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批评与骂街 读焰 如果不是有政治上的理由要进行大批判,我们的媒体和学术刊物基本上都是好好先 生,很难看到批评性的文章。即使偶尔有,也是温吞吞的,让人云里雾里。要读懂 这些文章,实在需要一些猜谜和查案的本领。因为被批评者的名字大多叫“某某”, “某某”的论点大多出自名为的“某某”报刊。至于这些“某某”究竟指代何人何 报何刊,就需要读者循着文章所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或者根据对论争领域的了 解,做地毯式检索。 既提出批评,又不指名道姓,这种批评如果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出现,叫做骂街。 在一般的大众语境中,骂街是与泼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和泼妇一样,是个贬义词。 但是骂街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比如家里的黄瓜被人偷了,主人可能猜到是谁干的, 苦于没有证据,不敢确认,只好骂街。骂街不是骂给街听,而是骂给街里的人听。 这是声音的好处,即使老妇不知道你是谁,只要你在这条街上,无论你藏到什么地 方,声音都会深入到家家户户,振动主犯的耳膜。街里人听到骂街之后,会知道街 里发生了一件偷黄瓜的事情,也会对主犯进行猜测;那些平素行为不端以及与这家 有龃龉的孩子或者大人就会被人提起;大人会教育孩子,不要偷东西,偷东西遭人 骂;小孩子也会提前感受到偷东西而遭人骂的滋味。那个偷黄瓜的孩子或者大人即使 躲在家中,只要心中的道德感还有一点点残存,就会感到脸红。他知道,骂的就是 他,但是他当然也不敢出来应战,只能灰溜溜地在家里躲着。这时,他偷黄瓜的行 为已经遭到了自己道德感的谴责。所以骂街不仅可以帮助事主出气,也有整肃道德 的作用。 骂街的开场白往往是:是谁这么缺德。然后陈诉具体发生的事件。这个事件一定是 有违这条街上的公共道德的,否则骂街的理由不成立,不仅不会遭到街的同情,反 而会被街所耻笑。所以骂街,是对公共道德一种强调。 但是,骂街既然常常出自泼妇之口,就很难想象骂出来的语言能够遵循摆事实、讲 道理的原则。里面会充满夸张──把一根黄瓜说成八根;联想──古往今来所有的 黄瓜都是他偷的;诅咒──吃了烂嘴丫,出门被汽车撞死。而在事主认定了主犯的 时候,又会铺设种种语言的路标,使街能够迅速地想到,被骂的究竟是谁。这时被 路标指示的人可能会感到不公平,或者不是他干的,完全不该承担这个责任;或者 是他干的,但事实有出入,明明只是一根不是八根,或者这黄瓜本来是事主家的某 人送给他的。他或者忍耐,而这样会被街认为自己心虚,确实干了这些事情,冤枉; 或者出来说明情况,可是一出来就被死死咬住,越描越黑。骂街的人通常不会承认自 己骂错了,他还有最后一条退路:我又没有说你的名字,你算是哪根葱? 批评不是骂街,而是表达。 骂街式的批评不是批评。首先,不利于读者从自己的立场对双方做出评判;其次, 不利于作者自我申辩。 从善意的角度猜想,批评者本来是不想做出批评的,可是不忍心读者被错误所误导, 只好批评;但是又想给对方留些脸面。于是骂街,大家知道有这回事行了,你知道 我知道了就行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反正我又没有点你名字,明天天亮大家 上街,谁也不知道是你,彼此脸面上过得去。一副对事不对人嘛!但是,这个善意 隐含着一个前提: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这个善意非常傲慢,是一种居高临下 的赐予。凭什么? 从恶意的角度猜想,批评者自己心虚,想给自己的无中生有、夸大其辞留条后路, 不敢堂堂正正地与对方面对面地交锋。这种批评的态度连骂街都够不上,是悄悄地 散布流言。 有时,骂街式的批评也会有反击。但是反的同样是“某某”。这就显得非常奇怪── 了解情况的读者都知道双方指的是谁,他们自己却分别骂“某某”,仿佛两个人 守在街的两端并不直接对骂,而是各自骂街。 在这种暧昧的氛围中,批评早已不成其为批评。 2001年6月24日 北京 稻香园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