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破坏程序从“误读”开始? 夏张 2004年08月03日青年时报   近日北大法学院“甘朱考博事件”成了国内媒体和网络争相讨论的一个话题。 这个事件的基本经过是,河海大学法律系讲师甘德怀以笔试成绩第一的资格参加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的复试却最终落选,该法学院法理学专业录取了另外 三名考生(其中两位考生笔试成绩未达复试分数线,另一位没有参加初试与复 试)。甘质疑这次博士招生的公正性,7月9日,他把自己的考博经历写成文章贴 到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站上,由此引起轩然大波。7月12日,甘德怀报考 的导师、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向新语丝投去一篇关于甘德怀面试情况的说 明,对甘德怀的质疑进行了回应,结果导致争议进一步升级。   从事件经过和当事人的争辩可以看出,人们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似是而非的 偏见,即博士生的培育过程是导师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帮助博士生成才的过 程,博士生入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取决于导师的主观判断。正像阿Q 革命时说的那样,博士生导师可以凭着主观和直觉地“我喜欢谁就是谁”。这一 点在朱苏力教授后来接受纸质媒体的两次访谈中也一再地有所流露,即“恰恰是 制度给了我这样的权力。我仍然认为,没有录取甘德怀,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朱苏力教授的自白是对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制度的严重误读, 这种误读是导致朱苏力“犯错误”即误用博导权力的思想根源。   朱苏力首先误读了博士生导师的权力。依他的见解,招博士生是导师个人的 事,取决于导师个人的判断,一个考生如果我想要招,就可以招;如果我不想招, 你考得再好也没有用。初试分数和面试成绩都是做给人看的,博士生导师的主观 好恶可以决定考生的未来。   朱苏力的第二个误读表现为对博士生考试制度的误读。他认为,自己可以随 意地变更标准,手段只为目的服务,只要目的合理,可以撇开手段是否合法。当 制度成为目的障碍时,制度也成为可以视而不见的摆设。由于朱苏力对现行制度 的极度不信任,以至于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抛到了一边。所以,在整个博士生招生 和复试过程中,程序变成了形式,变成了真正的走过场。这让甘德怀有理由怀疑, 朱教授在复试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谁将是他的博士生。   然而,博士教育毕竟是一种公共资源,并且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它比硕 士教育和学士教育更加稀缺和宝贵。个体对这种资源的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因此, 博士生导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不应当低估,也不应当夸大。因为博士生教育 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博士生导师的囊中之物。朱苏力教授可 以质疑这种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但必须为自己的实践寻求到合法根据。   而从整个事件被披露的细节来看,朱苏力自始至终都没有认真对待博士生考 试程序。比如,事先不通知甘参加复试,三个考生一起复试,作为主考官对前两 名考生问同一个问题,作为主考官对第三个考生没有提问,三个考官中的一个迟 到20分钟,主考官在面试时两次接听电话,主考官自己记录复试过程;又比如, 原来不是报考法理学专业的考生获得复试资格,法学院某副院长竟然未经初试和 复试就获得博士生资格,等等,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有帮助考生中的某一方联合 作弊的嫌疑。即使不讲程序正义,而讲实质正义,那么这里的实质正义又在哪呢?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朱苏力都把复试看做走过场,看做儿戏。尽管从理论上, 朱苏力强调笔试是一种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试,但是在实践上,朱苏力 是把面试与笔试一样对待的,朱苏力从来就没有认真对待过整个考试过程。   朱苏力不可能认识不到,博士生教育不是一种私人资源,而是一种公共资源, 作为博士生导师的他,只是这种资源的组成部分。因此,朱苏力教授在接受《东 方早报》时那番理直气壮的话:“我没有偏袒熟人,没有不遵守制度,恰恰是制 度给了我这样的权力。我仍然认为,没有录取甘德怀,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乃是 诛心之论,难以服众的。 (XYS200408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