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朱苏力到底招收了几位博士生?   ——也评“甘朱事件”   于成玉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首先看看朱苏力 在7月27日接受《新京报》 采访时是怎么说的——   《新京报》:据我所知,你有3个名额,3名复试的考生你都可以要。   朱:我可以全部录取,那么是皆大欢喜,后来的所有质疑和指控都不会有了。   《新京报》:那你为什么宁愿空着一个名额?   朱:如果都要,是我对学术不尊重,也是对自己不诚实。收了你认为研究能 力不突出的学生,自己当了好人,但花费的是国家的钱,老百姓的钱。作为一个 学者,重要的是学术品格,学术上一定要诚实。   《新京报》:在你了解到的招博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腐败的现象呢?朱: 就我所知,北大没有,但听说社会上有这样的情况。过去一些年间,市场经济对 学术制度的冲击是挺大的,在有些高校,违规的现象确实存在,还有些现象引起 社会议论,比如说招领导干部或老板。但就我而言,十几年来我没有招收过一个 在职生或者领导干部。   从朱苏力回答《新京报》记者问得知,朱苏力之所以拒绝招收甘德怀,主要 是因为通过面试判定甘德怀“研究能力不突出”。如果招收了甘德怀,朱苏力就 会感觉到 “对学术不尊重,也是对自己不诚实”,“自己当了好人,但花费的 是国家的钱,老百姓的钱”。由此看来,朱苏力对学术是多么尊重,对人格是多 么珍重,对“老百姓的钱”又是多么珍惜。至于“有没有出现过腐败的现象”, 一句“就我而言,十几年来我没有招收过一个在职生或者领导干部”的斩钉截铁 回答,让人尊崇不已。   至此为止,“甘朱事件”谁是谁非,已一目了然,争论应该收场了。   可是,正在此时,“甘朱事件”却发生了出人意外的变化。而这“变化”正 好回答了拙文标题所提出的问题。   现已核实,朱苏力今年实际录取了三名博士生:即北大法学院硕士毕业生艾 佳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何远琼和北大法学院副院长龚文东讲师。   至于艾佳慧和何远琼有没有参加面试的资格姑且不说,而龚文东根本就没有 参加面试就颇发人深思了。关于龚文东的资料,笔者知之甚少,不过通过阅读网 文获悉,他现在是北大法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兼工会副主席是确定无疑的。   龚文东的出现,无疑使“甘朱事件”究竟谁是谁非,一下子就明朗起来了。 比如,朱苏力一直指称,初试并不重要,而复试(即面试)才最重要。但龚文东 根本就没参加复试便被录取,说明他的“指称”是地地道道的假话;朱苏力还声 称“没有招收过一个在职生或者领导干部”,龚文东的官衔,使他这句话也变成 了一句不攻自破的谎言。   曾几何时,人们曾把北大、清华视为社会上最后的净土。但“甘朱事件”告 诉人们,如今权势者可以在北大,打着执行制度和维护社会公正的大旗,不费吹 灰之力,便将社会公正摁倒在地。俗语云:“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连学术道 德这一防线在北大都发生“塌方”,怎能不让社会良知愤愤不平呢?   “甘朱事件”绝不是甘朱两人的事情,说明整个社会的病变已经深及腠理, 病入膏肓。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社会腐败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土崩”,另 一种则是内在的“鱼烂”。土崩者,表面损毁,不伤肌体,犹可补救。而“鱼烂” 则从内脏开始坏死,不下猛药,难以治愈。即使下猛药,亦须经受大灾大难方可 恢复。当下中国教育和学术界的腐败,正是“鱼烂”的表现。因此,狠反教育腐 败,重建学术道德,乃是中华民族当下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2004年8月4日上午 (XYS200408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