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动物庄园——一个神奇的故事             [英]乔治·奥威尔 著                张毅、高孝先 译                 译序        ——关于《动物庄园》及其作者乔治·奥威尔   《动物庄园》于1945年在英国首次出版。严格地说,它不是一部小说, 而是一个讽刺性的政治寓言。还在它刚一问世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到,这是一个 讽刺斯大林的独断专制的寓言。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丰富、深刻,在文字上却 十分浅显、明晰。因此,它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并在现代英国 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动物庄园》不但流传甚广,而且影响极深。甚至于书中的有些语言还变成 了人们的口头禅。有关学者称之为“《动物庄园》谜(The myth of ‘Animal Farm’)”。这本书一直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在以英语为 母语的国家里,可以说它早已家喻户晓,同时,它又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 界流传。   为了全面地了解《动物庄园》,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有关这本书及作者奥威尔 的背景情况。   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 ·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 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 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 国。他自幼天资聪颖,十一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 小伙子们”。十四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 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 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 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 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 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 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此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 《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 (Shooting an Elephant,l936年),这些纪实性作 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使布莱尔内疚不己。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 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 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 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 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 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 程度上说,“奥成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 始倾向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 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赶巧,在1936年,有一位进 步出版商聘请一位属于“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见证人”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 (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的奥 威尔欣然应聘,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并参考了包括恩格斯《184 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内的大量历史文献,终于写成了《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记述 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奥威尔不但 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 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 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中。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 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 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 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 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 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 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 (Nineteen Eighty Four,1949年)的创作。   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 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 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   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 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   在西班牙内战的前后时期,斯大林在国内国际政治上的政策失误给奥威尔刺 激很大。一方面,斯大林在国内大搞消除异己的“大清洗”,使无数忠诚的革命 者死于无辜;另一方面,又费尽心机地在国际上企图控制一切左翼势力,其恶果 也应对西班牙内战的失败负一定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奥威尔开始思考“民主” 问题。他认为,斯大林的作法是对社会主义的破坏,而且会使“苏联朝着真正社 会主义的方向背道而驰”。(一华按:这句翻译有问题,显然应该是“苏联与真 正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然而在当时,欧洲的进步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苏联 的一切都代表着社会主义。奥威尔把这种现象称为“俄国神话”。因此,“为了 反抗专制,捍卫民主社会主义”,他于1944年写了《动物庄园》。他在19 47年为乌克兰文版的《动物庄园》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过去十年中,我一直 确信,如果我们想使社会主义运动恢复生机,就必须得摧毁俄国神话”。但是, 《动物庄园》并未因此而一下得到应有的理解。1944年2月,在奥威尔刚刚 写完《动物庄园》的时候,二次大战战事正酣,正直的英国人认为,对斯大林这 位反法西斯的英勇战士妄加非议就意味着对正义的背叛;同时,进步人士又认为, 攻击所谓“俄国神话”会有损社会主义形象。因此,《动物庄园》竟屡屡遭到出 版商的拒绝,直到一年半后,它才得以正式出版。   后来在苏联也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那是在人们还不敢对斯大林有微辞的年 代,有一次,苏联举办了一个图书博览会,博览会已经允许《1984》上架, 却把并排一起的《动物庄园》抽掉了。   所幸的是,今天的苏联,正在真正彻底清算斯大林个人专断所造成的遗害, 他们不仅勇敢地承认了历史上的失误,并且强调“民主是改革的灵魂”(戈尔巴 乔夫语)。他们不仅对个人专断作出了严厉的批判,而且已经开始了民主的实践。   应该看到,奥威尔的思想有很大的片页性。他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学 家,他对生活的感受是出于一种敏感的直觉。当他鼓吹“平等、正义”的“不伤 及自由而又消除了贫困的”社会主义时,他的社会主义“远不是一种明确、清楚 的政治或思想体系,而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经验的粗糙归纳”(潘尼彻斯语)。而 他在思想上对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追求也因此反映出了他的某些褊狭,以至 于他的同时代人在回忆他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堂·吉诃德。这褊狭或 许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局限吧。   固然,历史早已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的局限。不过,正如马克思所喜欢的格言 所说的,“凡是人类所有的东西对我都不陌生”。用这种态度来看待《动物庄园》 的话,读书人谁甘于继续对它感到陌生呢。   借此机会,谨向苏瑞美、李洪宽及其他诸友对译本所给予的关怀和支持致以 深诚的感谢;对康正果友所给予的指教,潘文辉友的精心配画,以及邵敏同志的 大力支持致以深诚的感谢。                         张毅、高孝先                         一九八八年春于西安 (上海人民出版社88年版,一华输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