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北大拆了海报栏,何必大惊小怪。请到网上来!   陶世龙   近日,北大拆除了三角地的海报栏,消息传出去,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 勇教授所言:“北京大学的许多举动最终都会演变成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 他说这话似乎不赞成对这类事做文章,但他自己就写了一篇《北大三角地拆除了 什么 》,发在2007年11月4日的南方都市报上。而且是“把它(海报栏)看成 “中国特色”加以对待”,甚至与北京城墙被拆相提并论,称之为:“失去了一 种历史感。因为我们不仅拆除了一处建筑、一个设施,也拆除了一种回到历史的 深度模式。 ”   北大毕业生薛涌也称“'三角地’是北大学生生活的一个核心,也是北大的 象征。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三角地’,北大就不是北大了。” (北大“三角 地”,该拆还是该留? 2007年11月06日08: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还有位作者在新京报上发表《让北大三角地保持原貌更有意义》一文,也说: “北大三角地蕴涵着巨大的历史寓意。在这一事件中,让宽容和批判精神在北大 得以继承,其实是人们最值得珍惜的,也是人们最想看到的。北大'三角地’的 历史从一开始就模糊难辨,查遍相关资料,也未考证清楚确切的时间起源。但是 这一块简陋的空地,却成为几十年来北大的重要公共空间,无数北大学生在这里 发表观点,交流信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激动人心的口号就是从这里喊 出来的。三角地成了北大校园文化的一个符号。”   首先得说一下,说“拆除三角地”,这个用语就不准确,三角地是指几栋房 屋间的一块三角形的空地,没法拆的,现在拆的是立在那里的海报栏,曾经是贴 大字报的地方,确有许多卓越的思想火花曾在此迸发出来,但早已是过眼烟云, 大字报换成五光十色的广告、招贴已有多年,说是“北大的象征”,也许符合今 日北大之实际,但无论如何谈不上还继承着北大的宽容和批判的精神。而真要追 源溯始,其源头也不在燕园的三角地,而是沙滩的民主墙。那是一道分成两段, 合起来长不到百米,高不过两三米的砖土墙,不知何时连同它旁边的民主广场都 已被改换了。它的拆除似乎少有人提及,但在许多老北大人的心中并未消失。而 且沙滩的那道墙虽然消失了,在燕园,民主墙的精神却在三角地得到更大的发展。   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在1946年2月6日发出的社论《学校要做民主的堡垒》 中,开头的一段话是:“近年来,很多大中学校有'民主墙’的设置,这是一个 好现象。但假如只有在这一垛墙上才有民主,那就不能不使人有民主太少之感了。 民主墙的精神应该发扬,使整个学校,每一个学校都成为民主的堡垒。”说得多 么好!这也是历史的潮流,从沙滩的民主墙到燕园的三角地是一次进展,这次三 角地的海报栏的拆除,如果也要认为是什么象征,我看应该看成是进入一个新时 代的标记。事实上这一变革已经开始,那就是一亿多中国人已成为网民,作为北 大的学生,我看百分之百都应该已上网。   2004年8月22日北大部分校友聚会,我无法前往,托任彦芳校友带去问候和 希望,那希望是能上网的校友都上网,通过互联网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无须别人 代表,这是真正的民意。现在不就是拆除了一些海报栏么,听说学生中也有不同 意见,争论一番也好,但又听说已经拆了。那么拆了就拆了,去了海报栏,来了 互联网。   近日,陕西拍得华南虎照片,邳州市委书记载誉归来,策划者的初衷,都应 是意在树立正面形象,扩大影响,然而事与愿违,不仅没有风光一时,而且是瞬 息间即落入尴尬,这就是互联网的威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由于有了互联网, 得到实现,现在还只是初露锋芒。可以预期,一个人人都能直接充分表达自己意 愿的时代正在来到,让我们都到网上来迎接这个新时代吧。   2007年11月10日 (XYS200711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