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一名工科教授对北大考博的看法   看过这些天关于甘怀德同学北大考验经历所引发的讨论,也想发表一点自己 的看法。   本人是国内一所算得上有名的工科大学的工科类专业的教授,有博士生导师 资格,有在基层负责研究生工作的经验,在国外某一流大学从教期间也参与博士 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敬仰北京大学但和北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和朱苏力教 授素不相识。   大家可能都知道,国务院颁布的学位条例中规定授予博士学位的人需要: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其中第一条要求博士生要“会念书”,后两条则要求博士生“会做研究”。 “会做研究”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内是这样,在国外也是这 样。事实上,我所知道的国际上的许多大学的教授在招收博士生的时候都是把从 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放在第一位的。先说这些是因为这是造成博士生招生“不公平” 的根源所在。   目前国内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程序大家都知道的。所谓的“考研”初试成绩基 本上不反映一个人的科研能力的,这一点应该是大家公认的。博导们只能通过 “面试”去判断应试者的科研能力。然而,在短短的半个小时的面试过程中要做 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除非应试者已经发表过高水平的论文或者有什么其他能够 证明其科研能力的成就(这就是为什么报考前和导师进行适当的沟通是必要的)。 事实上,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考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表现科研能力的材料,少 数学生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博导选择在面试的时候看看应试者的“悟性”。 我估计(也许不对)这就是为什么朱老师在面试的时候问学生读过些什么书之类 的“没有标准答案”问题。   总之,在招收博士生的时候,导师很看重应试者的科研能力,并力图通过面 试来体现这一思想的现象实际上是很普遍的。我倾向于相信朱苏力教授也是这种 心理。如果排除这一点,我同意任教授的看法:朱老师没有“作案”的动机。我 熟悉的博导很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舍弃优秀但是陌生反过来选择平庸但 是熟悉的。遇到了给平庸者求情的,千方百计地利用学校的规定作为挡箭牌的博 导倒是见过。如果是甘怀德同学在科研成果或科研能力方面比其他两位同学有优 势而没有通过面试,我会觉得不正常,否则现在的结果并不说明北大法学院就是 “黑”的。   在研究生招生的过程中有一个趋势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这就是研究生院希 望重视初试成绩(体现公平,减少麻烦),而导师希望看重面试成绩(相信有利 于培养,或出于其他的理由,例如有些导师不喜欢硕士阶段不注意培养科研能力 而是“全力以赴考博”的,有的导师出于专业特点的考虑对于英文成绩特别不以 为然,有的导师在某一特定的阶段需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从而特别需要具有某种 知识结构的学生等)。研究生院和导师都希望掌握主动。这样就有了研究生院坚 持给一个指导性的复试线,导师将不希望录取的学生的复试成绩给为不及格等现 象。有时还互相妥协(出现特批之类的东东),都不足为怪。   作为一个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我希望我国的博士学位教育机构,特别是 像北大这样高水平的地方,成为优秀科学家的摇篮,而不仅仅是一个公平的“优 质教育资源”。 (XYS200407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