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李惠:关于朱甘考博之争议,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 近年来我国博士招考弊端已众所周知。一般人归纳出如下特点:一招当官有权者, 二招有钱者,三招有研究实力者.我相信这样的传言是有些道理的,招博也是要 算计收益成本的,招你来总是要有点用处的,否则凭什么招你。这样铁律凡是经 历考博的人都有体会。我相朱甘考博之争议绝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而是我们整 体环境和教育制度下的必然现象。最近又读钱颖一教授写的《经济学科在美国》, 其中谈到美国博士教育,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 钱颖一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而硕士生教育并不 重要。如果说美国的本科生教育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话,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却已形 成一套独特的、逐渐向全世界流传的模式。从课程设置、考试筛选、到论文指导,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的成功使得美国在经济学教育上在全世界占有绝对优势,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美国模式值得认真研究、借鉴。 1.考大学不报考专业,考博士不报考导师 国内的惯例是考大学报考专业,考博士报考导师。这是沿用苏联的体制。比 如,考本科报考国际金融专业,考研究生、博士生报考某某博导的。在美国,考 本科不报考专业,考研究生也不报考导师。在美国,本科生考的是学校,本科生 招生委员会是全校统一的,有一个校招生办公室。学生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 主修专业(major)。但主修专业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金融、财政学、保险学这 样的分学科,而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 在美国,“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统称。美国 的主要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设硕士 项目,只设博士项目,而它们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 学位”。因此,在研究型大学里没有“考研”、 “考博”之分。在美国的研究 型大学中,助理教授不是国内意义上的“助教”,而是货真价实的“博导”,因 为助理教授有资格指导博士论文,一个博士生选择助理教授做论文委员会主席也 是可以的。如果一所大学只有学士或硕士学位,那么就不是研究型大学。按国内 的说法,只有“博士点”的才是研究型大学。而在美国的非研究型大学里,确实 有以硕士为“终极学位”(terminal degree)的经济学硕士项目,要念一、两 年。 在美国的大学,报考博士是考这个学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Ph.D. program),既不是考某某专业,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从这个意义上说,没 有人考过我的博士,尽管我带过不少博士生。在培养博士的模式上,我们可以拿 美国与欧洲做比较。欧洲通常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和我国基本相同。而美国在 博士生教育上有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是一种大生产的模式,像批量生产汽车一样, 而不是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式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欧洲模式至少有一个优 点,就是如果某个学生确实很出色,导师的个人关怀可以多些。但是实践证明美 国模式,总体上有优越性,好处是博士生前期培养是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保证 基本质量,同大批量生产汽车是一个道理。而后期专业定向后又能得到数个教授 的个人指导。因此,在美国,报考项目而不报考导师是有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的。 2.本科生教育 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 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 一年级经济学原理也是作为公共课上的,往往是一个学期,有时是两个学期。二 年级选主修专业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必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 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以后要求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 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产业组织、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一般 都是应用性的领域。 本科教育通常分两轨:一是普通轨,一是优等轨(honors)。普通轨的学生 一般不需要写毕业论文。而优等轨的学生水平较高,要求分数高一些,有时为他 们单独开一些课,比如,介于中级微观和高级微观之间的微观经济学。优等轨的 学生要写毕业论文。他们的论文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中。这是 因为他们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指导做研究,这一点让其它国家较难效仿。其它国家 可以把课程开全,开好。但是,指导学生做规范的研究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 毫不奇怪,中国和俄国的学生在美国学校中,往往课程学得很好,但是开始做研 究时常遇到很大困难,觉得无处着手。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在本国受的本科教育 中,通常来说,做经济学研究这一部分或是空白的,或是不规范的。 3.博士生教育 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的经济系的博士项目每年招大约20—30名学生。第一 年是标准化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每一门课要上一 年。这些课程的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在5月、6月 或8月、9月,有一个综合性考试(又称资格考试),考这二门的内容。这是在美 国念博士的第一关。一般给两次机会,第一次考不过,还可以考第二次。这将决 定你是否可以继续学习。这是作为一个博士生基本知识的考试,通常得分B以上 才能通过。考卷上不写名字只写代号,以保障评卷时没有偏向。考分也没有可以 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考试是要淘汰人的,有时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与此 相比,很多欧洲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教育中没有这种考试。 第二年选两个领域的专业课,一年后也要考试通过这两个领域。由于是分领 域,这一阶段的考试人数就比较少了,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闭卷也可以口试。 可以看出,头两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写论 文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训练,并达到一个基本的专业标准。 这一年的考试不 像上一年那么严格。 第三年起就要开始写论文了。在美国,学生要找导师,导师也找学生,是 “双向选择”,有一个“内部市场”。学生并不是找定一个导师,通常要找三个 导师成立论文委员会,当然主席是主要导师。比如你想写一篇理论上借助博弈论 工具来研究中国改革的论文,那么你可以找一个研究博弈论的,找一个研究转轨 经济学的,再找一个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所有这些人 的优势,又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这种“市场搜寻”方式也可能给你带 来很大的困惑,有时中国学生不知该怎么办,因为国内那种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 的关系显得比较简单。 论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的(theoretical),一类是实证的 (empirical)。你要写理论的,你就必须有新模型、新结果。如果写实证的, 你就必须有新数据或新方法、新发现。仅仅是新观点、新思路是不行的,必须要 有具体结果。论文答辩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和国内不太一样。在欧洲和国内,博士 论文答辩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要把外面的人请来。这一点美国不一样,没有仪 式。重要的是你的导师们决定你能不能答辩,他说你还没准备好,你就不能答辩。 有的学校则要先通过“论文预答辩”(thesis proposal)。而论文答辩本身只 是个形式,贴个布告,谁爱来谁来。多数情况下除了几位导师以外,没人来。美 国的约束机制不是在论文答辩上面。一是靠答辩前导师们的把关,二是靠事后的 市场机制,学生毕业求职时,由市场来检验质量。 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已经非常规范了。不管是哪个大学,只要是主要 的研究型大学,课程要求、淘汰机制、论文写作,就其模式而言基本上都是一样 的。当然,教授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学校是不一样的。这种博士生的筛选 模式已经向全世界推广,因为它的竞争力明显比师父带徒弟的强。即便英国模式 (个人关怀型)偶尔也会培养出几个天才,但平均而言,美国的模式是最具竞争 力的。 (XYS200408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