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我的北大考硕和招博   谢春雨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忘记了在一本什么书上,但肯定不是教科书,有个“小 博士信箱”栏目,里边回答一些关于科学方面的浅显的知识。那个书本上的博士, 看起来年龄很大,带着眼睛,笑眯眯的,正在回答问题的样子。于是“博士”这 个概念,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便留下很深的印象,引起我对博士的好奇和崇敬。 等我长大了,才逐步弄清博士原来是一个学位,虽然年龄在增长,但是对博士的 崇敬之情始终没有削减。   我上大学了,两个学年下来,除了一门功课是良好以外,全部是优秀,萌发 了毕业要考研究生的梦想。第3学年,按照规定,我们到农村参加“四清”去了。 随之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上研究生的美梦没有实现。不过,那时在我心理没 有什么不公平的,因为连研究生制度都没有了,没有谁还上研究生,也就没有什 么公平与不公平之说。公平与否只有在比较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我喜出望外,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多年的梦想要把 它变成现实。可是,我毕业已经10年多了,又住在离北京千里之遥的一个县城, 即使这个小县城,也是刚刚被调来二年多,多年以来,除了在北大荒度过一段不 短的时光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边上的农村工作。关于考试,除了报纸上的招 生消息外,其他什么信息也没有。因为我的母校解散了,同学之间几乎没有什么 联系,即便有联系,考研究生的也寥寥无几。   关于研究生,当时在一般人们的脑海中还是一个比较希奇的事物,据说,有 的青年以为它比大学还低一级的,到招生办公室去问,初中毕业程度的能否读研 究生。后来,的确也有高中毕业程度上研究生的,但是,听说读得很累,特别是 外语,怪可怜人的。在北京大学的一个系,也有一个据说是高中程度的考上了研 究生,有人说他是天才,但是不做学问,到毕业的时候,哪个单位也不敢要他。   研究生考试是国家考试,严格得很。在地方的考场上,人们更是多了几分的 严肃。我笔试通过了,接到去北京面试的通知。在分别了10年以后,又回到了首 都,在北京大学通过面试,面试中又加了笔试。在面试前后,不时听到有的考生 谈到一些北大老师和系里的情况,我羡慕他们知道的比我多,而且对于考生的情 况他们也比我了解,因为他们是本校毕业的学生,我又暗暗为自己学校被撤消 (第2年又被恢复了)有点悲伤。悲伤仅止于悲伤,但是毫无不公平的感觉。   我在面试完毕离开北京之后,很安然地回到家,等待着结果。大概过了一个 多月时间,我接到了正式录取通知书。   我入学的1978年,国家还没有实行学位制度,在毕业之前,国家公布了学位 条例,我们一起入学的同学大部分被授予硕士学位,少数通过第二次答辩才取得 了学位,有的始终也没有拿到学位,只领了个研究生毕业证书。   毕业了,我留校工作。   这里,我想说说我曾经参加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的一些情况。   使我永远也不能忘怀的是,当时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一位副系主任对我说 过的一句话:如果外地、外校考生和本校毕业考生(当时指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 考试(笔试)的成绩一个样,要首先考虑录取外地、外校考生。   至于原因,我没有问,也不用问,因为我就是外地和外校的考生。   所以,在我参与的硕士研究生(当时我们系还没有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中, 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事情。   只记得其中发生了一个插曲。是一位全国著名的教授,确实是喜欢上一位比 较漂亮的女学生,他给这个考生的专业课分数特别高,两门都超过80多将近90分 (具体多少忘记了)。在当时,决大多数专业是老师集体命题、判卷,专业课很 少能得如此高的成绩。可能这个专业方向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教授少的缘故,命 题和阅卷,可能就是这同一个教授。在我的记忆中,学校规定是命题小组不得少 于三人组成,命题和阅卷是集体进行的。   那位教授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漂亮学生考场作弊被发现,当场给逮住了。 (携带一本词典,到厕所里看后,回到考场就马上写出答案,监考人员随即让她 掏出词典。我们一起认定她这种行为是作弊,她也没有反驳。)我们没有录取她。 这位教授为此在电话中向我发火,质问我们为什么不录取这个学生,而且不是一 次地质问。   我们向这位教授解释说她作弊了,按照规定,不能录取。开始这位教授还坚 持要录取,但是我们认为,规定就是规定。这个学生始终没有被录取,事后再也 没有什么人说什么。多年后我还听说,这个学生的父亲是某省的一个大官,也不 知道是真是假。   后来,我在国外读了个博士学位,回国以后被评上了教授、博导。该轮到我 招收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了。   我始终认为,文科考生的水平,如何体现,如何衡量,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 的问题。但是,说笔试很难或不能反映素质和研究能力。我想那是大错而特错的 了。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认识。是我自己的经验,况且仅仅限于文科。   在目前条件下,比较而言,外语的打分是最公平的,(一般不象80年代初我 听到的,国家职称晋升考试,会外语的考不过不会外语的。)它是一个硬指标, 基本上不受什么歪风邪气的影响。我说基本上,是因为在今天,什么不可想象的 事情也有发生的。在信息社会,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外语,恐怕是不行的,即使是 研究中国古文字,甚至研究中国特有艺术——书法的,没有相当的外语水平,进 行科学研究总是不全面的,那对外交流就更不用说了,至少是不方便吧。   专业的笔试出题,我一向是慎重的,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想尽可能地出测 试学生分析和解释问题水平的题目,必须是本专业方向的题,看考生如何理解和 发挥。自然,文笔是起一定作用的,甚至书写的字迹对判分也有影响。但是最重 要的是考生回答问题反映出来的思想如何,是思维有无逻辑及其严密与否,等等。 招博士研究生,就应该按照国家硕士学位获得者的要求(一般认为优秀硕士才能 读博士的):他的基础理论坚实与否?专业知识系统与否?这样才能好谈素质和 研究能力。也只有具备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才能考博士研究生。   当然面试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我也很相信知觉和“相面”,而且第一感觉 往往也很重要,但也别忘了,还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智若愚” 的道理存在。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把笔试和面试排序颠倒过来,甚至不录取笔试在前面的, 录取笔试在后面的考生。我认为要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是在笔试分数相差不多 的情况下(1—4分);第二,是面试时,确实答得有悬殊,笔试在后的考生题答 得很好,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合乎逻辑,联系实际;而笔试在前的 考生题答得很不理想,思维迟钝,思路混乱,语言不流畅,没有逻辑,限于空谈。 如果后者答得果真如此,也必须考虑其他诸如紧张、没有听清问题等相关的因素, 或者多问几个问题,仔细点测试,有把握才下结论。第三,无论在实体内容上, 还是在程序上,不能有错误。第四,对于自己已经了解和掌握的考生,确实素质 高和科研能力强,并且有成果发表等,那么就应该把重点放在了解那些尚不认识 或者不了解的考生身上,仔细考察和询问。关于是否发表文章,我多年以来,有 个想法,说出来供诸位批评。就是在一些情况下,发表论文的多少,是由好多因 素决定的,那些没有发表多少论文的考生的水平,倒不一定低;相反,有时候反 而很高。这也是我从我指导的3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观察和思考得出的。殊 不知,没有一定的关系和门路,哪里能顺利发表文章?连导师本人发表文章都困 难,他指导的学生发表文章能不难?再说那核心刊物,开始还有一点公正性和科 学性,可现在呢?早变质了啊!对于这些情况,那些作为学术权威和什么长们是 一点也体会不到的!因为地位不同,那里有什么平等可言?   自我招收博士生以来,考试后没有出现过颠倒名次的情况,即没有出现最后 总分同笔试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来说,笔试第一、第二,总分也是第一和第二。 我没有听说什么人说是不公平的,反倒听到外校老师说我公平,听到本系硕士生 考到社科院的博士生说我没有内定。我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和做过班主任的本科生 想考取我博士的,一样对待,并且有个内部约定:要打算考我的博士的,必须中 断与我的联系,拒绝到我家里来。非要见我,到院的某个办公室去,而且要有别 人在场。因为,考前同他们的接触,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至于有的导师可能 说,为了了解考生,必须接触。我认为,我自己培养的研究生,难道我还不了解 吗?   几年以来,我录取的博士生,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很强的研究能力,毕业的 多数已经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和从事对于国家来说很重要的工作。其中,还有 一位宁愿放弃高薪和可能当大干部的职位不去,而到北京的一所著名但不富裕的 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没有毕业的,我也感到十分的欣慰,从目前情况看来,他们 都能超过我,这也是我所满足和自豪的,作为一个老师图的难道不就是这个吗??   取消笔试,在目前我国国情下,在道德水平和诚信度这么低的条件下,在不 正之风还很厉害的环境下,是极为不明智的。很简单,笔试是集体命题和判卷, 外语是当前卡住人情关系网,制止学术腐败的主要门槛。专业集体命题和阅卷, 是导师集体把关为自己选拔学生,有什么不好?难道导师集体选拔,还不如你个 人选拔好?导师的自主权,实际上已经不小了,问题是个别掌握一定权力的导师 的权力太大了,还缺乏必要的监督。还有是谁来监督?如何监督。谁来监督一个 部门的一把手呢?是该换上“巴结”吧?   还有,目前保送上硕士研究生的制度,是一个很不公平的做法。假如是真正 好的学生,还需要保送干什么?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竞争吗?为什么不能参加统 一考试呢?   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推荐制度的意思,倒是我们有人说什么好就是绝对的 好,坏就是绝对的坏。就文革中的推荐上大学来说,也不能一概而论,开始人们 是多么地认真,(我正好也参与这项工作,还有一定的发言权)实际上开始所推 荐的学生,凭良心说,绝大部分的确不错,不过是越到后来问题就越多了。就是 在最后一批中,也不是没有很好的。事物是复杂的。难道,恢复高考以来,所有 录取的学生就都理想吗?不见得。还有,对于每年那些个高考状元的宣传,我认 为是很不正常的。是否拿出一点时间来,追踪一下,入学时的高考状元,毕业时、 5年后、10年后、20年后,在干什么?成绩是什么?有无问题?   一个富有理性的民族,必须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民族,决不是不瞻前不顾 后的民族。我们的领导什么时候才能多一些调查和总结,少一些议论和结论呢?   如果认为,笔试不能测试学生能力和素质,推荐又会弊端从生,干脆废除研 究生制度,当然这也不是个办法。但是,笔试加推荐,我想会好一些,只要人们 有一颗公正的心。   见到网上围绕甘朱事件的争论,我又想起分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那位副主任 对我说的使我终生不会忘记的那句话,即在同样分数的情况下,首先考虑录取外 地和外校的考生。 (XYS200408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