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俨然学界大师的苏力的方法论缺陷   Juralex   成为北大法学院副院长和院长之后,苏力更加意气飞扬,挥斥方遒,在自己 的老本行“法律交叉学科”(也许主要是法律交叉经济学和社会学)外,又东指 “科技”(例如在《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上发表“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 理学重构”),西打“人文”(例如2004年8月1日在《文汇报》发表“社会科学 研究需要人文底蕴吗——朱苏力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俨然学界大师。   在几年前苏力津津乐道使他成名的“秋菊”和“山杠爷”时,我就发现苏力 的方法论可能有缺陷,但当时觉得苏力年轻气盛,也许自己会慢慢悟到自己的问 题的。但直到今天才发现,苏力的方法论仍然是以一贯之,并且,其方法论缺陷 已经影响到他的认识论乃至行事哲学,因此就觉得自己有义务指出来。   本短文将仅仅局限于自我述说苏力的方法论缺陷,而对其世界观和认识论不 加涉及(例如他在读到某些领导人著作时的“泪流满面”),浅见、偏见甚至谬 见可能会有的,还望苏力和方家指正。   我认为苏力的方法论缺陷至少包括如下两点:   其一,作为论据的材料的选择很难说有代表性。这点最严重。   苏力以“法治的本土资源”而扬名,其津津乐道的例子,却是电影或文学作 品的两个著名人物:秋菊和山杠爷。不折不挠腆着大肚子“要个说法”的秋菊,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着或者指示着中国乡村乃至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却 是未得到调查、研究或论证的问题。但苏力不管这些,他对此津津乐道。   另一个例子出现在上文所说的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法律与科技问 题的法理学重构”一文中。苏力在文章中说:“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许多问题。中 国古代文献有一条很不起眼的记载,‘奸宄杀人,历人宥’(苏力注:《尚书· 梓材》);意思是说歹徒杀人与过往的行人无关。这一记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 仔细琢磨起来,却可能反映了当时司法实践的一个重要变化,而这一实践的变化 是由于人们对歹徒杀人问题上的因果关系有了一个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判断。” 在针对这句话的注解中,苏力说“一个事件是否被人们记录下来,虽然可能有偶 然因素,但其中又不可能全属偶然。一般来说,人们并不记录那些习以为常的事 件,特别是在上古时期,不仅由于文字是刻在甲骨、青铜或竹册之上,不可能大 量记载当时人们认为是日常的琐事,而且因为文字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同政治、法 律相联系的。”   由此可看出苏力的自相矛盾之处,既然“一般来说,人们并不记录那些习以 为常的事件”(因此可推知其可能记录那些不符合习惯的异常或怪异做法或事 件),你为何又选择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既然论证的基础不可靠,其 后所说的“这一记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却可能反映了当时司法 实践的一个重要变化,而这一实践的变化是由于人们对歹徒杀人问题上的因果关 系有了一个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判断”也许就是充满了作者臆想的一厢情愿了。   反过来再看秋菊的例子:大家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切身体会并判断一下秋菊 在哪一点上可说是“本土资源”的代表呢?事实上,从电影《秋菊打官司》放映 后倔强地“要个说法”的秋菊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榜样这一现象,就可推知电影放 映前的“秋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非是(大众性的)典型或代表。   也许有人会认为,经济学大师如科斯甚至都用想象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其实是有根本区别的。简洁而言,科斯的例证本身就是一个论证其理论模型的 工具,并且他会知道自己的例子仅仅是一个例子,并且其结论也会被仅仅限制在 其例证的基础上和范围内,而不会作无限的推广。   因此,论据的瑕疵也许会使苏力的论证似建立在流沙之上,不仅不能服人, 而且还会被社会事实冲掉,甚至自己倒掉。   其二,太过倚重名人的言论为自己作论证。与前者相比,这一点虽无足轻重, 但较为有趣,也可从中体验到苏力的认识论,因此也在这里列出。   其实这一特点苏力也坚持了很久。记得至少5年以前,看苏力在《读书》杂 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虽然具体内容早已忘记了,但仍记得该文中引用的福柯 的话——其实并不是福柯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而仅仅是福柯很有可能说过的两个 字“凝视”:苏力在文章中的引用是:…“凝视”(福柯语)…。当时在图书馆 看到后,不仅哑然失笑,忙叫同学们一同欣赏。大家取笑说:福柯的“凝视”是 凝视,我们的“凝视”就不是凝视了?从此,大家就彼此开玩笑说:“凝视福柯 语”。   在上文所说的发表于《文汇报》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底蕴吗”讲演稿 中,苏力的这一特点仍得到了积极的体现:例如,“不忠实的配偶就是——不忠 实的”(波斯纳语)、“我们必须想的是事而不是词”(霍姆斯语)、“言而无 文,行而不远”(孔子)、“忘记历史,必蹈覆辙”(桑塔雅那)、“没一点哲 学,一个人终生都会是偏见的囚徒”(罗素)。   其实,名人的言论不是不可引用,只是别滥用就好。虽说名人名声大一些, 但谁也不能保证他或她说的话就更科学、更客观、更哲理、更真理、更无往而不 胜。美国法庭上的陪审员基本都是没有法律知识或专业知识的普通民众,因为法 律要的就是普通人的“常识”!我就不相信作为同性恋者的福柯,他的话会比街 头烙大饼的大爷或居委会的大妈的话的含金量更高,我也不信他的“凝视”会比 正常恋爱的小伙子或大姑娘的“凝视”更为凝视!   在此就不说苏力在下“包括‘赢得青楼薄倖名’的作者杜牧,在今天他肯定 是腐败的官员”(见“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底蕴吗”讲演稿)结论时的武断了!   欲作学界大师,欲使自己的结论更令人信服和更有用,方法论的缺陷是要克 服的!   也跟着苏力借孔圣人一句话“言而无文,行而不远”;但另一方面,恐怕老 百姓也都知道,盖房子需要把地基先夯结实了,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XYS200408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