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纸家具”大会餐 □黄集伟 (摘自黄集伟《晚安,纸家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7500424981 “书,其实就是一种纸家具,尤其是在心情或梦想东倒西歪的时候,它能为我们 垫垫脚跟儿,找找齐。纸家具不难看,至少它能画饼充饥,让慌张的眼神们看起来 似乎充满阳光。”本书是作者将自己两年来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近百篇阅读笔记完 全拆散、打乱、重新拼贴而成的,涉及当今畅销书籍一百六十几部。书中发表和抒 发的点评及随感,随着叙述语言文字的自由流动,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波光,有如撒 落的珠玑。这是作者继《请读我唇》之后的又一本畅销书。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细心揣摩阿Q思想的精华,真诚地将 书籍看成一种用纸做成的家具。我的解释是,如此“纸家具”的最大 用途,是在我们的心情或梦想东倒西歪的时候,能顺手用它为自己垫 垫空缺找找齐。在一部老电影里,列宁同志说:这样的书只能用来垫 脚……,跟列宁同志不一样的是,我论及的大部分书,都是被我用来 垫头的。   一天,一个病人去医院体检。某大夫用他擅长的狂草为这位病人 开了张处方,可那病人把处方装进口袋,却忘了去拿药。   在后来的两年中,那位病人每天早上把它当作地铁月票出示给检 票员,还用它进了两次电影院,看了一次大片,听了一次音乐会,用 它冒充老板手谕得到一次提升……再后来,病人把处方弄丢了,没想 到,被他的女儿捡到后,在钢琴上照其演奏,结果,竟获得了进音乐 学院的奖学金……   从一个专门张贴笑话的网站上,我读到上面这个故事。我发现, 有时,那类绝妙的纸家具与那个医生开具的狂草处方非常像。   在利益往来的热络中,人变得越来越简捷。倾诉昂贵,倾听更昂 贵。北京口语里有一组相互照应的口头禅:“有事儿来”和“没事儿 来”……可现在,你的家,包括你的电话、手机、电子信箱或者银行 账号,没事儿,谁也不来。   开口三分利。   是,也有来的时候。   可只要来,一定“急惊风”——   朋友见面,这次在饭局,下次,又是在饭局。连亲切的问候也变 成公式:   “忙什么呢?”   “没忙什么,瞎忙!”   ——我观察,说“瞎忙”的,一般已经挣到钱。正在努力之中、 钱仍未到手的人不说“瞎忙”,而说“穷忙”。选用“穷忙”一词不 是谦虚,也不全是敷衍:因为穷,所以忙。   不过,就算这样的回答仍是一种狡猾,也死无对证——在现今社 交生活中,有人专想打听诸如“个人资产净值”之类个人经济隐私, 不搪塞,不敷衍,怎么办?   这样,读《爱情刽子手》(海南出版社1997版),吃惊的, 是它的气定神闲。这样一本记录心理医生平心静气倾听10位爱情病 号倾诉的书,居然全无搪塞或敷衍。它对人类心灵的挖掘、体察和观 测,就像它的书名——飘荡着一股福尔马林气息。   这样的气息,是一个近乎残忍的信息。   可相对于人类的愚蠢而言,如此“残忍”确有必要。在我看,医 生的职责正是“说出真相”。   如果就连医生也要顾左右而言他,只会站在我们的伤口面前眨眨 眼睛,抹抹眼泪,那人类还有救么?   若干年前,香港的一些青年面对父辈对于他们的嘲笑反唇相讥: 说我们“目不识丁”,那你们呢?你们“目不识T”。   他们所说的目不识“T”,指的是潮流(Trend),终端机 (Terminal),电视游戏机(TV Game),卫星电视、 摇滚电视音乐(MTV)和卡拉OK电视(KTV)等等。而这些, 正是不少未来学家、信息专家们滚瓜烂熟玩于掌股之中的“事实”的 一部分——据此,很多年前他们就已宣称:我们正进入一个“信息时 代”。   坦率地说,我们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这个观点。我们很少质疑“信 息”,更少有人静下心,对当下正成风靡之势的网络、计算机、信息 高速公路等略有微词。   如此盲从,使我们日益陷入一大堆鸡毛蒜皮的信息泥淖之中。   周末,当那巨大的疲惫像铅一样灌满我们大脑时,我们可能还在 抱怨自己的智商。   我们不知道自己已经生病——这种病,正是常言所谓“文明症候 群”中的一种。它应该叫“信息焦虑症”?   《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此书为“科学 与人”丛书中的一种,1995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一书, 似乎专为这样的焦虑而写。它如同一部写给“信息焦虑症”患者、可 被用来自我矫正的“医书”。作者在书中对普遍存在的对于信息的崇 拜、盲目崇拜乃至于盲目疯狂的崇拜提出质疑:   “信息被认为与传统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长袍的绸缎具有同 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备受推崇……”   这个提示说到了那个著名的童话。   谁都知道,在那个童话中,小男孩顺嘴说出来的,是一个尴尬事 实:皇帝大人一丝不挂。   果真如此?   果真如此。   在今天这样一个我们自以为异常便捷异常充实的时代,常一丝不 挂的,正是我们。   这样的当头棒喝当然有点儿危言耸听。   否则,我们会一直昏睡下去。   我理解,在《信息崇拜》全书数十万字中,作者真正想说的,只 有一个意思:   信息不等于思维,更不会直接等于思想。   ——它就像电视:电视总会给我们一些“门”的信息,可却从来 也没给过我们一把钥匙;   ——它就像综艺晚会:在那种晚会上,笑星们的开怀大笑或歌星 们的泪流满面,撑开的都是“别人的雨伞”。   《文革简史》(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版)提供的,是一种出 发于统计学同时又超越了统计学意义的真实。   这样的真实,对该书著者来说,很难说是一件轻松事。   在该书第七章“十年浩劫的思考”中,作者透露:   文革10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5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 字的概念是,从1949年到1979年这整整40年全国工农兵学 商的劳动积累全部白干——因为这40年中国整个国营企业积累起来 的全部家当仅为4892·5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令人伤感,愤慨,无奈。   同样令人唏嘘莫名的是,1967年一年,全国印制《毛泽东选 集》9100万部,印制《毛主席语录》3·69亿册,印制毛主席 像12·14亿张,制作毛主席像章22亿个……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给人最直接的联想就是,将来,一定还会 有专家再写成一部更为详尽的“文革全史”。   是,文革已是永远的一部心史:它不需要再用“激光照排”—— 因为它早已用血泪写就。   昨天,我到自由市场买菜,原来管我叫“大哥”的摊主,一高兴, 已改口叫我“大爷”。   同是买菜,每次数我多,算大户,所以摊主们一见到我,好听的 就来了……   而我从中听到的,是岁月紧赶慢赶时的气喘吁吁。   它使我记起,旧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收有【大礼拜】一词。   查原有注释,里面说:“每两个礼拜或10天休息一天,休息的 那个星期日叫大礼拜。”   而1996年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则增 加了这样一条:   “每两个星期休息三天,休息两天的那个星期或那个星期的休息 日叫大礼拜”。   而在新版“现汉”正式发行的1996年7月末,在我们的作息 时间里,已经没有这样的区分,每周都是大礼拜……   没几年的时间,我们每周劳动的“岁月”仅剩下5天了。   岁月的确不慢。   当然,岁月在流逝。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1977年北京第2次印刷售价4.5 0元,1982年成都第31次印刷售价5.40元,1983年北 京第39次印刷售价5.50元,1985年北京第69次印刷售价 9.30元,1991年北京第121次印刷售价18.50元…… 直到1996年修订第3版7月北京第184次印刷,售价已是55 .00元……   ——这些都是岁月流逝的细节。   如同新版“现汉”去掉了【大字报】,增加了【大专】;保留了 【软刀子】,同时又新添了【软件】、【软盘】、【软包装】和【软 着陆】。   是,去掉了【多足类】,而没来得及加入【多媒体】,也在预料 之中。   它可以证明的是,其实,岁月也并不太急。   否则,急出来红眼病算谁的?   偏巧【红眼病】真被收进了新版“现汉”之中。   在“红”字之下,新增加的还有【红包】这个好词儿。即或只是 看看,并不真就恭恭敬敬,双手接过来,也让人高兴。   而关于【红星】的解释,除去原有的“红色的五角星”而外,还 增加了“指非常受欢迎的明星”这样的解释。   “婚”字下的变化也很大。1985年北京第69次印刷的“现 汉”,它的下面共有11个条目。而新版“现汉”中,下设条目已增 至15条。   细想新增条目如【婚纱】、【婚检】、【婚外恋】等,很像是关 于本世纪城市人婚姻细节的一种提示。而且这样的提示足以让未来的 婚姻专家们比较轻松地找到研究路径……   岁月很细心。   今天,养家糊口也好,建功立业也好,不细心也不行。   人际交往越来越频密,聪明人越来越多。所以,新版“现汉”在 “人”一条下,及时地增加了诸如【人潮】、【人际】、【人尖子】、 【人精儿】等条目。   其实,举凡【人尖】、【人精儿】者流,原本就和语言千丝万缕 地联系着。   说话说不利落,聪明人的聪明就要打折扣。   更何况,“说话”正是今天的时尚。   常言所谓“想好了再说”已不流行,更多的人是就连说完之后也 不再想一想。   这样,【侃大山】和【砍大山】也便双双入选新版“现汉”。   专家对这个条目的定义,很宽泛,道是“指漫无边际的聊天和闲 聊”……   ——常常,在那样的“漫无边际”中,有一语破的的谈锋,也有 压低了嗓门儿的嘀咕。有守口如瓶,也有没遮没拦……   当然,岁月并不因此胡言乱语。   岁月很冷静。   这时,一个既不太慢,又不太急,既细心,又冷静的岁月,比如 这部摆在我们案头的“现汉”,就足以馈赠给我们一份静观的喜悦了。   在《妙语12诀》(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中,拉里·金既 有话照说,也实话实说。不动声色之间,他几乎是无遮无拦地与读者 侃侃而谈。   印象最深的是,拉里·金说:“就算是闭上嘴,因此被人当成傻 瓜,也比张开口而证实这个事实好些。”这使我想起电影里的那个知 名人物阿甘也说过相似的话——   阿甘说:“你不说话,没人知道你傻。”   这一“膨胀”一“幽闭”——两类智者所悟到的相同的真理,提 醒我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时候“说话”的确是比股票更具风 险的一种投资。在某些场合,它甚至会比战斧式巡航导弹更具杀伤力。   这样看“说话”,恐怕更需要学习的,正如拉里·金所言,是 “不说话”。   这就是说,在学会智慧地饶舌之前,更需要学习的是闭嘴,而且, 它也并不比滔滔不绝更容易……   而这正是拉里·金在《妙语12诀》一书中刻意强调的——   他说:我们无法因为“说话”而知道更多的事情。因此,如果我 今天想要知道一些事情,我所要做的,就是聆听。   他说:你不认真听别人说话,也就不要指望别人能认真听你说话。   他说:“说得好,取决于听得好。”   为此,拉里·金举例说,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副总 统奎尔参加他的节目。那次节目的主题是讨论堕胎问题——这个问题 是那一年竞选大战中的焦点话题。在谈话现场,奎尔说,他一直不明 白,为什么如果他的女儿有一天不去上学,学校的老师都要来询问他 和太太的意见,而假使他的女儿要去堕胎,却不必经过他们夫妇的同 意……这番谈话使得拉里·金敏锐地发现有必要抓住时机,让这位保 守派的竞选搭档谈出他对于这个敏感的政治议题的个人看法,于是——   拉里·金:假如您的女儿真的跟您说她要去堕胎,您会怎么回答 呢?   奎尔:不管她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会支持到底。   ——可想而知,奎尔的回答在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作 为坚决反对堕胎的共和党保守势力的代言人奎尔居然说,如果女儿堕 胎,他会全力支持!   对此,拉里·金说:“能得到奎尔这样具有爆炸性的答复,是因 为我没有按事先拟好的问题逐条询问。”   “能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答案,并非因为我说了什么,只是因为我 听到了什么。注意,我真的在听。”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发明过一句英语,叫“Read my lip”。 译成中文,它可以是“请读我唇”。   这句话后来成为美国的流行语。它是否说明,确有更多的人已经 明白,在话语的瀑布一泻千里之前,最好先忍一忍,听听你的对手怎 么说?   我也不知道中年什么时候来。   20岁的时候,我觉得30岁是中年。   30岁的时候,我觉得40岁是中年。   ——读《董桥文录》(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是在读 《乡愁的理念》(三联书店1992年版)之后——可一翻就翻到了 耳熟能详的那篇《中年是下午茶》……   我觉得这不妙。   本来,我以为除了董桥的那篇其实心态并不中年的“下午茶”, 很难再有人因为写“中年”而引发满堂喝彩,可稍加梳理,我发现事 实上我已经陆续读过多篇让人唏嘘不已的中年妙论。   比如:“走进中年,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家族——你忽然发 现,居然有那么多你不认识的亲戚已经开始管你叫‘阿叔’。”   比如:“中年人比年轻人多一点经验,同时,也多一点额头。”   比如:“中年是人生里最‘发’的阶段——除了发福,还有发慌。”   比如:“如果可以转行,没人愿意干‘中年’这一行——因为这 个时候总是有付不完的账单”……   ——这些同样让我唏嘘不已的谈话,以及我在不经意间对它的关 心,已很好地说明了我感到不妙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会给自己宽心。我想,小学生上课,要打两遍铃儿, 你中年怎么能说来就来乃至于破门而入呢?   就算铁面无私,你也至少应该在摁过三次门铃后,再登堂入室。   那时,就算你一屁股坐下就不打算再走,我也无话可说。   但愿如此。   当然,我也得承认,由中年摁响的那第一声门铃,我已真切地听 见。   要对付那灌满整个耳朵的清脆铃声,办法肯定没有——用最消极 的积极,我可以对中年说的,是一句老话:中年,你就来得更猛烈些 吧。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