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漫议“争宠” 孙立先   在中国当知识分子真难。刚从“臭老九”的紧箍咒中解脱出来, 喘息未定,又遇新的非难。而这非难的策略是清算历史,从先秦到当 代,得出的结论是“从整体上去看,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就是争宠 的历史”。人是“屈势媚时”,文是“急功近利”,概不足观。   漫漫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滨,莫非王臣”。在皇权之下,主张“仁政”吗?那是“侍君驭民之 论”;主张民贵君轻吗?“是稳固专制体制的君本主义”;主张“无 为而治”吗?那更是“献给君王们谋图天下的整体战略方针和奸刁的 招数”;主张“兼爱”吗?“爱民是其表,爱君是其里”,是“帮国 君治天下的”。至于韩非、李斯、苏秦、张仪等辈,更是御用“工具”。 于是“百家争鸣”被更名为“百家争宠”。而且这一“争宠”,据说 “生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基因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奠定了中国知 识分子价值取向——从势而不从道”。以至千百年后的范仲淹的“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是“奴态”毕露。   可就是从这些“典型”的“争宠”之言看,“仁政”总比暴政好, “兼爱”也比兼仇强,毕竟有人道的闪光。民贵君轻更具民主性精华。 今天的忧国忧民,就脱胎于古人“忧其民”“忧其君”。“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孕育了先人后己、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 精神。虽然今昔相较,其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但精神是一脉相传的。   评说历史上的人与事,如仅以与皇权的关系论是非,不但文人, 就是武将亦无是处。如岳飞,“精忠报国”为的又是谁?真是漫漫历 史长河中,文人无贤士,武将无英雄,有的只是“争宠”一族。就连 男耕女织的平民百姓也难逃指责:他们用血汗养活了“皇族”。若用 如此眼光看古人,满眼都是侏儒;而古人看这样的今人,也会莫名惊 诧。   被指为“争宠”者的命运如何?多不得宠。就连“百家”中的孔 子,劳顿困厄,不得重用,也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慨叹。 从屈原、司马迁直到近代的顾炎武、黄宗羲,优秀的知识分子得宠于 当朝,礼遇于权贵的实不多见。就是从政也往往数度沉浮,命途多舛, 且不乏饱受牢狱之灾甚至招来杀身之祸的。“文章憎命达”是他们共 有的浩叹。文以载道,说到底是“势”、“道”难容。   中国有没有“争宠”的文人和“争宠”的文化呢?有的。从故宫、 颐和园、避暑山庄的楹联、诗文,历史档案里的奏折中,不难找到痕 迹。虽也代有传人——如“文革”中的文痞,就是这“争宠”的嫡传, 而非“百家”的传人,这只要看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仇视即可知——但 这样的文人从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所不齿,这样的文化也难登大雅之 堂。不可将这股浊流视为主流。   正直的知识分子与“争宠”的文人看似都与“势”相关,却泾渭 分明。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借“势”行道,后者是媚“势”求荣。 前者视“道”为生命,“朝闻道,夕死可矣”;后者唯“势”是从, “争宠”是其唯一目的。“百家”奔波于诸侯间以择其“主”,就是 “从道不从君”的明证。如果“从整体上去看”,关心民间疾苦,心 怀国家兴亡,身系民族安危,勇于探索,坚持真理,是中国知识分子 和民族文化的主流。如果没有这个“基因”,在风雨如磐的时代,就 不会产生鲁迅,在“四人帮”的高压下,也不会有“天安门诗抄”。   “翻历史旧账”并非小事。因为这关系到,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 化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还是永远无法偿清的巨债; 构筑这文化的先人,是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是些罪魁祸首。这也关系 到,对继承了这文化“基因”的当代知识分子是应尊重、信任、依靠, 还是相反。更关系到,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文 化,还是另起炉灶或全盘移植。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