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我们为什么留学 夏柏湖   好男儿志在四方   我一向觉得,孩子们大了,对自己的前途就有自己的选择:有的愿意承继祖业, 陪伺父母;有的愿意外出寻找新的生活机会。外出可以到山里开荒、到县城学徒;也 可以到大学念书、到南方打工;再走远一点,就到了国外。   其实,出国就这么简单自然。外出挣了钱、学了手艺,有的就回家置办产业;也 有的在外面开创了新天地,落地生根,不大回得来了,只好逢年过节带着媳妇、领着 姑爷回家看看父母,帮衬帮衬老家的兄弟。做父母的往往对外出的儿女更疼、更想, 不管他去的是邻县还是外国。这里说的是家里的道理。一到社会上,这说法就好象就 有点不大一样。尤其是在单位做领导的,谈到本单位的年轻人出国,往往感叹不好 管。其实,只要他们的孩子有这个出息,这些领导往往也会为他们孩子出国找门路、 换外汇,也会为他们的孩子奔绿卡在心里暗暗使劲儿。   有孩子肯出外谋生,其实也减轻了家里的压力。像我爸爸、我二伯当年都是因为 家里的田少不够种才进城当学徒的。当父母的要是舍不得孩子出门,你就得看看你是 不是有房子有地,将来够不够孩子们成家立业。同样的,当领导的如果不愿意放年轻 的雇员出国,你也要看看,你是否有足够多、足够高的位置给他们。   “不回国”符合经济学的投资原理   我在出国前后,常常有人跟我论证“一定应该回国”和“一定不要回国”,有些 理由是专门说给外人听的。比如,国外没有人情味,因此,还是回国的好。说这话的 一般没有长期出国过,至少没有和当地的人民打成一片过。我的美国同事在接待客人 时,往往要请自己的太太出来见面,跟我们古代似的,人情味挺浓的。尤其热情的还 要在家里由太太下厨宴请一顿。而我们现在国内同事之间的活动惟恐避开家属而不 及。   也有的人说,国外人事关系简单,因此愿意在国外呆着不回来———这是专门说 给国内的人听的。国外的人事关系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觉得简单是因为我们在国外底 气不足,好多可以争取的利益也看开了不去争取,也就犯不着费心思瞎琢磨人跟人的 事儿了。如果搁在国内就咽不下这口气,凭什么给他不给我,然后托人找关系,动员 舆论支持,最后弄得身心疲惫的。要是有在国外的那份潇洒,在国内人事关系也会简 单一些。   出国回与不回,各有各的原因。这些原因大体上都挺简单的。例如,考托福、GRE 出去读学位的,学成回来的少,这非常符合经济学上投资的原理。刚出去的时候,所 有的收入就是每月一千美金,有的连这个都不一定有。很多留学生夫妇只好一个人念 书,另一个人打工;等到一个快毕业了,另一个才能念书。好不容易毕业了,能够找 个象样的工作,每年挣的钱比过去五、六年挣的总和还多,过去的投资开始有了回 报。一般的选择就是再干几年,挣点钱再说。等这几年干下来,新车也有了、房子也 有了、孩子也有了、事业的基础也打定了,往往也就不大走得动了。也有的没回国的 是因为适应了当地的游戏规则,担心回国了自己玩不转。比如在当地买一套房子,住 得宽敞、体面、清静。5万美金付个首期,今后每年两万再付15年,现在年薪就有5 万,今后付清房款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回国,一套房子一百万人民币。去了北大、 清华每年最多才能挣五万,还要吃喝,哪辈子能付清房款?等单位分房子,要等到几 时,岂不被人耻笑。这么左算计、右算计,最后就铁了心当游子。   岳飞的“锦囊妙计”   这些想法,公派出国的,当然也会琢磨,甚至有所行动。只是,有约在先的到时 不回一声不吭就踪影全无,确实不仗义。如果用了公家的钱不还,那简直就是无赖。 对付这种人,法律解决就是了。一旦这个人有了坏记录,以后申请信用卡都困难,更 别提贷款买房子。有人因为公费出国的不回来而痛心,那么,各个单位为什么就舍得 出钱送人出国呢?看看现在的在职学位培养吧。现在学校里毕业的硕士、博士并不好 找工作,各个单位却热衷于自己掏钱送自己的雇员读学位,花钱还费工夫。这个中原 委是一样的。   现在也有不少单位在琢磨着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归国人员。其实,在大的方面归国 人才跟国内人才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都需要尊严、成就感、工作自主权、高薪和大 房子。吸引这两类人才方法应该差不多。当然,在国外呆久了有些习惯可能会变化, 例如,碰到领导同事喷着烟雾、推心置腹地要求“感情深、一口闷”的时候,归国人 员可能会扫人家的酒兴。这些事是小事,搞不好也会伤感情。也有一些人,出国之后 以不变应万变:和中国人合住、每顿都吃中国饭、每天必睡午觉、每句话尽可能用汉 语,从出国第一天就开始计算回程和银行的存款,回国后连个国外的明信片都收不 到,更甭提建立学术合作关系了。这种人也不见得没本事,就是性格内敛、不大随 和,在母语环境里可能干得也不错。但因为出国是单位的奖励,不出一趟怕被人看不 起,又觉得不合算;真出了也觉得日子挺难熬。   有人会觉得出国的人不爱国,一天到晚就知道惦记自己。对这种说法,我倒不大 拿得准。记得有一次,一个叫什么“哈巴吴”的要跑到普林斯顿大学去演讲攻击中 国。这“哈巴”专门钻到中国,通过收买劳改干部来获取攻击中国的“素材”。普林 斯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还互相招呼到一起,把那人要去演讲的大楼入口处全 堵上,让这个“哈巴”没法进去大放厥词。我因为出差没赶上堵大楼,可当时的情景 就像亲眼所见,常常在我的头脑里回映。回国后每次想起来,眼睛都潮潮的。   现在,很多留学生家长都去看他们在国外的孩子。他们常会说这么句话:“孩子 啊,要是在这儿混得好,就在这儿呆着;要是这儿不好混,回家总有你一口饭吃。” 我们的各级领导也常常出国看望留学生,我也希望他们这么对留学生说。《说岳》里 岳飞对执意要离开的于化龙就是这么说的,后来于化龙跟了岳飞一辈子。 青年时讯2000.8.24.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