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公平”争议叫板博导招生扩权   现行博士招考制度为权力寻租留有空间   中国青年报 记者 李斌   本报北京8月1日电   互联网20多天来对“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的关注一直“高烧”未退。中国 博士招考制度的公正性第一次因为一个具体“事件”而遭到众多网友的“口诛笔 伐”。   河海大学青年讲师甘德怀,今年报考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的博士, 笔试成绩第一名,而且是惟一有资格进入复试的考生,但在复试中被淘汰,而笔 试的第二名和第三名虽然成绩没有达到复试线,却进入了复试而且最后被录取。 7月10日,甘在网上披露这一经历,掀起轩然大波,众多网友纷纷质疑中国博士 招考制度的“公正”,并把批评的矛头直指博导的招生权力和腐败。   据新浪网民意调查显示,截至7月29日18时,在参与回答“你认为北大是否 应该录取甘德怀?”这一问题的2547人中,认为应该录取的有1623人,占总人数 的63.72%;而认为不应该录取的只有591人,占23.20%。   网友们对此事件的强烈关注,已经让“甘德怀与北大法学院孰是孰非”的纠 缠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使中国博士招考制度面临的困境凸现出来。   博士招考存在权力寻租?   今年2月,媒体曾报道,我国将逐步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复旦大 学率先迈出了这一步。该校40多个重点学科全面实行博士生导师自主招生改革, 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由博导自行确定。对考生的考查项目也可适当增减,对有专 业特长的学生还可以放宽某些公共课成绩限制。   这一举措被博导们评价为体现了中国博士招考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但在许 多考生看来,却为一些博导的权力寻租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这几年,“最好考的是博士,最难考的是本科”的说法在社会上和高校里都 流传甚广,而据记者了解,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某大学专门为一国有大型企业开办了一个博士班,为该 企业培养技术干部。据上了这个博士班的一位职工介绍,他们也参加了入学考试, 但考前校方就把专业课试题全部透露给他们,还为他们专门办了个英语辅导班, 辅导课上老师给划了考试范围。尽管如此,考前一天,他还是请朋友帮忙把一个 “汉译英” 的题目做出来,让他死记硬背。这个员工自嘲,他读博,是单位因 为没提拔他而给的一个安慰。他所在的企业和那所大学是一个行业的。   “一些工科专业的博士点对能提供科研经费的单位的员工考博,是肯定会有 帮助的。”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葛蕴珊告诉记者。博士生的科研经费主要从 导师的课题经费里出。   记者近两天颇费周折地联系到了3位博士,其中两位在读,一位已毕业。据 知情人透露,这3位博士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是通过关系读的博士:或者利 用父母的权力,或者依靠家中的金钱。遗憾的是,他们出于种种顾虑,最终还是 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不过,据一知情人介绍,他们在考博前已经拿到全部或部分考试试题了,尤 其是导师负责出题的专业课试题。对此,有在读博士认为,这是一种“相对的公 平”。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一位即将升入博士三年级的学生就这样反问记者: “有些人能拿到试题,其他考生为什么不去想办法拿呢?”中科院的另一位博士 透露说,有的学校还有博士机动名额,可以出钱买。他的一位师兄去年报考东南 某大学,进入面试后没被录取,交了一笔钱后就上了。   “考生通过和导师的某种交易,在考试前拿到试题,这很有可能。”华中师 大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教授说。但他同时强调,“这应该只是极个别 的现象,至少我还没有遇到过”。   而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刘伍明看来,“这种交易可能在一 些实力比较弱的学校,如某些省属院校存在得多一些。”但有考生认为,越是名 校,“黑”得越可怕。   博导们并不讳言人情关系、面子问题和利益诱惑给招生带来的压力,但接受 采访的几位博导都毫不犹豫地表示,不会招收那些只凭关系,而不能让自己满意 的考生。理由如下:不能拿终身的学术声誉做赌注,搞不好会身败名裂;带关系 生会很累,要花很多时间为学生写文章;博导们都是通过多年的奋斗才有今天的 成绩,所形成的价值观不愿意接受那些做法。   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的一位博导相当自信地说:“那种人情关系还不会到我 摆不平的时候。”   和导师关系不好,考博准没戏?   在招生简章中,各院校都会明确表态,要确保考试招生的透明和公正。许多 导师也会殷殷寄语考生:只要努力,就有机会,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但众考生偏 偏相信:和导师处理好关系才最重要、最可靠。因为“导师想要谁就要谁”。   同样是新浪网的调查:“你认为考博前是否有必要拜见老师?”在接受调查 的2145人中,75.01%(1609人)的网民认为“有必要”。   西北大学一位年轻讲师今年报考了武汉大学的博士,他说:“不和导师建立 关系,要读博是一点希望也没有的。”在接受记者采访的10多位考生和在读博士 中,8人对这种说法表示认可。在他们看来,和导师关系处好了,考博就成功了 一大半。   今年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考生告诉记者,导师考前集体召见所有考生 时,对一名考生表现了不同寻常的赞赏,说他如何如何优秀。听完导师的话,原 本对考博抱有很大希望的这位考生就放弃了争取的机会,“因为导师十有八九招 的就是那个人”。   “导师对考生的了解至关重要,对于不了解的考生就不太好招。”国防科大 计算机学院的那位博导说,对于那些执著联系的考生,导师会很愿意招入门下。   甘德怀自称在面试前和导师从未有过接触,主持复试的3位老师他都不认识。 中国科学院即将入学的一位博士认为,这种贸然报考博士的做法很不合适。   考博中的天时、地利、人和,与导师走得近的考生(包括某些校内考生)独 占其中最为关键的“人和”,近水楼台先得月,这被一些考生认为是“不公正”。   “不能排除本校、本专业的学生在与导师交往时,建立起友情,”华中师大 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周洪宇说,“但如果导师通过对学生的更多了解,发 现他并不适合做自己的博士呢?”周教授说,这时候近水反而得不了月。在他看 来,近亲繁殖对高校的学术发展是很大的障碍,所以周教授总是建议自己的硕士 报考其他院校的博士。在他所培养的6个博士中,只有两个本校而非本专业的学 生。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导刘伍明更愿意招本所的硕士生。   导师在决定是否录取一名考生时,应该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很少有人持异议。 但笔试第一名的甘德怀在面试中惨遭淘汰,却使得网上质疑声四起,就连接受记 者采访的几位博导也表示难以理解。   “笔试的第一名,口试一般不会差。除非第一、二名间的分数差距很小,而 导师只能招一个人,不然,第一名一般是不会被淘汰的。”博导刘伍明表示。另 有两位博导表示,对于笔试的第一名,只要面试还过得去,一般也就录了,如果 实在很差的话,导师在录与不录之间也是很难抉择的。   周洪宇教授说,如果笔试第一名的考生在面试中出现这样3个问题,他就会 选择舍弃:知识结构严重欠缺;学术视野不开阔,不善于由此及彼和发散性思维, 不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只会 就事论事。   成绩公开有碍暗箱操作?   让考生颇多怀疑和猜测的一个环节,就是成绩的公布。“特别不透明”,这 是许多考生在得知考试成绩前后的共同感受。   一名考生今年报考了某名校的博士,但至今他还不知道复试分数线和自己的 复试成绩。笔试后的一个多月,他好不容易才知道初试成绩,却无法看到排名和 其他考生的分数。之前,他得知原本4月8日要公布的成绩,在领导的要求下被推 迟了十多天。   他告诉记者,在成绩公布前,该校网站上的“博士论坛”中充斥着考生的种 种猜疑和责问,而在成绩公布后,这个论坛就被关闭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位考生的经历同样能复制到更多的人身上。一位今年 考博的考生告诉记者,对不少考生们来说,等待成绩公布的过程,就是一种从担 心到怀疑再到愤怒的煎熬。   博士考试的阅卷量并不大,为什么学校不能及时公布成绩?将分数在网上公 开,在技术上是非常容易的事,为什么有的学校不愿意这样做?中科院一位博士 说,考分高的人不一定能被录取,学校不公布排名,可能是担心惹麻烦。而据某 院校的内部考生透露,今年该院的成绩迟迟没有公布,是因为对一些英语和专业 课没有过关的内部考生进行了第二次阅卷。   “不是不能公布,是不敢做,不愿做。”周洪宇教授说,有的院校担心,如 果将所有考生的成绩在网上公布,在录取时再暗箱操作会不太方便。 (XYS200408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