学习,没有真本事,将来就只能当个无证小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婷儿虽然同情无证小贩,但绝不愿落到这种下场,从此再没有说过不想做作业 的话。因为她已经明白了:求学其实是自己的事,不论是从法律的角度,还是前 途的角度。”   刘亦婷从小崇拜安徒生,他们就说,“如果你上不了重点中学,就受不到最 好的教育,要想像安徒生爷爷(这是她幼年最崇拜的人)那样为人类做贡献就更 困难了。”   还说,“从婷儿后来的成长过程来看,这番话给婷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 为她遥远而空泛的人生理想第一次被化解为‘争当前3名……保送进重点中学’ 这样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在整个小学阶段,这个阶段性目标都是婷儿努力学习的 内在动力。”   又如,“我们通过讲故事、树榜样,鼓励婷儿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小学阶 段, 婷儿为了争取保送重点中学,一直在主动争当前3名(我们的态度是支持但 不要求)。保送政策取消后,她仍然坚持完成了数学奥校的学习计划,如愿考进 了成都外国语学校。”   “我们早就帮婷儿分析过:你就读的小学在成都市并不是最棒的,你能在全 市的竞争中战胜许多一流小学的对手,说明你是很有潜力的。现在你们享受的都 是同样的教育资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只要你继续保持‘比别人更努力’, 一定能在高水平竞争的条件下重新成为尖子生。   为什么我们如此强调‘重当尖子生’呢?因为在外语学校升高中的时候,还 有一次严峻的淘汰。婷儿这一届凭成绩被录取的,加上花钱来读书的初中生,一 共两百来人,只有80人能成为计划内录取的高中生。能跻身这80人之列,就意味 着肯定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让婷儿‘重当尖子生’)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中国的班级人数太多,老 师没有时间在每个学生身上平均用力,他们只能用‘抓两头,带中间’。如果想 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与指点,婷儿必须奋力冲出中间地带,成为‘领头羊’,才 能被‘牧羊人’更多关注,更多鞭策。”“婷儿小学就懂得这些道理,加上青春 期更重视被外界认可的心理,她比父母更渴望以品学兼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 睐。”   “初中毕业,婷儿轻松地通过了淘汰50%的严格考试,如愿考上了外语学校 的高中部。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定在北大。按照‘法乎其上’的原则,我们还有 一个秘密的目标,那就是鼓励婷儿争取当‘状元’。因为北大的热门专业在四川 往往只招一两个学生,不考到全省前几名,根本就考不上。”   以上内容均来自《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我觉得看了以上内容,会让我们 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刘亦婷父母的教育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刘亦婷考、考、考。 而这个目的的背后,一方面是让刘亦婷免于将来当“小贩”,另一方面,则是实 现家长更大的野心,让孩子出人头地,考名牌,当状元。为了这个目标,刘亦婷 的父母可谓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   先看看刘亦婷14岁初中时写的日记。   刘亦婷日记:   1995年3月10日 星期六 天气:(婷儿画了个太阳)   今天,我要对我的日记大声喊叫:学习负担太重了!   我计算过我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的时间有9个多小时,还有时在吃饭的空余 时间、课间,甚至寝室里学习。我们每天的时间有一大半泡在书本里。老师们或 许要摇头,说我太夸张,其实不然。每个老师都只布置了适量作业,确实每科都 不算多,但7门加在一起就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除了每天的作业外,还有周 记、练习册、习题集、小结等。就算哪天布置的作业少,也不敢贪恋玩耍,因为 后面还有一大堆常规作业像一条无形的锁链在锁着我们。我曾试过每天抽出半小 时打乒乓球,结果感到时间一下不够了,常要做到晚自习结束,根本没时间复习 预习。   有个家长说:这一代是不正常的一代,这一代是纯粹的考试机器,不会下棋, 不会体育运动,不懂音乐,更不懂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一个个立体的 人都被学习压扁了。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83页)   再看看刘亦婷父母的态度:   “我预感到,有朝一日,她必然会面临承受能力极限的考验。于是我们提前 给她上完了这一课———承受力极限训练:跳绳、捏冰、跑步、长距离游泳…… 因此,不知不觉中,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婷儿渐渐有了一股强韧的承受力。 一般孩子所不能忍受的身体和意志的重负,她也能坦然承受。……   婷儿能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竟然还能 以不寻常的高效率完成了申请美国大学的复杂程序,并申报成功。很多认识的和 不认识的人听说这一点后,都感到非常惊讶。   的确,睡眠不足,是个大问题。有一个有名的动物对比实验,证明了睡眠甚 至比食物都重要。一只兔子如果得不到任何食物,只给它喝水,大约可以维持将 近半个月的生命。如果给它充足的食物,而得不到任何睡眠,每当它一想睡觉, 就敲锣打鼓把它搞醒,那么熬不到一个星期它就会死去。   可是,我们自信拿得出一套十分有效的科学措施,能帮婷儿在极度疲劳的状 态下,使疲劳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即使是一天只能睡3-4个小时,连续运转两 三个月,也能保证她这根“弦”不至绷断!”(摘自《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   在考大学,当状元的目标面前,刘亦婷父母所谓的培养情感美也是空话。   刘亦婷在三峡游玩时碰到了一个高考状元,她顾不上欣赏风景,马上向高考 状元取经。事后她写到:   “谈话间,一处处奇峰异景迅速地从我身旁溜走,我顾不上欣赏,也不觉得 遗憾。xx(注:一个当年的高考状元)他们下船后,妈妈对我错过了一路美景多 少有点惋惜。我却笑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嘛!何况巫峡的山水年年都在, 向状元取经的机会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啊!’”   看风景没心思,青春期的刘亦婷交友、聊天也要受到限制。   “婷儿这些表现(注:指学习成绩波动),让我们警觉到她要走下坡路了, 于是我们主动与班主任取得了联系。李老师说,刘亦婷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太喜 欢串门儿聊天儿。我们就此和老师取得了共识:渴望交朋友,这也是青春期的一 个特点。然而时间只有那么多,婷儿也并不存在交友能力的问题。应该立即停止 这种“奢侈”的行为。   为了及时纠正婷儿的偏差,我和婷儿爸爸在学校操场上足足溜达了将近两个 小时,等她下晚自习。   那天晚上,我们匆匆地向婷儿转述了老师的看法,希望她马上停止串门儿聊 天儿。我对婷儿说:“交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善自我的方式,以自身的优秀 吸引其他优秀的同学,这是建设性的交友方式。另一种是嬉戏度日的方式,既浪 费自己时间,又浪费别人的时间,这是消耗性的交友方式,家长和老师都不赞 成。”爸爸提醒婷儿:你现在的“短板”是学习成绩,而不是交友能力,不应该 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方面。”   我想看过以上内容,我相信足以让读者对刘亦婷父母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 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我们看到,刘亦婷家长的确在书中写了很多诸如如何培养十大素质、如何培 养各种美的空话,可实际上,在考大学、当状元这个目标下,一样都实现不了。 他们真正的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这句话清清楚楚的看出来——“渴望交朋友,这 也是青春期的一个特点。然而时间只有那么多,婷儿也并不存在交友能力的问题。 应该立即停止这种‘奢侈’的行为。”   是啊,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对这两位家长而言,还有什么行为不是奢侈的呢?   正如佟平先生在文章中所说,“书中介绍的教育方法与素质教育有关吗?表 面上看,书中好像是写了许多怎样全面培养孩子素质的大道理,可是那些都是无 法兑现的空话,因为最终决定孩子是否可以成为‘神童’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 即是否具有某种特长。”   我用“应试教育”来概括他们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准确与否,也许叫功利教 育更准确一些。可不管如何,我坚决反对他们用素质教育来称呼自己的教育方法, 而且以素质专家为名到处传播这种“伪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 则报道:   揭开“哈佛女孩”成材之谜 刘卫华免费讲座今晚开讲   2004-09-12 15:13:34  江门日报   南方网讯 今晚(9月12日)8点,“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将现身 江门,在银晶酒店举行免费讲座,为大家揭开其女儿成材之谜,并将与现场的父 母们进行交流。   据悉,刘卫华是我国知名素质教育专家,她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全国读者的热烈欢迎,截止今年1月底,已经累计发行 165万册。另一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自今年推出以来,再次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追捧。   今天的讲座将揭开刘亦婷的成功之路,其内容涉及到孩子学习、心理素质、 交际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此讲座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刘卫华培养刘亦 婷的“秘密武器”是:让教育走在孩子遇到危险之前。(编辑:刘曼)   看着这则报道,我不禁苦笑。这个发明了“交友能力并非短板”名言的家长, 竟然要给其他家长讲述“交际能力培养”……   为什么他们能以素质教育代言人为号召出书、办讲座呢?关键是刘亦婷进哈 佛这个事实。在刘亦婷家长的描述中,刘亦婷进入哈佛便是他们搞素质教育的一 大证据,因为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上不是写着吗?“委员会相信,由于你不寻常的 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你将会在就读哈佛期间和毕业后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 刘亦婷家长眼中,通知书上的这段话就是可以号令天下的圣旨。可了解内情的人 都知道,美国大学在招收中国学生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做到准确客观。通知书上的 几句话并不见得是对一个人的准确评价。   我一直在剖析、还原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实原因,并非猎奇,而是想割断刘 亦婷家长一直强调的刘亦婷培养方法与哈佛录取之间的必然关系。按照他们的说 法就是,他们的培养方法与哈佛对学生的要求是殊途同归的。而我恰恰认为,他 们的培养方法与哈佛对学生的要求根本是两回事,刘亦婷进哈佛根本不是必然的, 而是歪打正着的结果。   我尊敬哈佛。我相信她对学生的要求的确要考虑到素质全面这一因素。但我 理解不了的是,一个写出那些粗劣作文的学生,一个连交友聊天都要被控制的学 生,一个连打半小时乒乓球时间都没有的学生,一个没有考过SAT,缺乏特长, 没有广泛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丰富课外活动的学生, 怎么能用“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来形容,并最终被哈佛录取呢?   这所有的疑团都被一个叫拉瑞的美国名流解开。这个人把读高中的刘亦婷带 到美国访问,然后写了推荐信。我们知道,在美国的经历以及美国名流的推荐信 对于一个中国的申请者来说多么重要。   不过,也许有人会问,推荐人的推荐本身不也是对被推荐者素质的肯定吗? 所以,为了消除这个疑问,我又分析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 亦婷?(请参阅附录的文章)   分析了这么多,我的判断是,刘亦婷进入哈佛并非其父母所说因其具有不寻 常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是以普通的能力加上运气,是阴差阳错、歪打正着的结 果。虽然一个人的成功不能排除偶然性的因素,但牛顿被苹果砸到头与某人抓彩 票得了奖完全是两回事。刘亦婷的家长的所作所为,就像是彩票中奖者给彩民讲 授得奖秘诀一样。   所以,我对刘亦婷父母的批判,并非仅仅由于与他们教育理念不同,价值观 不同。我批判的重点是,刘亦婷家长不该借刘亦婷进哈佛这个偶然事件,把一个 普通女孩包装成素质教育的典型,进而把自己实施的应试教育、功利教育包装成 素质教育,把老卡尔威特非科学、虐待儿童的早期教育理念吹捧成实用的,科学 的教育理念,并大肆传播。   吴军先生质疑说,“有个女儿上哈佛,父母就可以当教育家?”实际上,这 两位家长不仅把自己当成了教育家,而且当成了全能的教育家,无论什么教育话 题都敢讲。在他们的第二本书中,他们不仅讲作文怎么写,英语、数学怎么学, 创造力怎么培养,还在传授读者记忆方法、强身健脑方法、性教育知识等等。   这些做法会造成误导。尤其会误导那些渴望把孩子培养成真正具有不寻常综 合素质的家庭,所以不仅需要质疑,还特别需要澄清和批判。   附录1: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   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是因为她“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吗?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个说法不大可信,因为拉瑞毕竟与刘亦婷接触时间 短暂,而且又有巨大的文化上的隔膜,仅凭数面之缘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未免草率。   对此,有人说“私人交情”而已。也有人说,人与人的交往常常是非理性的 因素起决定作用。比如,有的人很优秀,你可能就是看着不顺眼;有的人不怎么 样,两个人偏偏投缘   还有人提供了文化差异这个角度,他说,一个人如果满口社会责任,为人类 作贡献,在中国人看来,多半有唱高调之嫌。但是,如果你在老外面前说这些, 他们往往会肃然起敬,感到此人境界非凡。此人的说法提醒了我。我仔细翻看了 《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发现了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我们知道,刘亦婷在读中学时有一段颇让她引以为豪的经历,就是作为成都 外国语学校的代表访问美国,那么,她究竟是如何脱颖而出,被最终选中的呢?   与刘亦婷竞争的一共有4位同学,这4位同学要和刘亦婷一起接受拉瑞的面试。 然后,拉瑞会从他们5个人中选出来一个人。据刘亦婷介绍,这几位竞争者可都 是强手。   她们都是本年级表现突出的同学。我经常在她们身上发现很多值得学的东西。 比如说王兰,她不仅英语口语非常好,其他各门功课也都学得特别轻松,每次都 像是在漫不经心之中,她就冲刺到了别人前面,而且很有亲和力;樊甜甜,初中 和我同桌,她学习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初中6个学期她一人独揽3次第一,她的记 忆力也好得让我吃惊,而且还有“书法二段”的特长;李海蓓,从初中起就一直 名列前茅,看过很多文学书籍,颇有“腹有诗书”的味道;梁晶,除了英语和其 他功课都相当出众之外,还有“拿手好戏”———弹得一手好钢琴,凭我的耳朵 听起来,那就是专业水平,她在小学还没毕业时,就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段位” ———钢琴10级。(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25页)   说实话,看到刘亦婷介绍的这几位强手,我的感觉是似乎人人都比刘亦婷优 秀。论成绩,刘亦婷不如樊甜甜,论才艺,刘亦婷不如梁晶,论英语水平,几个 人看起来半斤八两,可是令我纳闷的是,既然对手实力如此强劲,那么,刘亦婷 获胜的秘诀是什么呢?她如何给拉瑞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并最终脱颖而出呢? 对这个问题,刘亦婷在书中有着绘声绘色的解答。   回家之后,我把情况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都说这是个好机会,并很关心明 天我打算谈些什么。对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没有好好想过,几天紧张的军训,我 经常困得迷迷糊糊地只想睡觉。我打着哈欠说:殷校长提醒我们最好做点准备。 妈妈好奇地追问,那你准备了些什么呢?   “有人说可以看看美国的历史呀,几大山几大湖呀……”   “什么?”妈妈忍不住喷笑,“一个美国人,万里迢迢跑到成都来面谈,就 是为了听你告诉他美国有几大山几大湖吗?依我看,哪怕是出于好奇心,他也更 想听你对美国的看法吧?”   妈妈虽然并没有接触过美国人,却能从人的共性入手抓住问题的实质,打中 我的要害。我明白了,我不管怎么人困马乏,都应该认真准备一下再去睡觉。   我洗了个冷水脸,振作起精神,请爸爸坐在我的身边,问他有什么高见。我 知道,爸爸对好多国家的人都很有研究,常常说出一些令人叫绝的见解。   果然,爸爸一张口就吸引了我和妈妈的注意力。他用惯有的沉稳语调说: “我想,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人们想像得更为深远。你还记得吗,抗日战争 时期,美国曾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不仅援助武器、弹药、药品,还有好多美国 飞行员直接来华参战打日本呢。当时,成都的新津机场,就驻有美国飞行员。为 了打击日本鬼子的气焰,美国飞机从成都起飞,把炸弹扔到了日本本土……”   “是啊,”我一下被点醒了,不禁接过爸爸的话,一口气把平时积累的的知 识都抖了出来,“当日本鬼子截断了中国的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后,美国将 军陈纳德的‘飞虎队’又承担了从云南直飞印度的任务,为中国建立了又一条获 得国际援助的新交通线。”   就这样,我利用睡前的时间,跟父母一起详尽地讨论了可谈的话题:   ———中美两国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史实。   ———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就存在着友谊,将来更需要友谊。   ———美国人搞现代化有不少经验,中国正需要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一下,我真正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知道该跟这位友好的美国律师谈些什么 了。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25页)   看完刘家这段颇为自豪的谈话,我不禁唏嘘不已。我想,哪怕刘亦婷的四个 竞争对手本领再强,也只能自认倒霉,甘拜下风了,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实力更 为强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在刘亦婷及其父母的联手出招下,用 这段话来对付拉瑞这个对中国国情知之甚少的美国人,肯定会有极大的杀伤力。   而刘亦婷那几个单纯的对手,在中美关系这个话题框架下,估计只能想到 《望厦条约》,想到八国联军,想到辛丑条约,想到司徒雷登,想到抗美援朝……   对这个事情,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考虑,那就是父母和孩子联手准 备台词应对面试,这是否有不公平竞争的嫌疑呢?是否有“作弊”的嫌疑呢?这 样的面试能反映出面试者真实的水平吗?刘亦婷敢不敢告诉拉瑞,她面试时所说 的话是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密谋”的结果呢?我相信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否 则她根本不会得到这个美国老头儿的赏识。   为什么这段上不了台面的面试经历,刘亦婷的家长还颇为自豪地当作经验之 谈在大庭广众之前津津乐道呢?我觉得原因不难推测,是社会上广为弥漫的应试 思维使得不择手段对付考试成了一件光彩的事情。不管你采取了怎样的手段,只 要拿到了高分,只要通过了考试,那么,你就是让人羡慕的成功者。   故事还没有终结,好戏还在后头。   刘亦婷终于如愿来到美国进行访问,而且还在拉瑞的安排下,应邀参加了一 个电视访谈节目。其间,有一个片断异常的精彩。   访谈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向我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将来计划干什么?是 否想到美国上大学?   我的同伴们都说将来希望能到美国上大学。   当主持人问到我的时候,我平静地回答:“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因为我 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然后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我计 划将来搞经济工作。不过,我想做经济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挣很多钱,而是因 为我的祖国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比如说,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 而不能上学,我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帮助他们。”   ……   当时我还不知道,泰勒先生的大女儿瑞切尔,在电视机前被我的回答感动得 流下了热泪。我回到她家的时候,她激动得拥抱着我说:“中国青年太了不起了! 在我们这儿的孩子们只知道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年龄,你们却在思考自己国家的问 题,思考自己对人类的责任……”   对这次访谈成功最感到兴奋的,大概还是拉瑞。C-SPAN的主持人刚说“再 见”,拉瑞就在直播间外站起来大声欢呼着:“太棒了!太棒了!我为我的选择 感到骄傲!”拉瑞不仅为他选择的中国中学生而骄傲,更为他选择了中美人民友 好的事业而自豪。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35页)   说实话,这段话充分证明中美文化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美国人对于刘亦婷 说的这段豪言壮语实在是缺乏“免疫力”。所以他们的反应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 料。   今天的国人已经对那种煽情的高调有些陌生了,媒体在做宣传的过程中也会 尽量避免唱高调,而是强调“润物细无声”。我在《实话实说》做策划的时候, 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叮嘱嘉宾不要唱高调,说套话,以免吓跑观众。近两年CCTV推 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根本不说这些人是“中国十大无私奉献的模范”, 也没有号召大家向这些“先进人物”学习,而是告诉我们,这些人让我们“感 动”……而由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人物对我们心灵的撞击是远远超过“树模范”、 “唱高调”的。   可是,美国人并没有我们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更没有我们过去那种全民 “假”、“大”、“空”的惨痛经历,他们从小没有被灌输这些东西,只有到了 一定年纪,一定层次的人,才有可能有这样的境界谈论这些话题。所以,他们对 这样的腔调不仅不会觉得反感,相反会感到异常激动。我们再来看看拉瑞的表现 吧,看看他那发自内心的高兴样:   C-SPAN的主持人刚说“再见”,拉瑞就在直播间外站起来大声欢呼着:“太 棒了!太棒了!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   我们再来看看刘亦婷读哈佛之后所说的一段话:   记者问刘亦婷心目中的成功是怎样的,刘亦婷答道:   “成功并不是一个人获得的名利可以定义的,我心目中的成功就是造福全人 类,如果不行就造福自己的国家,再不行那就造福自己的家庭吧。”   对此,刘亦婷的家长评论到:   “呵呵,这就是婷儿心目中的成功,真高兴她有如此豁达的人生观———既 志存高远,又不钻牛角尖!不论以后顺与不顺、成就如何,只要尽力而为了,就 可以问心无愧。这也是我们对女儿的真心期盼。”(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 培养细节》 第67页)   可对这段话,一位网友却表示非常反感,他说: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种说法再虚伪的了。刘可曾真心想过人生的含义?她可 曾对每一个生命个体, 她的同学、朋友、亲人产生过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她 可曾产生过对他人的强烈感情和责任感?记得我在她这个年纪,早抛弃了以为国 家作贡献为人生目标的想法。因为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玄妙与不可思议,我有对自 然和宇宙的敬畏之心。我更认真想过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全人类的幸福”。我 想人生在世,能爱父母,孝敬父母;爱伴侣,关心他,保护他,与他携手共度人 生;能对朋友问心无愧,在外不趋炎附势,在内有自己真心的信仰,能真正享受 人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在我的信仰中,对亲人的爱,责任与付出,是成功的首 要标志,而世人的所谓为人类、为国家多少与个人功利心有关。刘对于成功的顺 序的定义让我更加肯定了她父母教育的误区。(引自新浪网读书频道)   对于这位网友的言论,我倒未必完全同意。我觉得一个人抱定“为人类”、 “为国家”这样的信念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我反感那种唱高调的“为人类”、 “为国家”,德谟克利特说,“应该热心地致力于遵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 德”,夸美纽斯也说,“德行的实现是经由行为,而不是经由语言和文字。”亨 利·福特说,“你不能靠你声称你将要去做的事情来建立声誉。”这些话与我们 的古训“行胜于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谁说了什么大家是不大关心的,关键是看 这人做了什么没有。   刘亦婷的这种说话方式,也许不能简单的认为虚假、做作,也许她是出于真 诚。因为她的母亲也喜欢说这样的话,这可能从小便给她很大的影响。比如,在 一封刘亦婷母亲写给刘亦婷姥姥的信中,她写到:   “我知道,教育婴幼儿是很费心、很罗嗦、很麻烦的,而且又不能追求急功 近利、立竿见影,好在我们母女俩都坚信早期教育必然结出硕果,甘愿为婷儿提 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物质的,精神的)。如果婷儿能长成一个有用之才,也 是我们家对祖国对人民的一个贡献哪。……我们一起来探索在中国家庭里搞早期 教育的经验,争取能造福于更多的孩子。”(《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58页)   说实话,如果这封信是真实存在的,刘亦婷母亲的形象会让人感觉高大不少。 在给自己母亲的家信中还念念不忘造福更多的孩子,这思想觉悟的确够高。   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回答这个问题,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   我想,拉瑞推荐刘亦婷,一方面原因可能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 是文化差异的问题,比如,当刘亦婷说“我做经济工作不是为了挣很多钱”时, 拉瑞先生感到由衷激动,大呼:“太棒了!太棒了!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   但是,由于这番话连我国儿童都能倒背如流,我想不管刘亦婷是不是出于真 诚,也并不能将其作为具有不寻常综合素质的证明。   附录2:对《哈佛女孩非天才?不靠才学靠关系》一文的说明   这篇报道曲解了我质疑“哈佛女孩”的本意,将读者的注意引到所谓“关系” 上面。   在美国,推荐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推荐读大学,推荐工作,都是非常正 常的;而在中国,“推荐”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是搞关系,搞腐败。   于是,那个记者在听到我说“我认为刘亦婷进入哈佛的关键是她的推荐人” 时,可能眼前一亮,这不是最让国人兴奋的地方吗?于是,一篇《哈佛女孩非天 才?不靠才学靠关系》便出炉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关系”二字,与现今中国 的国情结合起来,便容易给人其他联想。同时,这个记者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观 念,便有意剪裁信息,把对我的一些采访剪裁成其需要的内容,比如原文中的这 句话:   “萧愚表示,刘亦婷在1998年能进入哈佛主要是靠她父母的一个关系人拉瑞, “拉瑞在哈佛非常有‘人脉’。”   这句话是记者的揣测。我的原话是刘亦婷进入哈佛的关键是其“推荐人”拉 瑞,而非什么“其父母的关系人”拉瑞。而“拉瑞在哈佛非常有‘人脉’”这句 话也并非我的原话,我在书中的原话是,“我们不妨大胆推测,拉瑞在哈佛有比 较好的人脉关系。或者说,在哈佛招生委员会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实际上, 即便说拉瑞在哈佛有一定关系,也跟搞腐败是两回事。这是国情的不同,不再赘 言。   刘亦婷家长对这则报道的出炉也许也要负一定责任。当我质疑刘亦婷进入哈 佛的关键可能是因为推荐人时,他们便发布声明说我“污蔑”、“诽谤”等等。 记者也许正是受到这则声明的启发来采访我,而采访我之前他们肯定已经有了一 个主题。   什么是诽谤?你说你家孩子很聪明,我说她有可能不聪明这就是诽谤?你说 你家孩子靠素质进入大学,我说他可能靠运气,这是诽谤?你说大学录取透明公 正,万无一失,我说可能存在漏洞这是诽谤?我用了“我推测”“我认为”这种 质疑的语句怎么成了“全是虚构”、“造假”?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把“推测” 指责为“谎言”。   而我恰恰认为那种非常断定的语气“我就是很聪明,我就是素质高”才有可 能是真正的谎言。   比如,我在书中写到:“我们不妨大胆推测,拉瑞在哈佛有比较好的人脉关 系。或者说,在哈佛招生委员会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刘亦婷的家长却很断定 的声明说,“拉瑞在哈佛并没有所谓的‘人脉关系’,更不存在书作者虚构出来 的‘很高的声望’”。   请问,你们不是哈佛招生委员会的人,你们怎么知道曾做过大法官助理,现 任世界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拉瑞,在哈佛就一定没有很高的声望?   这两位家长还经常指责我没有采访他们就写了书。我不禁感到纳闷。我又不 是记者,为什么要采访你们?是不是你们习惯了被采访,从来没有被人质疑、批 判过?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批判者要先采访被批判者之后才能发言?否则就 是虚构、造假、诽谤、诬陷! (XYS200501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