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都市漫笔 □[日]谷崎润一郎 (摘自《谷崎润一郎作品集(共四册)》,中国文联出版社,ISBN 7505936697   《谷崎润一郎作品集(共四册)》简介:谷崎润一郎(1886-1965)是日本唯美派文学 大师。早期作品追求从嗜虐与受虐中体味痛切的快感,在肉体的残忍中展现女性的美,故有 “恶魔主义者”之称。中后期作品回归日本古典与东方传统,在与诸多社会关系疏离的背景 下,幽微而秘密地描述了中产阶级男女之间的性心理与性生活。谷崎的小说世界充满荒诞与 怪异,在丑中寻求美,在赞美恶中肯定善,在死亡中思考生存的意义。他的散文世界则洋溢 着浓郁的日本风,耽溺于阴翳的神秘、官能的愉悦与民族的风情。《谷崎润一郎作品集》包 括《痴人之爱》(长篇小说卷)、《痴癫老人日记》(长篇小说卷)、《恶魔》(短篇小说 卷)、《饶舌录》(散文随笔卷)四册。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 www.hly.com)推荐)      我是出生于东京的日本桥的,在三十岁之前几乎都未远离过商业街。那时,到近郊的田 舍去避暑或是避寒也曾经有过,只是过了十来天,就想念起东京来,于是打道回府了。当时 的停车场是原来汐留那边的新桥站,从火车上下来,一种“啊,还是东京好哇!”的感觉令 人顿觉安然,仁立于站口的石级上,热闹非凡的广场与行人尽收眼底。而且从站前一乘上电 车,同乘的女子的衣着打扮首先就会让人眼前一亮,体味到一种回到了都市的感觉。如今回 想,那时的电车是何等缓慢哪!听说森欧外先生自团子坡的宅第到陆军部上班,把在电车中 看书跟翻阅材料,当成了每天的日课。看到现时乘客高峰期拥挤喧嚷的情景,那种雅事皆成 为往时梦幻。电车变得如此杂沓不堪,是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景气时期,那以前还一直 是慢慢悠悠的。因此,在乘客中看到锦衣丽服的女子并不那么新鲜,也不乏那种欣赏鲜艳绚 丽的色彩的空闲。   四五年前,永井荷风先生前往阔别多年的京都游览,内心深为安闲幽寂的街市情趣所 动,这一感想在当时的《中央公论》上,发表了出来。后来我会晤荷风先生时,我也这样说 过:“过去我也是相隔了十年后再访京都,确实跟您的感受一样。而且当时我的想法是,眼 下的京都如此动人心弦,是因为令我回想起十年前的东京。在东京已经减失无存,就连我们 自己也已经忘之脑后的古老的习惯与风俗,一去京都依然保存完好,出人意料地蓦然映入眼 帘。是啊,就是这样。过去这一切本来都存在嘛。于是幼年时代那朦胧的记忆就在不经意间 回到我们心中。也就是说,这难道不是因为京都这地方将日本旧式都市的风采,比其他任何 地方都传承得更长久吗?”荷风先生确实也首肯了我的提法。当然在京都自有京都独特的美 景与魅力,并不是单单以古香古色引为夸耀的。而最强烈地吸引我们的也就是这一点。   我们七八岁那时,家中的房子朝着甬道,一面隔成窗式方格门,从门口到里屋一条径直 的土路延伸至家里。冬天方格门里嵌上玻璃拉窗,夏天取下拉窗挂上疏帘。方格门外,不时 可见到稀稀落落经过的慢悠悠的行人。一到傍晚,蝙蝠上下翻飞,还有那不知名的虫子飞 来,那种吊着一个类似小柳絮般形状的东西的虫子,孩子们打着节拍,唱着童谣,追着它们 团团转。入夜时分,家中的灯光会把方格窗的影子鲜明地映在地上。在那冷冻的霜夜,会传 来一两句净琉璃的哼唱声,跟清冽的木屐的声音。哼曲声就别再提了,哪怕木屐声近来已再 也听不到了。虽说如今地面还是封冻着,本是可以穿木屐的……于是我便倾听着木屐的杂沓 声依偎在乳母的怀中静静地入眠。在父母出门的夜晚,把木屐声想成是父亲的木屐声,是母 亲的木屐声,在小床上侧耳聆听着……   确乎是去年夏天的事。是我前往位于上京五条街的一家甲鱼馆时,正值薄暮时分,我的 筵席安排在二楼的铺席上,边纳凉边啜着小酒。此处的床板相当于东京的晾衣台或是望火 楼。当时我觉得这种结构确乎非京都莫属。在这方都市里,先斗街跟木屋街自不待言,就是 普通的街舍夏日傍晚哪里都少不了凉床。人梅时节随即焚烧草席,卸下纸门,安以苇帘,铺 上藤席,铺以漆垫,这等情趣如今仍可大饱眼福。我顿生依恋之情,自席间俯瞰里院,庭院 倒不见得多么宽敞,可以一窥女墙那边的邻家的屋顶跟树梢,仿佛附贴于苍穹中,悄然不 动。邻家可有人否?如此浮想不断,依然阔无声息,连碰撞的声音都一丝未闻。可不是嘛. 日本桥那边的房子在过去也是如此光景哪!也是有着如此规模的里院,从围墙可以望见隔壁 邻家的屋顶跟树梢。如此这般,白昼也显得森严闲寂,没有一丝人活动的迹象。“梅香轻逸 为佳邻,芦荻生于巷闾家。”其角先生跟徂徕先生相邻而居,留下一段佳话,就在一处离茅 场街药师的地盘不远的所在。不久他们徙居喧闹的米屋街。那等静谧是跟上京的宁静同工异 趣的。从迷幻一般的寂然而立的墙栏那边,间有所闻的也许只有泠泠的琴声吧。有一次,从 位于蛎壳街的伯父家的二楼,我向邻家瞥了一眼,但见隔壁人家有一处不错的里院,有位年 方十五六岁的豆宏年华的美女,正斜倚着邻靠檐端的长柱用长烟管吸着烟卷。她是在四邻享 有盛誉的名为“铃子”的佳人。我的记忆竟然回溯至如此遥远的如烟往事中去。   曾一度前往旧中国的苏州,那是一座人口约三四十万的繁华都市,可是一旦步出都城门 外,城内的人喧马嘶便倏然消失,只声未闻。隔着护城河眺望巍然屹立的城墙,周遭静悄悄 的,压根儿无法想象出城墙内隐匿着热闹非凡的街市的景象。恰逢此时,我不由得想起少时 “迷幻一般的邻家”的情景来。   我对自己生长的故乡--东京心生厌嫌,并非出于缺少静谧这一简单原因。过去的日子 里,在根岸的乡间闻听杜鹃吐语,在目黑的不动斋品尝竹饭,这一切又何尝不令人单纯的留 恋。可是,在如今的东京,足可取代那种古老风韵的新的情趣却荡然无存。概而言之,城市 这玩意儿,如果过分膨胀,就会纷繁杂沓,不再有令人魂牵梦绕之感。道顿堀的看戏玩乐, 心斋桥畔的轻松漫步,这一类古往意趣的中心所在地,在现在的东京已经无从寻觅。而且, 随着大阪扩展成为“大大阪”,也渐渐跟东京相似起来。前年我登上北京的钟楼远眺鳞次栉 比的甍檐,如此大都会的家舍,都掩映在参天遮日的茂盛枝叶中,几乎难见全貌,顿感历史 悠久的大国之都的内涵之深。兴许,那种东方典型的古雅意趣,非得一去中国不可。   街市明快爽洁,热闹繁华,天空湛蓝,一睹如洗,往来有熙熙攘攘的行人,却有如画面 一般平静,街市人口呢,顶多也就是三四十万到一百万打住。这样的街市我挺喜欢。面积上 讲,最好跟京都跟神户差不多。我不是个旅行家,详情不甚了了,在日本国内自畿内至中国 地区,好像这样的街市有不少。 1926年10月《朝日周刊》秋季特刊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