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为什么我是支持甘德怀的? 繁尘 博客中国   我想,在讨论和思考这个事件的人群中,我们大家(我相信)99%以上的人 都是与甘德怀和朱苏力老师无缘相识的;同时,(至少)85%以上的人不会是北 大人或与北大有不共戴天的冤仇的。人们在讨论或思考这个事件时候,更多的是 基于自身认识和经历的(我认为完全是)理性的思考。   所以,我们表达自己对于北大或者甘怀德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为这能够代 表人们对于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问题的真实的感受和倾向。这是不是一种 很有意义的民意呢?我看是的。   我支持甘怀德。我钦佩他将整个事件披露并且坚强地要求自己的权益。他的 动机在这里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对于一种公众化并且是公开的教育形式在 体制、程序、标准、规则以及操守等各个方面的公正性的置疑。这种置疑是十分 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我们的大学教育以及大学后的研究生教育,包括近年来风起云涌的贵族式的 继续教育(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生,在职MBA以及EMBA等等),一直都面临着 体制上的尴尬。而体制上的漏洞在我们国家,是一直被权利/权力阶层、既得利 益群体、以及投机分子们恣意(!)利用并大收其成的。这种腐败不仅猖狂,而 且蔓延得匪夷所思。今天,我们过去所标榜和相信的任何一块“净土”都已经不 复存在了。今天,还有谁敢说,教育以及大学是一个清净而且公正的土地?   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一些学者、教授甚至校长们那副恬不知耻的态度。他们 动辄所说的就是:   一、这是体制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   二、社会现实是残酷的,你不追随潮流,你就必将被淘汰以至沉沦;   三、我们在尽力做到公正,但些不公正的角落是不可避免的,人无完人;   四、我(们)也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异类。   他们还能找出千万个理由,证明自己是无辜甚至是“略显”正直无私的。而 相对于另一方的那个我们看来是“受害者”呢?   他将被置疑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所说的真是就是事实吗?是不是有他夸大的成份?   二、为什么他要选择在这样一个时候,以这样一种方式披露这样一个事件? 他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仅仅像他所说的“讨说法”和“争权益”吗?   三、他过去有没有过什么不良的纪录,如果(有幸)能被发现有一些历史上 的暇疵,那么这个人是可信的吗?   四、他的周围的人是如何评价他的为人以及他的这种行为的?他是不是已经 招人反感了?   还可能会有很多。总之,当导向是被强奸式地把持了的时候,一个个体就将 面临体无完肤的剖析和折磨。直到将整个事件的起始状态彻底模糊以至消灭。最 起码,也要让这个事件因为噪音和过度的“细节与动机”的剖白而让人厌倦。不 了了之,是最好的结局,特别是对于那些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或错觉而犯了 一点无足轻重的 “重要人士”—比如他是名教授,他是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 他是政府要员,他是明星或者明家,或者它是名校,它是名企业,它是有威望的 机构等等—而言。   在甘德怀和朱苏力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较量。北大的沉默以及朱 教授看似严谨其实轻淡而且不屑的辨白表明了一切----北大,这个在中国的教育 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机构,是不可能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向一介草书生 甘德怀表示一种关怀甚至关注的。   其实,这也不可以以“体制”而一言以蔽的。文化上的根源可能影响更大些。 我们的民族喜欢玩弄技巧,喜欢更复杂的人性的游戏。比如此次朱教授,一定也 会说“有其难言之隐”。这不一定是因为一些眼前的小钱小利,但在关系人情权 利等关乎半年甚至一生长远利益的长远问题上,就难以守得住那份节操了。   博客中国上,不只一个网友提到,甘德怀事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种普遍 现象了。我弟弟的经历也许能够佐证这一点。我所对于甘怀德的敬佩也来自于此 罢。   我弟弟于2001年报考北京xx大学的博士生。他在河北一所大学工作,其上司 与这个北京xx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有同学之谊(当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按理有 同学相助,也应该顺利。笔试时,弟弟成绩第三,英语成绩最好。而此专业录取 三人。复试共六个人参加。最后的结果是我弟弟落选,笔试第一、二、六名录取 了。第六名正是本校一位考生。事后,弟弟的上司与其同学通话,那位同学教授 的回答很简单:没办法,名额有限,有些事情也没法讲,明年再考吧。   我弟弟和我自己都没有甘怀德一样的勇气。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再发愤一年。 幸而他的上司还有另一位同学,在广州华南xx大学任教,专业方向一样(全国此 专业只有这两位博导,也算弟弟幸运了。),于是他转考这位博导。笔试时,弟 弟英语成绩第二,但总成绩最好。复试时12人参加,而录取只有一人。   大家想知道结果吗?弟弟被录取了。同学之谊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他的表现 (日后他向我讲过他对于所提问题的回答,的确很精彩)也很重要。博导其实并 没有在本专业录用他,他最后随了学校另一位教授修一个相关专业。那位博导力 荐的. 既看在同学情谊上, 也更有爱才之心于其中.   两次考博,弟弟都没有花什么金钱方面的努力。应该说,在华南xx大学那里, 不被录取也算常情,因为就在十二个复试者中,有该校本校一位考生,曾做为访 问学者留洋两年,此次亦志在必得。而且十二个复试者笔试成绩都达到了要求。   在此讲述这个故事,没有任何抑或贬任何一方之意。只是想说明,在这样的 教育体制下,寻求公正是很困难的。对于我弟弟来说,两个学校的录取过程都是 一样的,但结果不同,在华南那里,他得到的是一种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公正” 的待遇,而在北京呢,也许对于被录取者来说,他或她所获得的也是“公正”的 待遇。   真正的不公平在于规则和流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奋而反对这种规则和流 程,是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的。因为它比起强调一个独立事件本身是否合 理或公平更加复杂和困难。这就是不是甘德怀自己的问题了。   由甘怀德引发,而由大家来评说,这是更值得尊敬的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说, 除了甘怀德以外,包括我本人在内的所有的评论者,包括朱苏力教授本人辨白, 都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而北大, 有责任对此进行辨白.   有言论,才有真理。 (XYS200407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