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博导”制度化等级化质疑   李昌玉(山东大学)   培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采用“导师”制度,而不是普通的上大课的方式, 当然是西方大学百年以上的经验结晶。如果说培养大学生略同于近代大工业的流 水线批量生产,培养硕士、博士则是采用古老的传统的手工业作坊生产方式,师 傅带徒弟,一对一或一对二,手把手地教。博士培养的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最近有媒体报道,有的博导带了十几甚或二十几个博士生,那怎么可能呢? 十几年前,山东大学中文系萧涤非教授带了一个博士生,是他的关门弟子,研究 唐诗。这位博士生写的论文,用300字的稿纸抄写,有一尺多厚。博士论文这么 写,同时带十几二十几个,哪位博导来得及指导呢?理工科的博士要做大量的实 验,也要做论文,这和培养汽车司机、修理工大不一样,也不可能同时带领好多 人,否则就像顺口溜说的“博导博导,水分不少”。   据说,现在中国成了博士第一大国。中国的在校博士生位居世界第一。这样 的大跃进是好事吗?你培养出一万名胸外科博士,他培养出一万名胸内科博士, 恐怕会成为洪涝灾害。文革中,大字报上把“博士”写成“薄屎”。如果博士生 产也进入流水线作业,流水线下就难免没有“薄屎”了。   报载,最近山东大学举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一位招聘者说,因为扩招,现 在的硕士毕业生水平下降,只相当于前些年的本科生。这原因,一是生源水平降 低,二是集体上大课。一个“硕导”指导二三十个学生,还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现在,到山大校园里,随便撒一网,准能捕捞一堆“硕士生”。   解放后,山东大学中文系第一次招硕士生是1956年。那时学习苏联,叫副博 士研究生。只有高亨先生招了一人,叫颜学孔,他原来是中学语文教师,经过考 试,择优录取。高亨可谓国学大儒。这样的“导师”一对一指导,会培养不出高 徒吗?   “博士”的名称,顾名思义,是绝对的名不副实。博士的学问不在广博,而 在深厚、精细、尖端、专长,攻其一点,旁及其余。作为学衔最高等级的博士, 其实是知识比较狭窄的人。知识广博上懂天文下懂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内科外科牙科五官科无病不能治的大夫,那属于通才,大多难以成为博士。叫钱 学森去培养文学博士岂不是南辕北辙!不过前些年这位钱老想要创建钱学,成为 科学的科学,哲学的哲学,年老不服老,闯进知识的海洋里,左右出击,南北奔 突,结果事与愿违,闹了许多麻烦,贻笑大方。如今廉颇老矣,大概雄心壮志已 经涣然消逝。   把学士、硕士、博士作为学衔的三个等级,其名称,中国古已有之,是翻译 时的借用,经过百年的运用与积淀,人们已经非常习惯,不会产生歧义与误解了。   博士之名称,中国古代一指太学老师,秦汉以下至于明清都有,如五经博士、 算术博士、医学博士等等;二指尊称卖茶卖酒的人,如茶博士、酒博士,和叫师 傅差不多,略同于现在把饭店的女服务员叫小姐一样,大概在尊称之中含有某种 调侃的意思。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所以,当我们要培养博士的时候,首先就是物色、选 拔、确定那些学养学识出类拔萃的教授、研究员做导师,但是西方国家并没有设 立一个专门的职称,规定只有谁可以做博导,定于一尊,一定终身,别人不能染 指,反之,只要是大学教师,连副教授、讲师也可以带博士生,只要他有这个能 力,而且又能够申请到经费的话。今年你带博士生,就是“博导”,明年你不带 了就不是。至于带博士生有津贴费,那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博导”不是专称、 特称、职称,也不是一个固定职位。这可能有点像雇短工,干完了,把工钱算清, 一了百了。   仍以山东大学为例,博导开始要由国务院审批,五次共批了十几位,后来只 批博士点,博导由学校批,这样博导就增加了十倍。但是这种首先确定博导的制 度,就演变成了一个等级。为了奖励、鼓励、抬举他们,于是就相应地提升他们 的地位,置之于教授之上。博导之上还有“特聘教授”,于是教授之上又有了两 个高于教授的等级。   最近媒体广泛报道,杨振宁也在质疑这个博导制。今年,2004年11月20日下 午在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特邀报告会上,谈起国内的博士生导师制度,世界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直言不讳地说:“为什么一个讲 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呢?讲师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这样在最前线冲锋陷阵的年轻 人是带研究生最好的人,而像我这个年纪已不是最好的人,因为我所作的研究已 不在最前线。”杨振宁再次明确地说,这一制度使冲锋陷阵的人不能带研究生, 这是错误的。他还透露自己就此观点已和清华大学校长沟通过,他希望通过大会, 能有更多的大学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XYS200412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