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从哈佛女孩想到安妮 弗兰克   GPMAW   首先声明,我没有读过《哈佛女孩刘亦婷》,本来没有资格,也没兴趣讨论 这个话题。一个人的成长受到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几乎没有 重复的可能性。与其花时间研读这样的书,试图重复其中的细节,还不如研究几 本菜谱,来的有用。况且,这个书名给人的印象是,对于一个刚刚跨进大学校门 的孩子,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推销他们那一套教育方法。最起码,怎么也得等到 这个家伙给社会做了点什么,确认一下真的成了材吧?尽管,进了哈佛,一般情 况下,可以保证下半辈子衣食无忧,老爸老妈跟外人吹牛也是很有面子——符合 一般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退一步说,就算进了哈佛就成了材,这个案例对现 实教育有多少典型性?很明显,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在子女教育上做出如此巨大投 入的。中国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差如此悬殊,有些家庭可以一掷千金,送孩子漂洋 过海,接受西方的中等教育,而很多农村孩子根本没条件学英语,能把普九义务 教育坚持下来,已经是对他们和他们家庭意志力的严峻考验。基于以上考虑,这 里不打算就原书中具体的教育方法做出评论。   言归正传,所以对这个题目发生兴趣是因为读到萧愚的《刘亦婷的作文为何 越写越差》。萧愚批评刘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特别是其中“继父的礼物”一文。 这是很多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既然是通病,就有必要探究一下原因。我一下 子想到以前看过的《安妮日记》。与刘父刘母“传经送宝”式的热门书不同, 《安妮日记》在世界范围内称的上是一部经典。其作者是一位死于纳粹集中营时 年仅17岁(?)的犹太小姑娘。日记的跨度大约从14到16岁,主体部分记于他们 一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隐藏于其父亲公司的阁楼时期。我手头没有原书,在此恕 不能引用原文,一个评论大意说,杀人者的嚎叫早已被人们遗忘,而一个小姑娘 低低的声音却流传得更长,更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一个16岁的小姑娘对生 命,对人性,对理想的认识竟有如此深刻。她敏感而善思,对自己周围人的性格, 甚至自己父母都作了一番深入的解剖,对自己也不例外。老实的说,当时大概与 安妮同龄的我的思想远远达不到那个程度。即便是很多成年人,恐怕也达不到或 者没有勇气做那样的批判。这说明,一个孩子的思想也可以达到相当的深度(足 以令成年人感到惊讶)。另一个更熟悉的例子是马克思高中毕业的论文,一篇关 于年轻人如何选择职业的思考。如同很多少年“才子”的文章一样,这篇文章的 词藻异常华丽,但并不是简单堆砌,从中同样可以看到严肃,理性的思索。自然 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曾说他对时空观的思考是从16岁开始的,并说这是因为他的 发育比常人晚。常人在成人前就解决的时空观,他那个时候才开始思考。这实在 是自谦之词,却也反映出他思考问题的独到之处。以上几个例子值得注意的共同 之处是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在成熟的思想,感情形成中的作用。由于《安妮 日记》是一个孩子思想发展的第一手材料,这里仍以它为例。安妮的日记是绝对 属于她的天地,在这里她可以完全自由地写下自己的想法,而不必考虑大人,社 会的理念(当然受环境,社会的影响不可避免)。安妮自己把日记视为与生命一 样重要的东西,她的父母完全尊重这一点。据安妮的描述,他父亲对她基本上没 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她快乐高兴,不太出格,几乎什么都可以(大意如此)。 这与刘父刘母“人生时刻表”式的思想刚好相反。反观刘亦婷日记,经过学校老 师,家中父母的双重审查,几乎和公开发表没什么区别,难怪她要给日记加个小 标题,这样实在是于人于己都方便。只是,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监督之下,还有多 大空间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呢?缺乏自己亲身的思考体验,必然造成的思想 感情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表现在作文中缺少真情实感,空洞无味也就不足为怪了。   话题似乎正在变成“要不要进行探究式学习?”“要不要尊重孩子隐私?” 的老问题。确实,这些东西方教育方法表面上的差异,早就有不少人注意,探讨, 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要培养,尊重和鼓励孩子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形成自己的 一套价值观念,思想体系,方法。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受过这方面训练的孩子思 想更成熟,做事时更能够把握自己,不会人云亦云。举个例子,现在写文章骂日 本人,成了一部分国人的时髦。在很多高校里,好像反日就等于爱国,越反日就 越爱国。极端口号一经提出,立刻应者如云。这其中有多少人考虑过现在的中日 关系是不是和六七十年前一样?中国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样的 口号是纯粹的发泄还是会有什么实际效果?稍微想一下,就不难判断这种口号的 价值。一个印度哥们曾经跟我提到对中国学生的观感,他说,中国学生很聪明, 善于解题,但不擅思考。这可能只是他的个人看法,也可能代表了很多老外对中 国学生的看法。《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巨大市场反应,似乎在印证印度哥们 的说法。国内大城市里的父母们过于热衷于为孩子进行人生设计,生怕自家孩子 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于是他们替孩子思考,替孩子决定。这种做法短期内确实 可以使孩子的成长顺顺当当,从长远看却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XYS200412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