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关于考博,再说两句 陶世龙   刚写了《北大法学院“考博事件”》对朱苏力教授敢于面对问题说出自己的 意见作了肯定,不幸随即见到《东方早报》对朱苏力采访的新报道。得知朱教授 表示:他本人和北大法学院都不会再作任何回应,“这件事已经变成口水仗,对 我本人和北大法学院来说,回应只能是更多的伤害”,使我深感遗憾并大惑不解。 如果朱教授和北大法学院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充分辩论,正好还自己的清白,何 来伤害?目前大家提出的大多是实质性的问题,又何能以“口水仗”一言以蔽之。   “朱苏力认为,目前许多学生考研、考博,动机并非学问本身,而导师所需 要的研究生、博士生则是真正做学问的,导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科研能力来录取”, 是有道理的。培养人才,到了博士这个阶段,理应是不拘一格“得天下英才而育 之”。但如何能做到?考试的确不是鉴别研究能力的好办法,导师的的判断,起 着重要乃至关键性的作用。先父在《胡适之先生的民主风度》中记有他成为北大 研究生的经过,就颇能说明选拔研究生不同于招大学生的特殊性。我不了解其详 细过程,但从他的遗著中发现,1933年9月,他还是武汉大学的学生时,他的 《三国吴兵考》已在《燕京学报》发表了;他的《三国食货志》是1935年出版, 但在他毕业前即已完成。对于文史学科来说,看你的研究能力如何,莫过于根据 你的著作了。所以北大收他为特别研究生,后来还给了胡适特批的奖学金,就都 不奇怪了。   在那时,学术权威确实起着权威的作用。而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是有这样 的条件,一是有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二是有一个以这些大师为核心的学风良好 的学术界,能够相互监督和抵制权力与金钱的干预。朱教授的想法是不错的,但 未必已经具备应有的权威性,而当前的现实是如此浑浊,朱院长和北大法学院本 身又不够透明,难怪别人不去瞎想。   而且朱教授既然是愿望良好,就应该热烈地是其所是,捍卫自己的观点才对。 最好的办法是拿出证据,证明您所选取的研究生确实是他人所不及的英才,人言 自消。采取鸵鸟政策,只能使朱院长和北大法学院也许原来还有的权威越来越小, 实不可取。   还想说一点的是,先父当年也可以说是已经“内定”,但成为正式研究生, 仍经过考试。不知道当年是怎样考的,但既然考当然就得遵守考试的程序,特别 是法学院是培养法学人才,以情代法,更应该忌讳。这方面网友议论很多,我就 不多说了。 07/25 (XYS200407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