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甘德怀考博事件再讨论   一个老北大毕业生   近期国家领导人和各种传媒都在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将“以人 为本”作为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以人为本”不是中国特色 的东西。欧洲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从“以神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 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帷幕。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欧美 发达国家的民主社会已牢固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最基本价值观。   过去很长时期里,中国和西方在空难、车祸、医疗事故的人身伤亡赔偿上, 标准不同,高低悬殊,同一架飞机的空难赔偿上也如此。我经常很生气:难道外 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值钱?1988年3月13日,四川省石棉县初中生赖宁冲上海 子山扑灭山火,牺牲时年仅l4岁。生后被授予“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 员”、“革命烈士”等光荣称号。我很悲愤,让一个孩子去“见义勇为”,大人 干什么去了?各地的孩子如果都学赖宁去扑灭山火、与歹徒博斗、抢救国家财产, 那将出现多少可怕的事情啊!西方社会生命无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我们过去要 求学雷锋“作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作“党的驯服的工具”。现在提倡“以 人为本”是对过去种种错误价值观的纠正,赶上了现代民主社会的步伐,第一次 确立人是社会主宰的地位,现在重要的是将“以人为本”落实到方方面面的行动 上去。   “以人为本”落实到教师,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师德。“以学生为 本”很重要,培养好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北大法学院朱苏 力教授等人在河海大学甘德怀考博事件中背离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宗旨,这 就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国家、社会为什么需要教师?因为千千万万的学生需要教师将人类文明传授 给他们,也就是说,教师是为学生活着的。一个教师的生命,从自然生命来说是 有限的,工作几十年后要退休,退休若干年后就会过世。但是,从学术生命来说 又是无限的,他们用自己的论著传世。离开人世多少年后人们还在读他们的论著,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后人会感到他们的论著中有许多地方已落后了,但不 得不承认,它们是诚实劳动的成果,读来还有教益。一个人的论著不在于多,每 一篇论文、每一本著作都能经历时间考验,流传后世。一个教师退休和过世后当 然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了,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众多的学生、学生的学生间 接地为祖国服务,为科学作贡献。所以,论著和学生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对自 己的论著、对自己的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珍贵。   大学五年我拿了五年人民助学金,每月15.5元,吃饭、买书和零用也够了。 我很满足、很感激。我父母无力供我上大学,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受人滴水之 恩,尚且应涌泉相报,何况,我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呢!上世纪五十年代, 国家穷,大学招生少,我们以无数同龄的、其中有比我们更有才能青年失去上大 学为抬价读完大学。人要知恩图报,国家和人民培养我五年,毕业后我要勤勤恳 恳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五十年。可惜,工作不到四十年我就退休了。   我是一个好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我真正相信的,所以,我满怀激情地宣扬科 学真理,努力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我燃烧自己的生命去感染听课的学生,讲课自 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我多次担任班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迎新到送毕 业,担任了四年班主任。我曾开玩笑地说:“在中国,最大的主任是邓小平,他 是中顾委主任,最小的主任是大学班主任,比中小学班主任的权还小。”但我仍 认认真真当好班主任,我抓好教学安排,选好老师,假期一个个拜访,拜托他们 尽力教好学生。开学初欢迎任课老师,学期结束请他们点评。学生对课程有意见, 及时与老师沟通,意见大的课程,我随班听课,最后奔走要求调换教师。教学秩 序稳定,班级就稳定了。学生打架,会上我严厉批评,提请系里通报批评,但不 处分,因为处分要进档案,影响学生的前程。有个学生爱好外文,渴望有一本高 级的辞典,我买了送他。学生生病或有其它困难,我送钱送物。我对学生讲: “认为只有马列主义才是真理,这是错误的,要善于汲取各派各家之长。对马列 主义也要辩证分析,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唯物辩证法确实是你们观察思考问题 的犀利武器,你们要认真学习研究。”我买了列宁的《哲学笔记》等书每人送一 本。当时,我在学校有一份不高的工资交老婆,校外还有讲课费,虽不多,但作 为私房钱可以随时挪用。在他们毕业前为他们找接收单位,最后送他们离校。我 对学生要求很严,但又充满着爱,这种爱超过了我自己的孩子,当时舆论宣扬 “公事再小也是大事,私事再大也是小事”,我长期忙于工作,忽视了对我自己 孩子的教育培养,至今深感内疚。   送完本科生后,我主要忙于研究生了。在那场政治风波高潮时,我正在外地 封闭起来为全国统考命题,所以,在政治运动中第一次一身轻松。这样,我就有 资格出来保护我的学生了,我说:“他们没有出去游行,而是在马路上遇见了瞧 瞧热闹。”我专业的研究生都平安过关了。   在教学上,有的教授开学初将研究生招到家里来,在沙发上海阔天空神侃一 通,布置几本书,学期结束写篇文章打个分。这是极不负责的,我们每周定期上 课。“以学生为本”就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搞好研究生教学,为搞好教学,师 生就应互教互学。有一次,我证明定理19,证到七十多步,有学生问:“老师, 你怎么使用了定理21呢?”我马上承认错了,但一时又证不下去,后来在这位同 学帮助下证完了。有一道题,周二上课时所有研究生都做不出来,我讲:“周四 上课我来做。”下课后我才发现,这道题表面简单实际很难,我一直束手无策, 直到周三晚上才做完。这道题的逆定理是否成立?时间已没有了,我只能找反例, 说明其逆定理并不成立。这么多年来,学生在提高,我也在提高。   我们要求学生论文上不必写感谢老师的话,因为指导论文本来就是我们的责 任。平时如果与学生合作写的论文,我们可以不署名,或者署在后边,因为我们 不缺这几篇论文,而对学生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出力写的论文导师凭空在前面 署上自己的名,这是强盗式的抢劫,无耻!学生抄袭的论文也署上自己的名,那 就是无耻的平方!出了问题后又推给学生,让学生独自承担,那就是的无耻的立 方!   我给学生寻找本科生的辅导答疑工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买些书。我不接 受学生礼物,我原来也是穷学生,现在让他们食堂买最差饭菜省钱给我送礼,我 能吃得下去吗?我跟他们说:“毕业后成大款再给我送礼吧!”考生的礼更是绝 对不收。逢年过节、论文答辩完,不要学生拿钱,我们买单师生聚歹,不让研究 生背着债却又装着笑脸请导师。   这些年这方面是否有过失落?有。文革前,我很喜欢一个学生,对他的学习 和生活上帮助很大,文革中,他成了红卫兵小将,拍桌子打板凳把我批斗了多次。 我心中想:怎么搞的,一下子变了脸,你不知道你老师是好人不是坏人吗?文革 后,有几次见面机会,这学生都回避了。其实,文革又怎么能怪青年学生呢?但 是,当面向老师说一声“对不起”就这样难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当班主任时, 有一个学生要我每月经济上帮助他,他工作后逐步归还。他工作已17年,一分钱 未还,这不要紧,当初我就没有想到他还,但是,这些年居然不问候一下自己的 老师就不应该了。当然,大多数学生这些年来对我很好,我退休多年,无法为他 们办什么事,在专业方面,他们接受新东西快,不少方面已超过我,他们的论文 我已不可能提供什么帮助,所以,我们存下的只有纯洁的师生情谊,当年我真诚 地对待他们,今日他们真诚地对待我。“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我至今对此无怨无 悔。   这些年这方面是否有过困惑?有。我有一个研究生,入学时各方面尚好,后 来上课经常迟到,他有时能发表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但许多时候迷迷糊糊,听说 他课后忙于家教,做毕业论文时怎么都做不好,工作后在一个大学里也难以胜任 教学工作。我自责对他督促帮助不够,研究生院批评我早应在中期考核时将其淘 汰,但是,他各门课程也没有不及格,怎么淘汰呢?   见到甘德怀考博事件,我很生气,因为它与我一贯信念:“教师应以学生为 本”相违背。北大法学院长朱苏力教授似乎在面试前已定下了不取甘德怀,所以, 不将复试时间告之甘德怀,以后如果甘德怀追问,他们可以说:“复试时间通知 了,你手机关机,河海大学法律系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冠冕堂皇将甘德怀淘 汰了。当甘德怀“不识相”地闯进复试现场后,朱苏力等人就要算计如何将甘德 怀淘汰了。   对于复试的第一题,甘德怀在《我的北大考博经历》中是这么说的,“周旺 生老师给我提的问题:1、‘法院判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我的 回答:我努力来回答周老师的这个问题,法院越来越重视程序性法律的援引(被 打断,周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我在民事审判庭工作,主要以《民法通则》为 主。在法院判决里,地方高级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也是值得重视的常 常被援引的规范(并对此展开一些分析)。之后谈及宪法的援引,我近期偶尔思 考的一个问题,宪法究竟是法律规范还是思想原则?(过程中被周几次打断)后 面还谈到法律规范的不可精确性和法官解释法律、法官自由裁量之间的平衡。 (回答过程中,周几次指出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后来他说根据他的调查法院援 引的法律约有50部左右。或许这就是正确的答案。)”   朱苏力在《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中是这么说的:“周老师问甘 怀德同学的第一道题。鉴于甘怀德同学曾在法院工作过,问题是,他所在的那个 法院的法官们在日常的司法中主要运用哪些法律,以及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 非常简单,但可以考察学生对自己周围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一般的 分析能力,这一点对于甘怀德同学想考的法律社会学专业方向甚至格外重要,因 为这个专业非常重视经验研究和对事实的学术敏感。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不同 层级的法院通常适用的法律数量是不同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级别管辖有关, 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案件类型有关,也与审级有关;比方说,基层 法院就根本不会审理国际贸易案件,也就不会适用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大 约甘怀德同学先前观察不够,对这类问题缺乏理论思考,因此完全没有回答出这 个问题,答非所问,试图用书本上的文字来回答。虽经周旺生老师一再提示,也 没有能给出一个起码的回答。乃至最后周老师不得不将他自己的希望了解的问题 以及周老师自己调查的情况告诉他。”   甘德怀与朱苏力讲的很不相同。第一,甘德怀讲的第一道复试题:“法院判 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这儿“法院”前省略了全称量词,只能作 全称理解。周旺生大约不会问外国法院,而是指所有的中国法院。中国法院包括 哪些呢?有最高人民法院、各省高院、各市中院、各地初级法院,还有铁路、民 航、军事等专门法院。朱苏力讲的第一道复试题:“他所在的那个法院的法官们 在日常的司法中主要运用哪些法律,以及为什么。”这儿“法院”是单称的,特 指甘德怀曾经工作两年年的江苏省淮阴市中级人民法院。   第二,甘德怀讲的题是问:“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回答要给出一个数 量,几十个或几百个。朱苏力讲的题是问:“主要运用哪些法律?”既然问“主 要”,那么列出主要的法律,然后加上“等等”就行了。   第三,两人的两种说法在回答的难易上有天地之别。甘德怀讲的第一道复试 题极难回答,除非最高人民法院抽调一批人,调集全国千千万万法院至今年三月 底北大法学院复试前的判决,分若干层次逐步统计归纳才能回答此问题。现在要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马上回答此问题,恐怕也答不出来。就像问:“今天零点北京 常住人口多少?暂住人口多少?为什么?”我看北京市公安局长一下子也答不出 最准确的数字来。而朱苏力讲的第一道复试题正像他所说非常简单,甘德怀只要 讲自己在淮阴中院两年中观察到日常司法中主要运用《刑法》、《刑事诉讼法》、 《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 《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等,并 略举一、二个案例就行了。   对复试的第一道题两种表述,哪一个是假的?居然有一位博导既不在复试现 场却武断地说,朱苏力讲的是正确的。这是缺少理性思维的表现。我们必须从事 实出发来分析问题,有两个事实必须承认:(一)这题的答案甘德怀讲:“约有 5O部左右”。朱苏力讲:“最后周老师不得不将他自己的希望了解的问题以及周 老师自己调查的情况告诉他。”在这一点上既然无分歧,可认定这个答案。(二) 甘德怀复试不及格。   如果是朱苏力讲的题,那么,周旺生何年何月到淮阴中院去调查过?周旺生 怎么在调查中知道淮阴中院日常司法中“主要运用法律”约50部呢?50部法律还 讲什么“主要”,那么“次要”的是多少部法律?周旺生和朱苏力逻辑思维一片 混乱。如果周旺生没有到过淮阴中院调查过他们日常司法,怎么得出淮阴中院日 常司法主要运用约50部法律的调查结论呢?这么简单的问题上如果甘德怀根据自 己两年的司法工作讲了一通,如果周旺生去淮阴中院调查了几天或根本没有到过 淮阴中院调查过他们的日常司法,他和朱苏力都无法判定甘德怀讲错了,怎么又 能给一个复试不及格的结论呢?   从这(一)、(二)两个事实反过来证明复试第一题是甘德怀讲的题。“法院判 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答:“约50部法律”。面对这是个几乎无法回答的 问题,甘德怀只能复试不及格了。   朱苏力感到原来的题太明显暴露他们存心要淘汰甘德怀的阴谋,所以,他搞 诡辩偷换题目了,并且相信其他人都像那位博导一样弱智,看不出他的诡辩,相 信他对这道题的表述。   我们知道第一题复试题有两问,后边还有一个“为什么?”请周旺生回答 “为什么是约50部法律?”约50部法律是周旺生调查统计的结果,要讲清楚为什 么是约50部法律而不是约40部或约60部法律?这又是一个几乎很难回答的问题。 他们存心用这道题将甘德怀不及格淘汰了。“良心大大地坏!”对于第二问的 “为什么?”请周旺生讲给大家听听。不知周旺生能回答吗?有勇气回答吗?   朱苏力向甘德怀和艾佳慧问相同问题,甘在前艾在后,甘回答时艾在听,这 种安排显然是偏袒艾佳慧。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北大法学院复试前后,朱 苏力等明显算计着要淘汰甘德怀。   我并不认为笔试通过面试一定要通过,甘德怀的面试可以不及格。但是,第 一,录取工作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得起大众传媒检验(即能在 阳光下放到桌面上)。第二,淘汰甘德怀必须有真实可靠并且十分充足的理由。 第三,复试淘汰对任何考生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所以,淘汰他的理由应反复向 考生讲清楚。第四,鼓励他克服不足,努力进步,欢迎他来年再报考。给考生以 温暖和希望。   有一年,我们招研究生,有一位考生初试、复试均通过,后来系领导政审时 发现他在原来学校因调皮捣蛋受的处分尚未彻消,所以决定不录取。我有好几天 很不安,怕他经不住这个打击,后来我写了一封信给他,告诉他,他很年轻,难 免会犯这样那样错误,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努力,我欢迎他继续报考,我们大学的 门永远向他敞开着。后来听说,他收到我的信时,正万念俱灰地不吃不喝躺在床 上,看了信跳了起来,他改正错误彻消处分又考进我校我专业。三年学习期间进 步很大,毕业后在一大学工作,结了婚有了新房,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他对我校 我专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准备考博再回来读书。我总想,在一个人遇到坎时,人 人应拉一把,扶一把,而不是推一把,打一把。“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 得更加美好!”   朱苏力等精心算计要淘汰甘德怀,甘德怀不甘心被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淘汰, 他向北大法学院办公室、北大研究生院、北大纪委、北大校办多次询问和申诉。 这些单位表现得极其冷漠,打官腔、互相推诿、拖而不办。我毫不怀疑北大校长 或党委书记给他们打个电话,他们一定会热情、高效地把事情办好。在他们眼中, 人分三、六、九等,甘德怀算老几?他们不知道,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怎么能怠 慢自己的服务对象呢?北大的这些单位都是一个个官僚衙门,还在说什么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南辕北辙,差得远着呢!   十年前,我们教研室有两位老教授离退休,一位青年教师调离,研究生指导 方量严重不足,硕士点被取消,研究生作为另一专业的专业方向招收。在我退休 前,学校重点引进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他领导下,后来又 引进了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和两位年轻有为的副教授,在“教师以学生为本”的 指导下,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硕士点已恢复并招收博士生了,我们教研室也成 为本专业全国的一个重要的阵地。这就是说,坚持“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一个专业、一个教研室、一个系、一个大学就会兴旺发达,遇到困难也会走出逆 境,走向繁荣。相反,背离“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那么一个专业、一个教 研室、一个系、一个大学就会衰败、没落。算计学生是没有好处的,朱苏力等人 算计甘德怀,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在日子难过的恐怕不是甘德怀, 而是朱苏力等吧! (XYS200408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