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遗忘和隔离的工具 --中学语文课问题 肖雪慧       去年中青报“冰点”栏目有一篇揭露中学语文课问题的长文,读了怎么也忘不掉。 过后,不时地总要想起那专要把文章意蕴往狭隘里讲的教参;憋足劲设计出来的又多又 蠢,不把学生“考焦、考呆”决不罢休的试题;把学生的思想硬塞进一个死胡同的所谓标 准答案,而这些标准答案,越是大学问家越答不出来;把原本可以写出“铅笔在纸上快乐 地蹭痒”如此生动句子的孩子训练成只会写八股文,只会写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的作文课要 求……如此等等,其荒谬绝伦令人啼笑皆非,对孩子的坑害又令人惊愕万分。近日找来中 学语文课本浏览,发现教参和考题中那种把人的精神变狭隘、把学生的思路圈进预定的狭 窄小道的倾向,其实早已隐含在课文选择上了。而且,隐含在课文选择上的还不只是造成 智力局限性的狭隘。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 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课通过读写能力的训练使孩子走出 口头视听文化的低级阶段,帮助孩子建立起阅读兴趣,为日后的精神生活作好准备;通过 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优质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孩子们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 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 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美质,接触和认识人类 一体、生命神圣、个体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    然而翻开一套近些年版本的厚厚六册全国统一初中语文课本,很难见到文字优美、 内容丰富、可激起人阅读兴趣的文章。而且,似乎是有意剔除了使青少年精神自由、心灵 丰沛的内容,课文中读不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感受不到扑面而来的自由气息,没有个 性启蒙,没有生命力的舒张和个体生命尊严的表露,没有揭示真相、直面真实的坦荡,尤 其没有超越一国一族的眼界去看世界的大气。大量充斥于课本的是说教性内容。这类作 品,语言拙劣、枯索如大报社论,发起议论来又观念陈腐、读着令人恍若隔世。仅此就够 可悲的了,因为枯索和陈腐不是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埋葬于味同嚼蜡的“学习”之中,就是 使学生在消极应付之余(如果应付了课文和考试后还有“之余”的话),从别的渠道去胡 乱寻求精神食粮。更糟的是,还有一些课文歪曲历史、掩盖真相、粉饰太平,渗透着党派 精神和仇恨。这些课文用谎言去欺骗孩子,用意识形态偏见去扭曲孩子。    第二册有篇题目为《谈骨气》的议论文,作者是文革初期含冤而死的吴晗。他这篇 被选作课文的短文发表于1961年3月4日,正值全国性大饥荒时期。关于作者,课本只介绍 了吴晗的籍贯和历史学家身份,只字未提他作为文革首批牺牲品这一事实。那场祸国殃民 的十年动乱就在这蓄意遮掩中隐去了。关于写作背景,课本说是我国面临经济困难。一个 精心挑选的“经济困难”中性词,就埋葬了一场导致数千万人死于饥荒的民族灾难的真 相。课本介绍是如此,课文本身也是如此。虽说吴晗几年后在创作历史剧时曲折表达了一 些真实思想而惨死于无情迫害,但《谈骨气》一文却既没有历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也缺乏 思想者的真知灼见。他叫青年克服困难与国家共渡难关,但避而不谈造成整个国家巨大经 济困难的真实原因:好大喜功的专横意志、反科学的专断决策。当然更没有揭露应该为经 济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全国性饥荒负责的人并未为自己的“失误”承担后果(我沿用了 “失误”这一官方用语,但我知道,面对几千万亡灵,“失误”一说实在是太轻飘了,所 以加上了引号),甚至没有跟人民一道共渡难关。最无辜的百姓承受了全部灾难性后果。 他们饿殍遍野,累累白骨还为那些挥舞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令箭搜走百姓最后一点救 命粮食,又以吹破天的牛皮去邀功请赏的官员铺平了官运亨通之路。吴晗掩盖了这一切, 跟青年空谈骨气。然而,骨气是个体尊严的人格特征,离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遑谈骨 气?整篇文章其实是变着说法要青年、当然也包括所有平民百姓在受蒙蔽的情况下,硬着 头皮去承受大人物造下的孽。担了人家的后果,就美其名曰叫“骨气”,末了,还用“为 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这样鼓胀了的气 势给被驱赶去无辜承受苦难的人一种虚假的神圣感。这实在是残酷的愚弄。也许,当年的 吴晗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还可能当时连他自己也不一定明了真相却囿于意识形态思维定势 写了这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出现在90年代的中学课本中,就不能不说是欺骗性、愚民性的 蒙昧主义教育思想在支配课文编选了。    蒙昧主义不只表现在这篇课文。事实上,它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原则渗透在课文取 舍上,渗透在不同的课文内容以及编选者加的课文提示中。说起课文取舍,不光是精心剔 除了发散着自由气息的文字,整个六册语文课本中就见不到涉及近四十多年中发生的数次 政治运动的篇章,似乎压根就没有发生过反右、大饥荒、文革……,课本成了横亘在孩子 们与历史之间一堵无形的墙。而选中的文章中,魏巍的似乎特别受青睐,一而再、再而三 地被选入课文。他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念初中时就已在语文课本中了,如今的初 中生还在读它,看来是中学语文的“保留节目”。可这篇文章语言十分平庸,肯定算不得 语文意义上的佳作。什么原因使它反复被选作课文呢?是它投合了某种既定的原则和标 准。课文有一段可疑的背景提示:“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经这一“提示”,二 战后美、苏分别在朝鲜以三八线为界接受日军投降,朝鲜一分为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事 实消失了;北朝鲜违背联合国协议打过三八线向南推进,联合国号召全体会员国共同阻止 北朝鲜南进的事实消失了;美军在南朝鲜军队被北朝鲜击溃后向南方紧急驰援变成了“悍 然侵朝”,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作战则成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短短 三言两语提示,隐匿着一种改写历史的意图。而充斥于魏巍文章中对美国军人和南朝鲜军 人的仇恨称谓和大量基于意识形态偏狭立场的情绪化语句营造了把历史真相搅浑、把人的 头脑搅糊涂的气氛,正好投合了这种意图。这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章主题。文章 表面是歌颂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普通战士。不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真正歌颂的是热爱 领袖,听领袖的话。魏巍笔下的战士之所以可爱,主要是因为他从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种领 袖崇拜,不信,请看篇末那几句“画龙点睛”的议论。我不想评论当年在朝鲜战场的战士 们的真实状况和情感,也不想评论这篇写于四十多年前的文章在当时起的作用。我要说的 是,几十年的个人崇拜已经彻底吞食了每个中国人的自我和基于其上的公民精神,彻底摧 毁了中国人民在本世纪上半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点微弱的公民社会基础,个人崇拜把 权力吞噬社会的危险推到了极致。我们这个为此付出了过于惨重代价的国家,现今正面临 着在精神上立人,在体制以民主取代专制、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双重迫切任务。中学语文却 在反其道而行之,仍然把鼓吹领袖崇拜的文章当范本。学校是孕育和庇护人类生命种子的 地方,但把跪拜着的精神状态冒充崇高,给孩子们心田中撒播的是什么种子呢?说是奴 性,可能太难听,有些人虚弱的神经受不了,还是把它表述为消泯自我吧。不要个性觉 醒,不要孩子们成长为个人——作为独立自信的主体而挺立的个人,诱使他们附着于某个 异在于自己的巨大“自我”之上,靠着无条件地为这个遮蔽自己的偶像服务去获得某种价 值感。相似的蒙昧主义观念同样反映在选作课文的魏巍的驳论文《个人与集体》中,但此 处且不谈它。对《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有几句话必须要说。这就是这篇课文连同它的背景 提示,在对历史真相和普通个人自我意识的双重遮蔽之外,字里行间还透着偏狭的党派精 神,透着宣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仇恨的意味。如果说《谈骨气》那样的文章造成人对 自己国家的历史失忆从而使语文沦为遗忘工具的话,那么像《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既双 重遮蔽又鼓吹民族间仇恨的文章则使语文沦为隔离工具。    遗忘也好、隔离也罢,是通过谎言来实现的。课本中对历史事件或似是而非的说法 或小心抹掉历史痕迹的作派,依据党派精神和意识形态偏见对文章进行的筛选,在事实上 构成了一套系统的谎言。受谎言蒙骗的孩子将来如果想要朝前迈步,恐怕还不得不像16世 纪法国作家拉伯雷笔下的高康大一样,先接受他那位人文主义教师的一付泻药,去经历一 场彻底清洗掉别人塞进自己头脑中的谎言和废物的剧烈阵痛。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