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山居笔记》的笔记 韦之   说起来我还算幸运,从来没有买到过盗版书。因为我买的书,皆是印数极少 的学术书,书贩子哪里会去盗版。至于那些畅销书,我是不买的,这与清高无关 ,只是没有钱。我是个穷书生,买一本书都要算算。可是也有例外,比如余秋雨 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我都买了,而且肯定是真版。至于《文明 的碎片》、《秋雨散文》,没买。   我之所以敢称我买的余先生的两部书都是真版,自有根据。《文化苦旅》我 是在北京沙滩红楼前的书摊上买的,那时比较早,余秋雨还只是余秋雨,头上还 没有那么多的桂冠或恶名。书贩子那时的兴趣是新派武打,不知此处尚有铜钱。 《山居笔记》我是在北京“国林风”买的,这类比较注意形象的民营书店,自会 直接进货,犯不着拉扯上盗版。   我是比较喜欢余秋雨的。说是“喜欢”,因为他的这两部书,我买来后24 小时内都看完了。记得看《文化苦旅》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看一会,觉得时间不 早,便去睡,天太热睡不着,又起来看,天亮了,书也看完了。看《山居笔记》 正好相反,从上午看下去,天黑了,书也看完了。至于说是“比较喜欢”,是因 为后来余秋雨被称为“当代苏东坡”了,我觉得不像,也只能生出“比较”二字 ,以示区别。再后来,骂余秋雨又成流行的时尚,说“比较”二字,也显得客气 ,可以让骂在兴头上的人,不至于跟我翻脸。我也骂过余秋雨,但不是他本人。 我认为一种风格只能属于一人,看到一些人模仿余秋雨文风,就觉得不是味道。 当一位朋友的书中也露出那种余秋雨的文风时,我对那位朋友说,“你的大作中 散发出一股余秋雨式的臭味”。那位朋友听了也很开心。   说上一大堆表白的话,只是为了后面的话不至于让余秋雨先生及余秋雨迷们 误解。《山居笔记》让我吃到了一根鱼骨头。   极为精彩的《山居笔记》最后一篇是《历史的暗角》,讲的是历史上的小人 ,很不错的。看完此篇我正打算歇歇,可后面又有余先生本人按语,并附上卫建 民先生的文章《谈“小人”》。卫文的大意是,声名日隆的余先生若不是碰上现 实生活中的小人纠缠,是不会花费笔墨冲破山居的清幽,来写历史上的小人的。 卫建民先生由此还劝告余先生,不必去理睬那些“小人”,称言“鼓噪不如沉默 ,息谤得于无言”。卫先生的文章对《历史的暗角》的解读,其中虽没有明言, 但已经让人感到:余秋雨此文写作的背景,是愤怒于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生出种种 事端的具体的小人。也就是说,余秋雨这篇美文是由今及古,说古讽今,有所针 对有所指的。这可不是什么赞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指责。卫先生的这种 解读原本可以不必理会的,可余秋雨先生本人的按语却朦胧地肯定了这一解读, 并称卫先生的方法与张贤亮先生的方法恰好相反,张的方法是“联合起来与他们 斗,万不可退让躲避”。余先生自称,这两种方法都有道理,“我至今在这两种 意见中徘徊”。到了此时,我的心情也就变得复杂起来。原先极富哲理的《历史 的暗角》,慢慢在我眼中变成了一篇余先生向那些与余先生为难的书贩子、造言 者、生意人开战的檄文,文中历史上的“小人”,渐渐在我眼中变成与余先生为 难的书贩子、造言者、生意人。美好的感受消退了,考据索隐的兴趣发生了。由 此回过头来,像曾在《收获》中读过此番再读仍兴致冲冲的《苏东坡突围》、《 遥远的绝响》,味道也不对了。   作为学者也罢,作为作家也罢,个人的境遇总会不自觉地带入其著作之中。 但是学者和作家都应尽力地摆脱,尽可能超越自我,尤其是学者,以使其著作保 持客观性。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说的都是人类最本原的生命意义,但经卫建民先 生一解读、余秋雨先生一按语,不由地让人在其文中探寻余先生本人的生命过程 。作为正在思考中华文化在下一个世纪的走向的文化人,在其文化行踪中,似可 少一些个人的痕迹。当然,余先生对那些造言生事者,可自由选择卫、张两种方 法,沉默无言正显姿态优雅,直言反击更露武艺高强,惟不可取者似为在文化探 索中羼杂着个人的恩怨。由此,我也希望,这些只是我读书不慎而引起的误解。   古往今来的文坛,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士,若不是年龄或地位到了令人惊畏 的程度,都会遭遇来自“小人”或“非小人”的捧杀或棒杀,这是极为平常的; 但其载道之文能超然在上,生命中的文化意义就会大了许多。 南方周末1999.5.11.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