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浅谈“后现代”建筑 贺承军 要谈“后现代”建筑,首先必须拿现代主义建筑来说一说。那么,现代主义建筑是 什么?它有什么原则?现代主义建筑一般来说是指发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场 建筑运动,它的首要原则是建筑应该重视功能,并根据实用功能的要求做出理性设计。 但审美和玄学的目的要求,不在建筑的所谓“功能”之列。如一个公司办公楼为了突出 其形象,搞装饰性的或复古性的噱头,其“突出形象”的动机不能算是建筑的功能。现 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概念,是指更基本的东西,比如空间能容纳多少,做什么用途,开会 还是聚餐还是睡觉等。由于以功能作为首要原则,十九世纪那些折衷主义的装饰线条, 就被现代主义建筑的提倡者认定为没有价值。简洁的平面,简洁的立面,流动而开阔的 空间,良好的视野、通风和采光,等等,这些建筑的基本要求,正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带给人类的幸运。这些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可是在古典建筑中,厚重的立面、封闭 而晦暗的空间比比皆是,因为古典建筑要造成那种端庄威严的效果,窗户开得小,柱子 大,墙体厚,因而牺牲了建筑的许多使用功能方面的条件。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技术的改 进、审美趣味的抽象化有很大关系。当然也跟这个世界更加注重效率、速度和精度的整 体趋势相吻合。古典的或古代的建筑施工周期长,历时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当然 就有很多时间去精雕细刻。而现代社会,人口急剧膨胀,无论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的 需要量都大幅度增长,需要高效地解决人类的居住问题。简洁的、适合于机器生产的建 筑,自然是最适宜的。 但是,现代建筑尽管有效地解决了人类居住的基本功能需要,却给整个世界带来一 片白色恐怖的方盒子景观。恰恰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居住的基本要 求已经满足,人口出现负增长,住者有其屋达到了,人们就要求居住的精神满足。“居 住”这个词,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了内涵的变化。比如,对于人均6平方米居 住面积的北京市民来说,居住,首先是解决四代同堂的问题,而对于人均60平方米的美 国人或欧洲人来说,居住问题,可就颇费琢磨了。尤其琢磨到精神的深度,甚至可以如 海德格尔说的:生存就是居住。即所谓诗意的栖居。当然,现代主义建筑并非不讲究居 住的精神层面的需要,只是现代主义建筑发源的时代和鼎盛时代,应对的恰好是第一次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国家大规模增长的对建筑的需要,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建 筑,在满足其空间需要的同时,理性精神和机器美学的诉求,也就自然蕴含于其中了。 六、七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西方人自我认同的危机日益加剧,因而 也促进了一股对于城市建筑和广义的环境的深刻彻底反思的思潮。在建筑界,历史上曾 有过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艺复兴式、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现 代主义等等。而对六、七十年代的这股全面反思的思潮无以概而言之,故无奈之中,有 人称之为“后现代”(Post—modern)。 如此难以定义的“后现代”,却被某些人戏剧性地标出了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此典 出于一本关于“后现代”建筑的代表性著作。英国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于七十年 代中出版了一本《后现代建筑语言》。詹克斯危言耸听,在该书第一部分即宣告现代建 筑于1972年某月某日下午死去,因为美国圣路易城几座公寓楼房被市政局认为不适合居 住,易滋生犯罪,因而炸毁重建,于是这个炸毁的时刻就被他称作现代建筑死亡的时刻 。其实,那几座楼房的标准和样式与中国大部分中等偏上的住宅水平差不多,因为在美 国属于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住宅区的死角成为罪犯滋事的地方,治安较差。詹克斯于 1977年做出的这个宣告,在以后的七八年中,几乎传遍了国际建筑界。为“后现代”建 筑出台推波助澜的人物中,有很多专事建筑评论的人,如彼得.布莱克,他针对现代主 义建筑的名言:形式跟随功能,写出了一部《形式跟随惨败》,副标题为“现代建筑何 以行不通”。另一位喜欢剑走偏锋的建筑评论家和文学家美国人汤姆.沃尔夫,写了一 本《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以一种乡土美国的立场,大肆抨击由德国和法国传入美 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因为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大量欧洲建筑界的精英人物流向美 国,使得美国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大本营。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实践者,年轻时热衷 于跟随现代主义大师的美国建筑师菲力浦.约翰逊可谓一个非常显眼的代表。他可以代 表一种玩世不恭的“商人+贵族公子哥儿”的典型。他的“后现代”名作,美国电话电 报公司的高层办公楼,由于设立了一个怪异的屋顶而成为“后现代”建筑以噱头代替理 性和几何性的一个绝妙注解。 作为“后现代”思想中对历史要素的深刻的表现,出现了一种所谓类型学建筑学, 即不但将历史性的空间和外形,而且要将精神史体现出来的建筑学说。意大利建筑师阿 尔多.罗西(已于1998年去世)的《城市建筑》一书以及他的一些非常拙朴的建筑造型, 几乎感动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建筑师。烟囱、桥梁、水壶、烟斗,这些寻常之物 ,被类比到建筑创作之中。这种平常而拙朴的事物,能成为建筑中的精神要素而出现,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学阐释理论的功劳。另一方面,福柯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对于 建筑界反思建筑与城市规划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依照福柯阐释圆形 监狱与现代监禁及知识权力化的历史,一部分建筑开始抛弃传统建筑师的“知识”,即 作为专家、精英的建筑师自动放弃习得的建筑语言,转而发展一种批判性的建筑语言, 表现方式主要有:(一)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即直接向民间匠人学习,建筑不拘其简陋, 而惟讲究呈现一种原生态的居住方式;(二)以已有建筑语言完成社会批判的功能,这一 点与所谓“后现代”的玩世不恭、随意性、暧昧性、片断化、零散化又异曲而同工。总 之,“后现代”是无法定义,也无须定义的,在建筑界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后现代 主义是自六十年代以来一切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和流派的总称。 中国建筑界对“后现代”的理解与运用 由于现代主义的含意是如此之广,要举出“后现代”如何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方 方面面也几乎难以做到。在这里我只能谈谈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后现代”意味着什 么?首先,是“后现代”的代表人物表达的玩世不恭。这是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建筑学 生玩建筑、玩人生、蔑视老派人物的精神力量之一。例如,在清华建筑系,当政治的条 条框框有所松弛之后,掌握意识形态的权威就从学术倾向上来识别谁是我们的敌人,谁 是我们的朋友。于是,在一个时期内,谁要是青睐“后现代”,一定是属于不可重用的 一类。而坚持现代主义原则,在课堂上和党的生活会上大谈现代主义建筑的责任感的人, 正是后来被任命到重要岗位的人。其次是“后现代”建筑对于古典片断、古典装饰线条 的引用。现代主义建筑是反对任何装饰的,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阿道夫.卢斯甚至说 “装饰即罪恶”。但是中国的建筑师们几乎从未中止过采用装饰,这也是为中国几个真 正的现代主义者所深恶痛绝的,因为它似乎体现了中国建筑界的中庸与奴性。从蒋介石 的新生活运动建造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到五十年代毛泽东的北京十大建筑,到八十年代 的北京“夺回古都风貌”运动,中国明清式大屋顶,就一直压得建筑艺术的创新出不了 台。颇为矛盾的是,在中国建筑界,那些想通过现代主义建筑来宣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的正统权威,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古典装饰却情有独钟。 八十年代中期的西单商场改造,几个有名的持中庸观点的建筑大师,搞出了几个所 谓中国的“后现代”典范,即把经过简化的牌楼贴到建筑的立面上。到后来,其中一位 中庸大师做了清华大学新图书馆的设计,风格和材料几乎与旧馆做成一模一样。在做完 设计和施工之后,他称之为文脉主义。在语言学上,叫作Contextualism,上下文主义 ,或语境主义。即下文要接上文,似乎可以作为他把新馆做得跟旧馆一模一样的理论根 据。以上简述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是为我所用。平时骂它浅薄不负 责,自己用完之后,又拿另外一个招牌做掩护。更有甚者,因为后现代主义公开主张拼 贴、组装、改写,并且反对天才、独创,因而成为许多平庸的建筑师的绝妙遁辞。 后现代主义城市观中的批判意识与平民倾向 若论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观,应该说是比较有创意的一个领域。这个问题与所谓“现 代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城市梦想有几方面:大规划,把城市设计成一架大型机 器,通过放射性规划体现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乐观的达尔文进化观念等。由于这种幻想在 现代城市病的普遍蔓延过程中破灭,那种人类中心的、精英意识的城市梦想,就转化为 更现实也更注意人类环境的城市改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也从一种自我作大的狂妄心 态中,回复到更平实、更普通的技术专家的位置上。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观,增强了平民 城市的意识。社会平等和正义在城市规划上充分体现出来。而现代主义功能城市尽管也 提出要为广大百姓服务,但是由于严格的功能分区,导致城市的等级结构森严,平民的 利益并没有得到保障。后现代主义城市建设强调了业主至上,商业利益至上,主要体现 在城市立法上杜绝精英倾向,以免纳税人的钱被掌权者用作建立纪念碑式的建筑和都市 空间,以国家机器的表面上合理的运作,造成对“沉默的大多数”的剥夺。但中国的后 现代主义者主张的业主至上和商业利益至上,往往体现为政府官员和金融资本的勾结并 损害百姓的利益。商业投机主宰了建筑师和规划师的专业实践。当代中国建筑师和规划 师不少人成了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权势阶层的帮凶。“后现代”理念中对于权贵、精英和 乌托邦妄想的批判精神,被中国建筑界人士解读之后,已完全变了味。而就我个人而言 ,切开“后现代”的表面的玩世不恭与不负责任掩饰之下的深层,对其在城市生活中倡 导的平民意识、市场意识,是深为欣赏的。 确实,至今为止,在中国建筑师中,片面理解“后现代”理论的人,大多成了市井 之徒。当然不排除这些作为市井之徒的建筑师、规划师成为市长们的高参,甚至成为官 场红人。而努力领会场所、类型和解构批判理论的极少数建筑师,是当代中国建筑界的 实验派。后者依然以建筑作为建筑师生命的承载者。也许任何时代,建筑界都是由这两 类人构成两极的。话题至此,我觉得我在有意淡化建筑师的所谓社会责任——其本意却 是想攻击那些虚伪地、装腔作势地谈责任的人,因为大部分时候,他们以社会责任为借 口而掩饰建筑创造上的无能。另一方面,我认为建筑师应该以建筑的语言来介入社会批 判,即使“后现代”建筑,也正是一种有批判精神的建筑。至于审美,“后现代”建筑 几乎从一开始发布宣言,就是要把人们从清教徒般的现代方盒子中解救出来。“后现代 ”的玩世不恭,正类似于一介平民在贵族的一本正经的晚宴上闹恶作剧,他们要表达的 是建筑向全体人民的尽可能的开放性,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