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朱苏力   昨天晚上,有同学告诉我网上有一个帖子,2004年考生甘怀德同学对北大法 学院和我今年面试录取博士生提出了隐含的质疑。我看了相关的帖子,觉得这涉 及到北大,北大法学院和我本人以及其他老师的声誉,有必要将一些主要情况作 出说明。   一.有关参加面试的学生来源。   2004年报考我的博士的考生有30多人,其中也有我指导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最后确定参加面试的三人中,一人为在校应届毕业的北大法律硕士(本科非北 大),其他两人(包括甘怀德同学怀德同学)均为已参加工作的外校毕业生,前 者仅仅认识,但不熟悉,后两人我则是在面试时才见面。因此,不存在歧视外校 考生或偏袒熟人的问题。   北大法学院各专业的博士生考试考题不同,各专业竞争难度也不同,各专业 教员改卷评分标准也有差异,因此各专业参加面试者的最低分数并不相同。在某 些专业,许多考生的笔试成绩都相当高,但只能有成绩前几名的学生才能参加面 试。法理学专业考生今年的笔试成绩普遍较低,依据研究生院的规定,对面试者 的最低成绩作了调整;因此,并不存在参加面试的同学成绩不合格的问题。   我从原则上最多可以录取三名学生,笔试成绩前三名的学生参加了面试。其 中甘怀德同学的笔试成绩最好。一般情况是,他的面试成绩只要过得去,就会首 先录取他。   二.有关面试。   博士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为了更好的更全面的考察遴选未来的 研究人员,防止一考定终身,也为防止代考等可能发生的舞弊现象,北大确立了 笔试和面试两道程序。笔试以书本知识为主;面试(复试)则考察专业研究能 力。笔试成绩占70%,面试成绩占30%,最后统一计分录取;但面试成绩不合格 者不能录取。   2004年我的博士生面试小组由周旺生教授、强世功副教授和我三人组成,面 试题目和回答都有简要的记录在案。由于编制,法学院没有专职的从事记录的工 作人员;通常针对不同的事项,由教员,有时或请在校博士生,临时担任记录; 这次面试,我担任了记录。面试成绩由参与面试的老师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议定。   博士生面试时,强世功因为临时有事,迟来了约20分钟(整个面试持续了约 1小时40分),对甘怀德同学提出的这一异议我们诚恳接受;但由于少数服从多 数的原则,这并不影响面试成绩的确定。   三.有关面试考题。   面试考题看似容易,教员从中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研究能力,例如观察力、 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要求考生给出“正确的”书本上有的答案,因 为往往没有这种正确的答案。   例如,周老师问甘怀德同学的第一道题。鉴于甘怀德同学曾在法院工作过, 问题是,他所在的那个法院的法官们在日常的司法中主要运用哪些法律,以及为 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非常简单,但可以考察学生对自己周围社会生活的观察能 力,概括能力和一般的分析能力,这一点对于甘怀德同学想考的法律社会学专业 方向甚至格外重要,因为这个专业非常重视经验研究和对事实的学术敏感。提出 这一问题是因为,不同层级的法院通常适用的法律数量是不同的,原因则是多方 面的,与级别管辖有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案件类型有关,也与 审级有关;比方说,基层法院就根本不会审理国际贸易案件,也就不会适用相关 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大约甘怀德同学先前观察不够,对这类问题缺乏理论思 考,因此完全没有回答出这个问题,答非所问,试图用书本上的文字来回答。虽 经周旺生老师一再提示,也没有能给出一个起码的回答。乃至最后周老师不得不 将他自己的希望了解的问题以及周老师自己调查的情况告诉他。   我向甘怀德同学提出的问题大致是,看过哪些自己认为很有启发的著作,内 容如何,对自己的学术有什么启发,可以举一本或两本书为例。这个提问的目的 是要考察考生会不会读书,会不会理论思考,是否关心方法论问题和学术思路的 整理。甘怀德同学说对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这本 书恰恰也是我喜欢的一本书。我就问,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给你什么学术上的 启发?甘怀德同学说的大致是,“翻开书感到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感觉非常 亲切,非常好”等等感想性的话语,但是他没有说出任何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以 及对他有什么启发之类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一再提醒他,这些评价仅仅是你自己 的感觉,最多表明你觉得它好,比方说,我当过兵,看到写战士生活的小说也觉 得亲切,但这与学术无关,我问的是你为什么觉得它好。他最终还是无法给出回 答。   其他考题或对其他考生的考题也大都坚持了这一思路。这种面试看起来问题 很简单,但其实很不简单,不善于或不习惯于学术思考和观察的人很难通过。因 为面试关注的不是考生给出的“答案”,而是考生的整体学术思路和潜力。记得 多年前,清华国学系试题之一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对下联。这道 题看起来很简单,甚至与学术无关,但是我的理解是,这考察的是学生的思维反 映能力和对中国古典文字能力的灵活把握,一般人很难过关。   鉴于甘怀德同学对面试问题均没有给出与问题相关的学术性回答。面试小组 给他的面试成绩为不及格。   四.面试之后的情况。   在未离开面试考场的时候,甘怀德同学自己就对自己的回答感到不满意,一 再说自己是因为“有些紧张”,“准备不充分”。   甘怀德同学回到江苏后曾多次直接打电话到我的办公室,有时还很长,要求 我“帮忙”,也试图重新回答以前的那些问题。我告诉了他的面试成绩,他承认 自己面试不好,但仍然要求我“帮忙”,称(大意)“你是院长,你帮忙是最重 要的”。出于爱护学生,我反复告诉他学校的规定,强调“学术机构与行政机构 不同,不是领导说了算的,这也不是任何个人能决定的”;“已经面试完毕,成 绩不可能改动,这是纪律”等等。最后一次电话中,他声称要向社会公布。我郑 重告诉他,理解他的心情,但是根据有关规定,决定不可能改变,如果他认为法 学院的做法不妥,可以向学校报告或向法院起诉。   甘怀德同学确实向北大纪检部门提出了申诉,纪检部门对面试录取工作作了 调查;我也向学校有关部门就有关经过写了报告。   五.其他   我个人和北大法学院都欢迎考生和媒体的监督,保证考生录取公正公平;这 也是北大历来的追求。   值得强调的是,招收博士生的标准与招收本科生的标准是不同的。本科生录 取采取的是淘汰制,博士生则是淘汰制与选拔制的结合;甘怀德同学通过了淘汰 制这一关,但未能通过选拔制这一关。   我从1998年正式招收博士生,现已毕业的博士生(7人)本科或硕士均毕业 于外校和外系,仍在读的博士生也绝大多数也是本科或硕士毕业于外校;因此, 并不存在歧视外校或外系考生的问题。北大历来坚持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传 统,我们一贯欢迎外校和外系的优秀学生报考。也欢迎甘怀德同学努力提高自己 的学术修养,继续报考,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   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研究人员,严格说来,仅以笔试方式遴选博士生 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录取都不采取考试方式, 而普遍采取选拔方式。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社会的信任度不高,可 以说采取选拔制的相关制度条件还不具备,目前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可 以说是一种不得已。因此,从理想状态来说,这一制度注定是不完善的,而且必 然会带来人才遴选和制度规定之间的种种矛盾,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员,都会 很为难,甚至不理解。我希望大家都本着积极理性的态度力求逐步完善这一制 度,这一天下之公器,共同维护中国学术的尊严。   朱苏力   2004年7月12日晨北大法学院 (XYS200407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