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一名朱苏力的博士生对“甘德怀事件”的评论 沈明 (转自本人blog)   二〇〇四年七月九日,《新语丝》网站发表了甘德怀的《我的北大考博经历》 一文,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地激发起了网民的似乎是难以按捺的讨论热情,倒是在 赛博空间里显出了几分民主社会的气象。(说“出人意料”,是因为此前《新语 丝》曾发表过揭露中国政法大学博士招生腐败的文章;暴露上海交大招生腐败的 秘密档案也曾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此间,《新语丝》也刊发了揭露协和医大、 华中科大等学校招生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也被转载到了其他一些网络论坛,当 然,网上还有一些揭露其他学校的招生腐败的文章,但是所有这些文章很快就被 关于“甘德怀事件”的口水淹没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那些酷爱程序正义,对 招生腐败疾恶如仇的人为什么对上述事件及其受害者如此地冷漠,而只对甘德怀 [朱苏力?]情有独钟呢!?)   这场讨论的影响显然是多方面的。至少,一些文化、知识类网站和网络论坛 的人气近乎空前地高涨,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新语丝》网站发表的与此事 有关的文章就约有130篇(至七月廿九日止,已有160余篇——补记),俨然成了 “甘德怀事件”的“官方”网站。这件事确实是知识社会学的一个很好的案例或 者说研究样本——网络社会的众生相在这里几乎一样也不少。   当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场讨论几乎是一边倒 的:至少就网络上发表出来的言论来看,绝大部分人的立场都是支持甘德怀,反 对朱苏力和/或北大法学院。我无意介入具体问题的争论,只想在自己的小小园 地里对这场讨论本身做出一点评论。   我以为,就“甘德怀事件”而言,了解事件真相是发表任何负责任的言论的 前提。在不能确定甘德怀所提供的“事实”是否真实而且充分的情况下,绝大部 分讨论者都把甘的单方面言辞作为讨论前提(据我所知,甘德怀的一些陈述是不 诚实的,但我这篇短文的目的不在于澄清事实,因此对这一点不展开来谈),甚 至还要进行演绎、推测和引申。至于那些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借题发挥的人, 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那朱苏力为什么不敢站出来澄清事实?”肯定会有很多人这样义愤填膺地 说。   对此,我的回答是:首先,网络社会不具有法庭或(依正当程序建立的)独 立的事件调查委员会那样的权威,朱苏力没有义务要到网络空间中向网民们澄清 事实,或是对“指控”做出答辩。相反,如上所述,任何一个负责人的人都有义 务在弄清楚事实之后再对事件做出评论,用法律术语来说,叫做评论者(而非被 评论者)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或者说“谁主张,谁举证”(民事诉讼的原则之 一)。其次,与第一点相联系的是,网络社会的民主如果是真民主的话,就应该 是可进入、可退出的。热衷于“甘德怀事件”的人可以进入赛博空间的讨论,同 时,朱苏力也可以退出赛博空间的讨论。进入不是义务,退出却是权利。如果有 人将退出或者不介入视同默认、理亏、退缩的话,那么我只能说这是一厢情愿、 不可理喻的推论。《新语丝》站长、“甘德怀事件”的领军人物(之一)方舟子 先生不是也说过吗:“名人为什么非得上你家的论坛?”   对于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公共知识分子、公共准知识分子和公共非知 识分子们,我只有一句话:时间已经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苏力是一个硬汉, 你们也许可以“消灭”他,但是不可能打败他。   对于那些胸怀坦诚、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这场讨论的人,我想不揣 冒昧地给他们一个小小的提醒:无论就研究生招生的公正性还是学术成就而言, 苏力老师在北大(乃至在全国)都应该是做得最好的学者之一(作为苏力老师门 下的2003级的博士生,我凭自己的亲身经验得出这个结论)。这次北大法学院的 博士生招生在程序上固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苏力老师的学术观点当然也有可以 商榷(甚至可能有错误)之处,然而,如果因此就把矛头完全对准苏力,并进而 形成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结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的。中国不是有 句俗话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那些“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中国人难道忘了“辱骂和恐吓决 不是战斗”吗?其实,我觉得鲁迅他老人家也有点想不开:既然说了第一句话, 就没有必要再说第二句话了。   当然,也可能,只有同时说了这两句话的人才会成为中国的“愤怒大师”。   写于二〇〇四年七月廿七日 (XYS200408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