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感受经典的感受 ──一个教师的阅卷笔记 葛兆光   “感受经典”是这学期我给学生出的考题之一,没有权力像陈寅恪先生一 样用“对对子”来测量学生的语文程度,也不太愿意用“梦游清华园”这样的 题目让学生放开胆子随意挥洒,我只好将就着《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这一课程 内容,出一个比较容易自由发挥的题目。“感受经典”,说实在的,出这一题 目,只是不想用刻板的考试让大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教条,而想激励学生个人的、 自由的和真实的写作。我希望他们来帮助我理解现在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 学生对于“经典”的知识和感觉。 一   对这门课,一开始就有误会,我要讲的是《周易》、《论语》、《老子》、 三礼、《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 经》,可是,很多学生期待着在我的课上,听到的是比较有趣的东西。事后他 们承认,“提到经典,好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会是《巴黎圣母院》,是《三国 演义》,还有别的好多”;“印象里,称得上经典的似乎总是那些挺流行的或 者曾经红极一时的东西,比如电影中的《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小说中 的《红楼梦》等等”;“看到经典二字,我想到的是莫札特、贝多芬、达·芬 奇等”。 于是在试卷中,好些学生反复提到了《三国演义》、《红楼梦》, 提到了《魂断蓝桥》,提到了《泰坦尼克》,甚至好几个学生还提到了《 My Heart Will Go on》,按照他们的想象,“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文笔流畅, 内容生动”,这种无意识的流露,说明在他们的心里,最初,经典是看得懂又 好看的小说、电影或歌曲。于是,当他们听到我讲的是古代中国文化经典并不 是这些好看的书的时候,也许一开始有些失望,“经典,听得太滥的一个名词” ,有的学生坦率地写道,“经典为何物?打开以前记忆的仓库,似乎翻不出什 么……一见到这两个字——经典,似乎有些令人眩晕”;也有的学生在回忆中 寻找“经典”,“中学时,尚有一点名著的概念,知道有关金庸、古龙的‘传 奇’经典,却对古代中国的经典置若罔闻,上了大学之后,仍有一丝概念,脑 子里还留着金庸、古龙的影子”。一个学生回忆起来的经典,第一本是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第二本是巴金的《家》;一个学生的直接反应是好莱坞大片 《泰坦尼克》,这是一部“经典”,他振振有词地批评道,有的人不了解其内 涵,其实它的经典性“不在上亿美元的制片投入,逼真的舰艇造型,(而)男 女主角的演艺,而在于导演将富家女爱上穷小子这一中外普遍的艺术题材,通 过世纪沉船(连)联系起来,达到一种脱俗经典的效果”。还有一个学生更绝, 干脆拒绝在试卷上按照课程的内容“感受经典”,自作主张把考题改成了“浅 议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谁会否认通俗读物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 社会使人变成了机器,年轻时是学习的机器,成人以后是工作的机器,要想有 一些消闲,就只有忙里偷闲,读两眼周末版小报,看一会儿虽然无聊但无需思 索的电视剧,最有心情的则看一看“成人的童话”,在虚拟的刀光剑影中圆一 个英雄大梦,在幻化的缠绵悱恻中做一个白马王子,漫画、电视剧和小说,在 这个时代成了相当多人关于思想、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来源。据说,有的学生关 于《庄子》、《论语》和《坛经》,缘于“以一种猎奇的心情看的蔡志忠漫画” ;还有学生知道一点《周易》的“亢龙有悔”、“飞龙在天”,知道一点《易 传》的“太极生两仪”,还是从《射雕英雄传》的降龙十八掌和《倚天屠龙记》 的张三丰传太极剑中来的;也有人知道一点儒家伦理的知识,是从黄药师讽刺 忠臣孝子,作诗挖苦古书对圣贤的描写的失实中来的,于是在武侠小说的消闲 性阅读中,无意中接受了五四以来对理教束缚最严肃的批判。还有一个学生更 有趣,虽然他说他最喜欢《老子》,但原因只是因为《射雕英雄传》里有全真 教,而他最喜欢老顽童周伯通,理由是“无己、无功、无名,也只有他才真正 做到”,全不管他的话由与思路,已经从老子转到了全真教,从周伯通连扯到 了庄子。   当然,也有的学生很宽容,他们承认这些古代中国经典的意义,只是觉得 应该有古典与今典,今典如好莱坞大片、流行歌曲、世俗精品,古典则是那些 艰深的著述。一个学生说,“前者通俗热情,后者清高雅致;前者为白菜豆腐 等家常菜肴,后者则是燕窝鱼翅了。”我明白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的魅力,也 明白那些流行的东西的意义,我讲的这些东西虽然是经典,但离他们太远。不 过,尽管我绝不算一个保守和固执的人,但面对一些于古代中国文化经典只有 一知半解的学生那种无所谓的神情,看着一些试卷里对经典似是而非的诠释, 我还是很伤心。确实,正如一个学生讲的“经典与通俗之别,犹如《魂断蓝桥》 与《 Titanic》,并不是初次碰面就能品味其差别,需要时间的烹饪,加以各 种评论的佐料”,同样,古代中国的经典也需要时间去感受,需要透辟而又通 俗的评论来说明,他的道理很对,虽然他提到的经典,仍然是《魂断蓝桥》。   可是,这没法指责学生。自从本世纪全面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成了主流,并 且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持下进入教育以来,至少在中学教育中,已经不大有古 代中国的《论语》、《孟子》、《礼记》,在现在大学理工科甚至文科的主干 课程中,也没有《周易》、《老子》、《庄子》。于是学生不必阅读经典,他 们也不想学习古代的经典,因为“古代的经典,远不如计算机、金融、外语来 得实际,也比不上《红楼梦》、《西游记》还可以闲时解闷,那就干脆把它搁 一边儿去吧”。虽然有的学生也明白,“科学史上,经典这两个字意味着一种 过时的落后于潮流的思想,而在文学史上,经典的含义则截然相反。”虽然有 的学生也说道,“在所谓后现代的无所依附中,飘浮自由像一片神经质的柳絮, 总是觉得不相信便没有偏执的危险,于是在虚妄的自由与安全中放弃选择的权 力。然而,不管看过了多少盗版光盘,GRE考了多少分,夕阳西沉依旧感到孤 独。” 其实,他们也常常反省,“自己现在的生活与目标是否太狭隘了?期 末时得分评定的分数与名次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家都很累很颓究竟是为什 么?”他们也对现实感到困惑,“在眼花缭乱的声光电转换中,人们拥有的是 一颗颗日益浮躁的心,忙忙忙,盲盲盲”,在这种忙与盲中,也感觉到了经典 与生活的冲突,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课程太重, 考试太多,而课程和考试背后,是他们的前途与命运,谁也不敢拿前途和命运 来交换阅读经典的精神享受,因为对他们来说,这种享受太奢侈。 二   慢慢地翻阅试卷,我仍然感到苦恼和困惑,这是因为一些大学生们试卷上 用来表述感受经典的语言。毫无疑问,清华大学的学生很优秀,过五关斩六将, 经过重重考试进入这个门槛,已经表明他的智力超群。确实,在我看的这些卷 子中,也有写得流畅有趣的,但是,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面对经典,想到这 份试卷将面对教师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要收起自己个人的思路、语言和情感, 使用一种类似于“社论”、“文件”和“教科书”式的语言,以凝重沉稳、四 平八稳、不偏不倚的语调来叙述对经典的理解。   一个学生分析经典,连用了几个词语,说古代名著有三大特点,一是广泛 性,二是连续性,三是系统性。分析方法气势宏大,但仿佛悬在半空,虚晃一 枪。“每一本巨著都凝聚着千千万万古代人民的智慧才干”,说得高屋建瓴, 用在哪一家报纸的社论中都不会出问题。问题是,他真的觉得这些经典是集体 智慧的结晶或劳动人民的创造?还是照本宣科地接受了一个公式,把官样文章 的话语移到了自己嘴里?   对于经典,不少学生都说,我们应当“读其精华,弃其糟粕”,“汲取其 中有利的东西,为我所用,同时抛弃那些落伍的东西”。他们写道,“经典中 也包含着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杂质” ,“《论语》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 级局限性”,老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的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 观”,有的说是 “成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手段,甚至其中还渗透着强烈的 唯心主义色彩”, 至于《周易》,“充满迷信色彩,古代文化糟粕”,而“ 儒家的思想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用以驾驭人民的有力武器”,似乎 很一分为二的话语似乎并不是出自个人的,而是出自某个代表了集体意志的写 作班子。问题是,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从哪里接受了这种似乎很“辩证法”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写法?为什么他们在还没有真正阅读经典的时候, 就可以给予这种划阶级成分式的评价?   空气污染之外,还有语言污染,在各种报纸、电视、报告、演说加上教科 书的语言牢笼中,每天人们都在接受种种出自权威的话语的熏染。这些充满了 原则、理论、真理和权力的语言其实是有很强烈的风格的,公允的抽象理论包 装下的不负责任,威严的公文格式支撑起来的居高临下,圆滑的外交辞令一样 的闪烁其词,庄重、客观却冷漠,它不是个人对感受的描述,却是表达集体意 志的官样文章。可是,我们,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的话语中生活,久在鲍鱼 之肆而不闻其臭,渐渐自己也学会了这种语言。这些年来,为了躲避这种语言 的笼罩和折磨,很多年轻人只能逃到流行歌曲、言情小说、通俗电视剧中,用 这些呢喃缠绵、重复纠结或者阴柔妩媚的言语,表达着一些私下里个人的情感, 这构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语言风格。   倒不是说一定不可以用这些“社论”与“教材”式的语言,只是说这种语 言的使用者不应当是大学生,这种语言也不应当用于描述感受。更重要的是, 语言不止是语言,在这些用来描述和评价的词语背后,其实有相当深刻的观念 在支持。说经典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背后有二元论的哲学为基础。 但是用西方二元哲学切分中国思想是否合理,用这两个词语的人却不追问。于 是当你用这个词的时候,就把二元论的预设当做了自己的起点。说经典“取其 精华,弃其糟粕”,常常就把本来是一个文本的经典切成了有用的一半和有害 的一半,但是真的经典可以这样清楚地切开吗?当人们使用这样的词语时,他 已经把切分经典的想法,和以有利无利为原则对待经典的思想,当成了自己的 思想。至于“麻痹劳动人民,有利于统治”之类的话语,当然背后的支持理论 就是阶级斗争史观。经典究竟在什么语境中,撰述者是否真的是在维护统治, 这些都不重要,反正古代经典肯定是上层精英的作品,上层精英一定是统治阶 层,统治阶层一定就要麻痹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当然,不属于人民的经营和经典就一定“麻痹劳动人民,有利于统治”。正是 在这种不再追问、不假思索中,集体话语取代了个人话语,官样的评价取代了 个人的感受。 三   阅读试卷,有愉快也有烦恼。看到机智的譬喻、幽默的语句、惬意的评论, 让人愉快地感受着这一代大学生的聪明。但也有很让人恼火的,“融合”的“ 融”字,“虫”被挪到了左边,“朴素”被写成了“普素”,“匪夷所思”被 改造成了“匪人所思”,“魅力”被写成了“昧力”,“类型”写成“类形”。 一个自称已经不需要经典启蒙,并建议开深层次课程的大学生,在试卷中接连 把“大路货”写成“大陆货”,把“古籍”写成“古迹”,不知道是有意还是 无意。真的像一个学生说的,“整天忙着考托福,考GRE,(大学生)英语可 以出口成章,本科论文中却错字连篇”。这究竟是怎么了?   我也明白,在庸俗的实用思想已经席卷了世界的时候,人们无法抵抗教育 的堕落。“在这经典不过的教育体制和经典不过的思维方法上,我们又不可避 免地忽视了经典,我们只能通过上几堂课,感受感受经典的泽被,把‘人文带 读课’权当了‘人文代读课’”,这个学生批评得很对,老师也无言以答。我 一直想知道,有多少学生愿意花时间在这种将来百无一用的经典知识中?其实 还是有的,但是他们不能不从实用的角度,用价值或者价格的天平校量这种时 间支出与知识回馈,于是他们不敢奢侈。一个学生很坦率,说“我选修《中国 文化名著导读》这门课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因为学校规定每 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B2类的课程”;另一个学生说,课程太重, “学生学了 课不能消化,甚至连看一点相关书的时间付出,都要好好斟酌一番”,那么又 怎么有暇来阅读经典,于是他的结论是,人文没法日新,当现实的实用成了唯 一价值尺度,人们怎么会关心经典上那些遥远的文字?于是,“作为清华的学 生,被托福、GRE挤占掉原本应留给思索的时间空间,或许是无奈”。   是无奈,正如一个学生所说,“在人人都高谈阔论‘后现代’、‘后殖民’ 这样一个post成风的年代中,谈论经典常常会落到被斥为顽固守旧或是附庸风 雅自命清高的尴尬境地”。可是,我的课却偏偏要给他们讲那些与计算机以及 工作、汽车还有房子、英语以及出国,统统八杆子扯不上边的经典,而且考试 还要迫使他们去“感受”经典,还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我知道有些强人所难, 大多数人没有真的读过它们,来听我的课,也有一些是为了分数——一个学校 要求必选的文科课程分数;还有一些是为了感受,但是这种对经典的感受却使 他们体会了生活的无奈。一个学生写道:“感受经典是一件颇为痛苦的事,因 为经典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与学术底蕴与生活较大的距离构成的张力,时常 使人面对无所适从的境地,而生活两个字所代表的更多是现实的追求与欲望的 圆满。”   无论如何,我真的很感谢一个学期以来听我讲课的大学生,在十几次、每 次仅仅一个半小时的讲授中,我能够感到彼此的交流,也能够体验到大多数学 生对于经典与思想的渴求,就在这些试卷中,我还感受到了他们的苦恼。但是, 我也有苦恼,当我用心地讲每一次课时,我都会发现一些学生满脸烦躁和无奈 的神情,也会察觉一些学生想方设法的逃课,也许,正像一个学生写的,“另 外的课程压在身上,只好拿这门课的时间去填空”。也许,正像另一个学生所 写的,“听先生讲文化经典,让我轻松,可生活,却让我流泪”,那么我理解 了。可我还想追问的是,在这样的世界上,我们、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时代, 还需要这些古代的经典么?                1999年1月15日于清华园北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