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拷问教育公正   ——北大招博事件再追究   钱江晚报记者 文敏  2004-8-19   事件回放   ◆笔试:成绩位列第一   2004年3月13日,河海大学教师甘德怀参加了北京大学法律博士生入学考试。 他报考的是法理学专业法社会学方向,导师是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4月8 日, 北大研究生院在网上公布了笔试成绩,甘德怀的笔试成绩在全国67个法理学考生 中名列第一,专业课法理学的单科成绩也是第一。考生中只有他一个成绩全部过 线。   ◆复试:程序让他疑惑   按照惯例,学校会在笔试成绩公布后通知笔试过关的考生参加复试。可一星 期过去了,甘德怀还是没等到复试通知。4月15日,不放心的甘德怀打电话到北 大法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询问,对方告知他复试安排在4月19日。   4月19日,甘德怀匆忙赶到北京。面试考官由3位博导组成。可甘德怀作为第 一个面试的考生,开始回答问题时,却只见到两位考官,另一位考官直到20分钟 后才露面。   ◆落榜:发文提出质疑   后来朱苏力录取的三名博士生中一名艾佳慧、一名何远琼,一名龚文东,艾 与何英语成绩未过线,龚文东未参加考试。甘由此质疑此次博士招生的公正性, 并于7月9日,将一篇题为《我的北大考博经历》的文章贴到了以“学术打假”著 称的“新语丝”网站上。   ◆校方: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回应   《我的北大考博经历》上网后,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向新语丝投去一 篇《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朱教授将“甘德怀”误为“甘怀德”), 就甘德怀的“质疑”进行了回应。   博导看板   钱理群教授(北大教授、博导)   刚从加拿大度假回来的钱理群教授在加拿大时就已听说了这件事。   他说:“教育腐败、学术腐败是事实,其实有比这更严重的。拿这件事类比 高考,可能有所不同。高考测试的是基础教育,一纸试卷会造成特殊才华青年的 落榜,但也只能如此,只有守住这条分数纸才能守住相对公正。而考博是一种学 术前途测试,一般考博的人还有过一些工作经验,这就不可能单从一张试卷来判 定一个人了。所以,作为博士生导师会特别看重面试这一关,面试确实可以看出 素质。过去我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有的考生笔试非常好,但一面试就看出发展 前途不是很有希望,只是会死记硬背,今后会很困难;而有的学生创造力和灵气 都不错,就是笔试成绩一般,而且恰恰经常是那些较为优秀的学术会在外语分数 线上栽那么几分。我的做法一般是:把笔试好的学生,尤其是第一名的学生,和 我觉得有发展潜质的学生都招进来。因为在中国现在的状况下,给导师的权力完 全放开的话确实会导致腐败。记得曾经有一次,一个笔试第一名的我们没有取他, 因为觉得实在不行。但这事经过全体招生老师反复研究讨论,再和本人交流谈心, 才做出不录取决定的。朱苏力这件事我不了解实情。但听说连复试都不通知人家, 那是不行的,当然不合程序。不过我认识朱苏力,对他的印象还好。”   旁白:如果仅是招博中对甘德怀面试是否满意,那大家都应该闭嘴,但事涉 程序公正,所以激起许多人的气愤。钱教授也明知目前教育体制弊端,所以取中 庸之道,实在不行,也反复讨论,总之,严守程序之外还可以看出教书育人者的 善意与苦心,而朱甘事件中不仅看不出一丝善意,且无苦心可言,连对“破格招 收”的三名学生也不曾在程序上用过一点心。   浙大教授夏利安(浙大法学院法理学专业博导)   当记者提到甘德怀的名字时,夏教授显得十分感兴趣。“虽然前段时间在美 国,但我也一直全程关注这个事件。其实这个事件本身道理是比较清楚的,但其 中反映的一些东西值得我们重视。”   作为当年北大历史系的博士生,夏教授对当年报考博士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说实话,在面试上导师的确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利,但我有一点很深的感触是, 如果你是一名人才,导师会想尽办法留住你,给你适合发挥的问题,北大在这方 面尤其看重。当然,我不能说导师这样做不带有倾向性,但一名好的导师的倾向 性只能体现在对人才的偏好上,而不是其他。”   “朱苏力教授我是很好的朋友,他的人品我绝对可以保证。甘德怀的落选是 程序本身衍生的合理结果,我认为是正常的。但……”夏教授话锋一转,“但是 面试过程本身的确存在不符合程序的地方,比如复试组老师之一强世功迟到,不 仅没有资格参加评议,其他教授的评议结果是否有效也值得商榷。三个人的面试 小组本身就是程序的一部分。这样的规定不容打破。朱苏力教授在采访中说包括 他自己在内的其他老师都判定甘德怀不及格,说强世功的判断将不产生影响。但 是这是在违背了公平程序的原则基础上的行为,值得商榷。包括为什么会招收笔 试没有上线的考生,根本没有过线为什么能录取?即使我认定这是朱苏力教授对 人才的偏好,但是这样的选择本身也违背了公平原则。现在社会总要具备程序公 正,这是第一位的。”   “面试本身是否应该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认为有些过度。为什么要设置 70%的笔试成绩在前,就是想通过笔试更多反映一个人的水平。现在仅仅因为一 个面试的成绩就否定一个学生的水平,那么前一阶段的笔试还有什么意义?那面 试就会有100%的决定力。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北大没有出好题,笔试没有 考量出学生的水平;二是夸大了面试的作用,但无论怎样说,都是学校的过错, 不是老师的责任。30%已经能够恰恰反映出导师在录取学生中的作用,足以改变 一个学生的命运。”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导师通过授权行使这种公共权利,即使通过自己的 判断也无可厚非。我认为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性的原则,现在的录取方式是比较符 合中国的传统的。至少比起高考完全依靠笔试的成绩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此 段由本报实习生李焱鑫整理)   旁白:夏教授有两点说得很好:一是违背公平原则的所谓导师自主权是不可 接受的;二是如果占全部成绩70%的笔试不能说明问题,那只能说明北大的题目 出得不好。   徐岱(浙大教授、博导)   徐岱直言斥责这件事整个就是“有猫腻”、“做得太过分了!”作为博士生 导师,他也对现行考试制度不满意,尤其不满外语硬杠子的要求硬生生刷掉许多 专业优秀的学生。但他认为尽管如此还是应该按照程序办事。朱苏力在回应全国 网民的质疑时用“体制给了我权力”的说法为自己开脱。徐岱说:“他这样做恰 恰就是体制不允许的。浙大每年也有许多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因外语不过关而不 能被录取,他这就是‘我说了算。’的蛮横态度。我不相信有这样的制度,浙大 没有,北大也不会有。当年蔡元培取人不以文凭为重,但也是有规范的,还要建 立在对蔡元培人品眼光的高度信任基础上才能成立。这件事情使我对北大十分失 望。我完全可以理解网民的愤怒情绪,因为教育公正事关社会稳定。”   旁白:徐教授在交谈中更看重人文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朱苏力如此 行事,事后又如此为自己辩解深感不妥,以博导身份,对朱甘事件直言“有猫 腻”,在记者的采访中,他是第一人。   陈子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导)   陈教授在圈内以谦谦君子著称,不愿随便藏否人物。在他看来,这件事在程 序上肯定是说不通的,“在华东师大就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两条硬杠子, 外语和专业,少一条都不行。如果要降分,那也是研究生院统一降分,不能说降 了你这边的,那边不降,那不公平。比如今年,考华东师大博士学位的理科考生 竟然普遍外语成绩偏低,总不能招不到人吧?于是研究生院统一降分处理,但其 实文科这边考生外语还不错的。不管,反正不能降了理科不能不降文科,目前这 种状态下也只能以公平为主。不过,一般来说考生都会事先与要报考的老师见一 下面,老师也会对考生有个基本了解。如果我觉得这个考生特别优秀,可以在专 业课上酌情给予高分。”   旁白:陈教授是个君子,明人不说暗话,对教师而言,当然是考分与才华双 高为好,但如只有一项,那么高分考生一定要取,因为人家“不容易”;而有才 华者而考分略差些的也要取,只是程序上要规范。   这一场北大法学院考博事件因前几天北航又惊爆招生丑闻而有点淡下去,但 两件事情的焦点都是对“教育公正”的诉求与解读。“甘朱事件”在不同的阶层 激起的反响各有不同,博导们在事件中看到的是现有体制的不尽合理之处,“得 天下英材而教之”是为师者的理想,但在目前教育仍是垄断性资源现实情况下, 理想就只是理想;而在寒窗苦读的学子看来,什么都比不上公正的重要性,在目 前的情况下,只能以严守程序为录取标准,朱苏力为自己所作的选拔人才的辩解 不但无力而且无理,连著名学者谢泳都说:“你不能用了人情又要强调国法,标 准有时分不出好坏,但人不能只用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幸的是,在我们所采访到的并愿意直面媒体发表意见的所有博导中,没有 一个人对“公正的程序应放在第一位”有疑义。 (XYS200408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