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博士入学考试的潜规则分析与朱苏力先生的内心冷漠 嵇琴阮啸   在很多人眼中,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先生是个遵循潜规则运行的人。他跟 从于中国整个博士招生或者学术环境中的潜规则,把甘德怀拒之于自己的门外。 似乎朱多处标榜自己的人文关注,知识份子的良知,但却仍然暗箱操作,不遵循 程序正义,最让人不可原谅,对这件事持痛打落水狗态度的原因,更在于朱先生 本身便与程度正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的潜意识里有这样的观念,即你是 干这个的,整天叫着遵循这个自己却干起这个勾当来,因此是不能忍受的。   但是我认为,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朱先生在法学界 应该卓有声望,想来占据着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宝座也不可能是浪得虚名。因 为是门外汉,对其学术成就存而不论。据网上有的朋友引用朱先生的话说,朱先 生曾经或者一直都努力追求程序正义,当然公正、公平与善的这些追求都应该是 题中之间。我想这是朱先生在自己学术生涯中的真诚追求,这点不必怀疑,也无 需怀疑。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向善的,济世之心。在这次博士招生中,却表现出 朱先生文字上与行为上的分野。但我们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我们济世之心的保障 是什么,我们为之努力做了些什么。我们的济世与向善之心往往更易于形成文字, 是心声。在具体的行为层面,要做到言行一致,还需要诸多现实的条件和主观的 努力。   朱先生对潜规则的利用是极其失败的,甚至可以说他高高在上的心态造成了 一种对自己控制事件能力的过高估计。首先,我们应该从博士招生的潜规则来谈 起。博士招生是有潜规则的,这没有人能够否认。这种潜规则的存在,与现实制 度共同来完成博士生的选拔。可以说,博士生的招生是二者合力的结果。那这种 潜规则是什么?笔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并借鉴其它人的考博经验,总结博 士招生潜规则如下:   其一,笔试成绩的权威性。当然,现实制度的规定一般有两个面向,一是初 试合格,二是复试合格。这两个必须同时完成才能够达到招收的标准。但博士招 生中一般的潜规则是笔试成绩绝对权威,这种权威性不是排名前后,而是必须要 达到过线的要求。如果一个考生笔试成绩达到了过线的要求,而且在导师并无足 够的过线人数,这样的考生一般来说是会命中的。导师也正是借助于这样的时机 来体现程序正义,即对现实制度的尊重。   其二,考试分数发布以后,导师左右博士招生的程度有限。许多考过博士的 朋友都知道,初试过关这是导师对你的第一要求,而且导师在是否你能够达到要 求分数线的问题上,所能做的只是一两门课能否比别的同学高出十分或者十五分 左右,不会更多。一旦成绩公布之后,一切应归于程序运行。为什么导师在分数 出来之后难有做为,这涉及到的是制度比人更靠得住的问题,这里不多费话。如 果初试不具有权威性,任何一个考生的命运完全都由着人来掌握,这其中的危害 不言自明。相信朱先生做为法学专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导师过线的学生人数足够或者超出,导师在这其中也多半会遵循第一条 潜规则,即按照分数的排名,这其中比较常见的作法是把复试(包括口试)都按 百分比计分计入总分,然后按名次决定。导师此时很少会运用现实规章中的复试 不合格来否定笔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在这个问题上,潜规则一般都会左右现实规 定,即不会让口试不会格现象产生。   第三,导师在考试之前对报考自己博士生的学生胸中有数。每一个导师在考 试之前都会有自己心仪的考生,对考生的全面了解也是导师培养学生的责任。当 然象甘德怀同学这样与朱先生不去互相了解的考生,难以百里挑一。经常会在每 年的博士入学考试前问一些导师报名情况,导师总是如数家珍,说哪个最希望招 来,其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最常听的一句话是,他们外语得过关。即必须要达到 现实规则中的要求,才能够谈得上导师自己的好恶。   第四,破格只在笔试合格人数不足时发生。博士生考试的破格情况很多,笔 者曾经见到一个老先生四个博士生竞然全部是破格的四个副教授或者教授。原因 是这个老先生没有一个上线的考生。笔者没有见到过笔试成绩过关没被录取,反 而录取破格的这种情况。当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但笔者认为这应当是一条 潜规则,其原因在于中国教育资源本就是稀缺资源,资源的极度有限性与竞争的 激烈程度成正比。笔试成绩更多是客观的,而复试成绩多半是主观的。如果把复 试成绩看得高于笔试成绩,无异于与国家保持稳定,化解矛盾,缓解压力的处理 问题的思路是相违背的。主观造成的矛盾往往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激化更大 的矛盾。所以,这项潜规则的存在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关系到导师个人、单位甚 至更广的范围,有时候会逼近学生走极端。所以这项潜规则一般是导师不会违背 的。   学校会纠正导师拒绝达到笔试分数的学生。我想这项规则在一般比较小的学 校中会常常发生。一是学校行政是规则的确立或者监督执行者,他们不愿意自我 否定自己。二来他们不愿意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增加行政成本。学校一般的态度 会是分够的你不招,你就别招。这样做客观上做到了杜绝导师以自身好恶来决定 一个学生的命运。笔者身边发生过海归教授不收分够学生,被学校否定的情况。 当然这种现象对于一些地方学校可能是适用的,对于象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便不 知适用性有多大。   第五,如果一个导师如果确实不想招收一个笔试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他会给 这个学生想好出路。笔者了解的情况是,如果导师觉得这个学生确实不适合或者 自己不喜欢,那么他会通过其它方式转给其它导师,比如说一些新评上的导师, 招不够的导师等。即导师都会以爱护和为学生前途着想的态度来处理。如果寻不 到其它出路,导师硬着头皮也会收留这个十年寒窗的学生。笔者自己曾经的亲身 经历即是如此,而且很多老先生也是如此。   以上是笔者简单总结的博士招生潜规则,不一定准确,笔者认为潜规则是依 附于现实程序的。导师们的作为都是在现实程序的夹缝中形成的。而且对于有些 程序上的规定,潜规则为了实用主义的需要,而对之进行了修正,其目的是保证 稳定。当然潜规则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中国是一个重伦理人性的社会,程序往往 缺乏人情味。如果潜规则造成了人情味的缺乏,造成了对年轻人的关爱缺失与不 负责任,就会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诚如以上所谈,所以笔者认为任何人的行为者逃脱不了潜规则的约束。朱先 生招收自己的法律硕士,并招收自己没参加复试的同事为自己的博士生,可以说 他是在按照潜规则在行事(潜规则是在现实程序之下运行的),但在按照潜规则 行事时,朱先生却横吃了螃蟹,把笔试成绩第一的学生拒之于门外。我们看一看 依照上文的分析,朱先生是怎么横吃的:他违背了笔试成绩的权威性规则;他违 背了给学生出路的潜规则;他也违背了破格(其实笔试不上线者实行降分已经可 以算是破格的一种了)潜规则。当然这其中最关键一点便是他不给学生出路。在 考博士这个事件上,考生无疑是弱势群体,考生的无助而且年龄所限,不能达到 自己的要求是可以原谅的。每个考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弱点,而朱先生却没有一 颗细致周全的关爱之心,把一个考生的前途和命却在弹指间改变向下之走向。   朱先生可能是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宝座上有点恐高,感觉晕呼呼吧。如果他 稍稍回想一下自己年轻时求学之不易,如果他稍稍想一下很多学者大器晚成,如 果他稍稍想一下考过北京大学博士的分数线应该有多么的不容易(特别是外语), 他就不会连一声解释或者私下沟通都不做,就把甘德怀同学给否定了。现在教师 与学生之间暴力冲突时有发生,这和中国教育资源有关,和学生的前途命运有关, 和社会大环境有关,当然和导师的行为方式也有关。   不管北京大学的精神何在,不管北京大学是否是以前的北京大学,但作为一 个法学家,应该懂得法理亦是人情的道理。潜规则是双向的,任何事情都是双向 的,我们不能只取于己有利者而用之,然后以程序来规避其它后果。北京大学法 学院招博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有许多方面,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暴露了我们人文 知识分子缺乏人情,其内心的冷漠,他们缺乏一种真正济世之心,暴露出了许多 精英们根本不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弱势者的生存与未来。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好好做一个人也没有什么不好。想要济世,先济一个自 己并不熟悉的青年,给他一个机会,这要求想来并不过分。 (XYS200407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