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高尚”的颠覆 鄢烈山   《报刊文摘》第1676期,选摘了《中国青年报》8月15日一文,题为 《评卷老师“心灵的选择”》。作者在说明高考作文阅卷“带有评卷人浓浓的主 观色彩”,以及对“立意”的强调带有鲜明的流行的意识形态印迹时,举了两篇 作文为例证。   一篇“叙述‘我’在到省城参加英语竞赛之前得到了爷爷病危的消息,是去 参赛还是探望爷爷?‘我’最终选择了参赛,并拿了一等奖。回来后爷爷已经去 世,尽管‘我’没有与爷爷说上最后一句话,但‘我’的一等奖一定会给九泉之 下的爷爷以最好的告慰。”此文得57分。另一篇叙述“我”经过层层选拔,与 学校另一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竞赛决赛的资格,在决赛将要进行的时候,“我”舍 弃了竞赛,选择陪伴癌症晚期的奶奶度过人生最后时光。“我”的那名同学因竞 赛获奖而保送上了重点大学,而“我”却失去了那样的机会,今天还在考场上拼 搏,但“我”无怨无悔。此文得37分。作者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布局谋篇、语 言表达上并无大的差别,不同的是面对同样的事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对这 些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也应当没有高下之分。而评卷老师之 所以作出上述“心灵的选择”,是因为按照当下的思维模式,“选择拼搏、奉献 的往往得高分,而儿女情长的却不被人欣赏。所以,一般情况下,评卷者心灵上 肯定的是理想的、高尚的,而非人情的、平凡的”。   读作者的这段述评时,我的思维在“高尚”、“平凡”的字眼前卡住了。我 找来中青报上的全文阅读,感觉这位作者是个思想活跃、不乏见解的人。但不知 他的前述归纳,是讲评卷老师们即当下社会通行的“高尚”观呢,还是也反映了 他的“高尚”观?   这种“高尚”观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截然相反的。按照几千年的说法,“高 尚”是指超越追逐功名利禄的世俗欲望,是一种崇尚真情至性之发舒的道德理想 境界。《桃花源记》结尾有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这个“高尚”典出 《易经》“蛊”辞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在古代,连朝廷命官也有“丁忧 守制”的规矩,即父母去世后要解印回家以尽孝道;否则,就是功名利禄欲念太 重,要遭世人唾骂。按照这种逻辑,选择置爷爷奶奶病危于不顾去参赛,绝对不 是什么高尚的事。这种“高尚”观以及孝道观,在今天固然不必全盘继承,但将 亲情置于个人功名前程之上,绝不可以说“平凡”的,因为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 做到的。   如果说,古人的“高尚”观是指对世俗的超越,那么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 “高尚”观,则是指对“个人”的“超越”,要求人们自觉将“集体”的功利 (包括国家、民族等概念)绝对置于个人之上。为XX争光、为XX拼搏,不惜 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等等,就是高尚的,反之就是平凡的。这样的“高 尚”观确是对传统观念的根本性颠覆:以虽非个人的却仍是世俗的功利化的标准, 压倒精神的非实利的标准。   在人欲横流、伪诈百出的当下社会,古今两种“高尚”观哪一种更难能可贵, 也就是更“高尚”,其实是不劳多言的。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