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流行批判与批判流行 焦国标   当下流行一种批判,就是谁流行我就批判谁,而且一批判就是轰炸式的,鸡蛋 里面挑骨头,架起大炮打星星。说实话,我是不赞成这样的批判的,坊间正流行的 《十作家批判书》似乎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标本,被锁定做靶子的十作家依次是钱钟 书、余秋雨、王蒙、梁晓生、王小波、苏童、贾平凹、汪曾祺、北岛和王朔。   新闻学上有句名言,叫做“一个编辑没有在标题上展现水平就是没有水平”, 别的文体好题目自然也很重要。可是如果在标题上苦心孤诣,心思用的有些过头, 而内容无甚可言,纯粹照绣花枕头的路子做,那就很成问题了,《十作家批判书》 就是这样。比如贾平凹批判那一章的大标题是“纵有万般风情,肾亏依然”,王朔 批判那一章的大标题是“蒙娜丽莎的一脸坏笑”,就令人觉得很不高明,而且莫名 其妙。   为批判而批判,为流行而批判,难免绝对否定;为出书而出书,为流行而出书, 难免东拉西扯,言不及意。文化名人、流行作家不是不该批判、不能批判,但批判 者应该选准批判点,深入地、有建设性地批判。如果道理讲不透,甚或不能以理服 人,就不仅仅是思维力的问题,而是批判心理的问题了。比如余秋雨批判那一章 《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里说:相传上海某次扫黄打非,警方从一妓女手袋里查 出三件物品:口红、避孕套、《文化苦旅》。此传闻在海内外文人圈子里广泛流传, 并成为内地及港台一次文化研讨会上的尖锐话题。作者朱大可先生是很宽容的,说: “即使这一捕风捉影的传闻属实,它也决不能成为媚俗之类的道德化批评的借口”。 我也赞同这一点。对朱先生另外的结论,如“在那个女人的个人视界里,《文化苦 旅》就是她的‘文化口红’和‘文化避孕套’……具有完全相同的日用功能…… (余秋雨的文章)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消费品……不仅是点缀生活的‘文化口红’, 而且还是‘文化避孕套’”云云,我是不赞成的。这不是构成糟蹋余秋雨的理由。 即使就将《文化苦旅》和口红、避孕套放在一起也决不亏其成色。口红和避孕套起 码是中性的,就某种意义而言是有功的,起码也是有用的。口红无可指责,避孕套 无可指责,《文化苦旅》难道比口红和避孕套更可指责吗?而且妓女怎么了?妓女 也需要阅读,妓女也是人。   我以为,将《文化苦旅》与妓女搭上关系,与口红和避孕套并列,皆无损于 《文化苦旅》,倒是与妓女相关的一切皆坏这种物品株连的思路是该抛弃了。倘若 那妓女手袋里还发现有最新发明的一针抗生素类注射液,这注射液何辜?许多大人 物大名人案头也都有《文化苦旅》,能说明什么?一个杀人犯的旅行袋里发现《文 化苦旅》,余秋雨又该当何罪? 北京青年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