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话说门槛 ■刘心武    和一位朋友见面,提及一位我们都认识的人,问最近见着没有, 他摇摇头说:“啊呀,如今他那门槛高啦……”   其实,被他称为“如今门槛高”的人士,无论是上班的地方还是 自家的住所,所出来进去的那些门,几乎都根本没有物质意义上的门 槛了。   门槛,是建筑物的一个构件。在中国,近代以前的建筑,从豪华 的宫室到简陋的农村居舍,凡门几乎都有门槛的设置。中国过去的门, 门体大都是从中间开合的门扇,门扇是以上下两个圆轴固定在门框内 的轴槽内的,因此门扇的长度总会比门框的长度上下都少掉一些,上 面所少掉的部分,可以用门框上部的构件加以掩饰,下面的部分呢, 如果不装置门槛,那么不仅会露出一条缝儿,影响到关门时的功能发 挥,也极不美观。   由于门的大小有别,门槛的大小也差异很大。我童年时代来到北 京时,北京的城门楼子还没有被拆掉,而且有相当一些个瓮城的箭楼, 其门洞并不与交通道相通,不过车马,所以就还保持着门槛,那门槛 真是非常地高大粗壮,成年人完全可以拿它当长凳坐着晒太阳、聊闲 篇,儿童们则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道堤坝,在上面跑过来蹦过去地玩耍。 有的门洞被当作通行道了,但门槛也还在,只不过不放置在应有位置 上了———那巨大的门槛和硕大的门杠一样,是活动的,可以安上也 可以拆走———它被闲置在了门洞的一侧,另一侧则是被闲置的门杠 (它是用来在城门紧闭后,从里面正中横亘着起锁固作用的部件); 我记得门槛与门杠形态虽然接近,却是很容易识别清楚的,因为门杠 的“待遇”比门槛要好,它被闲置时,其两端是被搁放在专为它定作 的有凹槽的石座子上的。古代的城门必要时需让车辆、马队经过,因 此那门槛是活动的,但宫殿里的门槛,比如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的紫 禁城建筑群的门槛,就几乎都是嵌死了的,因为在那些空间里是不许 车辆马匹等通行的。   直到近代,中国人活动的建筑物里,门越阔大,门槛也便越高, 城门、宫室的门槛不消说了,衙门口的门槛,那也是相当气派的,衙 门的大小,与其门槛的高矮,是成正比的;豪富人家的大门,门槛也 不仅是作为一个功能性的构件而存在的,它也成为了里面主人社会地 位及其威严与财富的象征,人们使用“门槛高”或“高门槛”的语汇 时,往往已经不是在表述一个建筑构件,而是在感叹使用那一构件里 面空间的人士所拥有的权势了。   但中国式的门扇下面的那道门槛,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越来越 显得碍事。辛亥革命以后,优待满清王室,还允许废帝溥仪住在紫禁 城里面,那时他学会了骑自行车,可是宫殿里不仅屋子有门槛,那些 穿堂门也都有门槛,他在庭院里要穿过那些门楼,门槛成为障碍,于 是他下令让太监们给他拆掉,一时拆不掉,就把那门槛从当中豁开一 个口子,以便他骑车时能顺利通过。据说后来溥仪被驱逐出宫,紫禁 城改为故宫博物院后,还不得不拨款修复那些被毁坏的门槛。   迈进门槛,迈出门槛,在以往的中国文化中获得了特殊的内涵。 《红楼梦》里出家的妙玉自称“槛外人”,以示清高,贾宝玉则自称 “槛内人”,以表谦让;又引宋代范石湖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土馒头”指坟墓)来表达一种对人生的憬悟。 门槛不仅是内外有别的标志,供人迈进迈出,还可以蹬。蹬门槛的姿 态,很能反映出人的性格。《红楼梦》里写王熙凤,一次蹬着门槛拿 耳挖子剔牙监督小厮们挪花盆,一次蹬着门槛向众下人大发牢骚,都 凸现着她的富贵骄横。门槛更进一步被提升为了俗众迷信的象征,鲁 迅先生在《祝福》里就写到,祥林嫂听信了别人的劝告,到庙里捐了 一条门槛,以为那就能赎尽她本来并没有的“罪衍”,结果不但并没 有改变雇主对她的歧视,反在深受伤害的情况下倒毙在除夕的风雪中。 后来夏衍将《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增添了祥林嫂在绝望中拿把菜 刀去砍那门槛的情节,虽被某些评论家批评为“蛇足”,却也证明了 一道门槛能引发出多么多的意义。   当代新建筑,门槛不仅被淡化,而且往往干脆被取消了。比如现 在的大饭店,其大门可能有风雨廊,有旋转门,有自当扉,构件相当 丰富,却并无门槛的设置。风雨廊、旋转门等替代门槛,界定着内外, 并给予欲进入者类似“这门槛你可要小心”的心理警示,我的一位平 民朋友就说,即使他在衣衫整洁时,也还是没勇气进入大饭店去开开 眼,他指着那旋转门说:“门槛太高”。   如今人们在生活里很少再有迈门槛的动作。有门槛的建筑如果不 是古迹或刻意追求一种趣味,那就是陈旧的城市民居或简陋的村舍, 住在那里面的人们绝大多数都企盼着能早日搬迁到没有门槛的楼房里 去。一位落生后便一直住在单元楼里的小学生,看到电视里京剧“音 配像”节目里,演员在大写意地迈门槛、关合扇门、插门栓,指着咯 咯直乐,问:“她在抽什么疯呢?”我觉得已很难跟他解释清楚。   但积淀在人们意识深处的那无形的门槛,似乎一下子还很难消失。 什么时候“门槛高”之类的议论只偶然地出现在老人们口中,中年人 已经不大懂得其构件名称以外的含义,而年轻一代简直不知那是何意, 整个社会,也就可以说终于迈出旧文化的那道门槛了吧! 光明日报2000.1.20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