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黄平谈“长江-读书奖” 长江集团最早怎么找到三联的? 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 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 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加上编务,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 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 室,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 委独立完成的,所以,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书》并不具体组织评奖工作,组织工作是由工作室担任的,至于说“这次评奖权 究竟操在谁的手里”,作为参与了推荐和评审工作的人员之一(顺便说一句,我之所以 愿意参与推荐和评审工作,主要是觉得这个奖不同于已有的各种专业奖,也不是简单按 照在读者中的接受程度自然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非政府的,这些多样性和特殊性 吸引了我,而与我是不是《读书》的主编无关),我的看法是,这次评奖是一个过程, 从讨论、制定章程,到推荐、评审,任何个人也无法操评奖的权。而且,这个过程应该 说是很清楚的,它的结果事先谁也无法预料,不但推荐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哪些著作要 入围,推荐出来以后评出结果以前也没有谁能知道哪些著作要获奖。不存在被什么人 操纵、因此是“腐败”是“丑闻”的问题,也不存在“这次评奖权究竟操在谁的手里 ?”的问题。 评奖《章程》中没有规定回避规则吧? 不应该说《章程》中没有回避规则。它确实没有规定参与编辑《读书》的人的著作 能不能参评,也没有规定三联的书能不能参评,而只是说几年来用汉语发表的人文、 社科著作。(原来说三年,在一次征求推荐委员意见的会上有人提出评学术著作三年是 否短了,也是在这次会上有人提出应该包含学术文集。会后我收到过工作室发来的会议 纪要或会议通报,不知道其他推荐委员是不是都收到了。)我理解这可能是希望有尽 可能让被推荐的范围大一些。而《章程》中“凡参评作品的作者,当年不得担任学术委 员”这一条,应该说的事实上的回避原则。而根据工作室的声明,从1999年11月1日发 出章程草案向全体顾问委员和推荐委员征求意见,到2000年4月21日学术委员会开始评 审,这半年中,没有委员提出任何新的回避规则。 汪晖的著作获奖,是这次议论得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你认为汪晖应该不应该获奖? 评上了就应该。汪晖是《读书》的主编之一,获得“长江读书奖”,难免引起不了 解情况的人的猜疑。但无是按照规则还是按照事实,汪晖的著作是被推荐入围的,正 因为如此,他根本就不能担任评委,更谈不上是本届评委会的召集人。至于哪些人是评 委会的成员,工作室在《读书》2000年6期上已经公布了。有人对评奖结果耿耿于怀, 对此却视而不见,老说汪晖是召集人,特别是说这话的也包括参加了那次征求推荐委员 意见会的推荐委员,就有些令人不解了。作为在《读书》与汪晖一起参与编辑的人,我 可以负责地说,他(和《读书》的另外几个成员)没有参与做任何评奖活动的工作,包 括讨论章程、推荐著作,以及评审工作和辅助工作。一开始,当我们听说这个奖的可能 性,汪晖问过能不能做成学术研究基金,当听说不可能后,汪晖再没有对此有过兴 趣,也再没有过问过、更没有实际参与过。说汪晖在幕后操纵,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如 此敏感和如此具有正义感,总要从中找出什么漏洞和“猫腻”,也实在是太看轻了推荐 委员、评审委员的独立性了,太看轻了推荐和评审过程的复杂性了。要事后来批评,发现 其中的不足,也只能批评我们这些参与讨论章程、推荐和评审的人,而不应去责难获奖 者(也不应该去责难具体工作的人员)。有人说,评委里面有几个汪晖的同事,也有人 与汪晖的观点接近。这是不是说,十几个人都必须是与汪晖的观点相差很远,而且,必 须是与其他入围者的观点也要相差很远的人才能做评委呢?有人说“这届学术委员的人 员构成有太浓的‘汪晖色彩’”,不知道暗含什么意思。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没有推荐汪 晖的著作,倒是推荐了葛剑雄等人的《中国移民史》,这是我个人的选择,与我和汪晖 同在《读书》或社科院没有关系。但是评的结果谁能预料啊。对整个过程充满怀疑的 人,似乎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也不愿意相信工作室的正式说法(“声明”),而是 拿南方某报纸的说法来对照,细细琢磨其中有什么不同。老实说,大家都生活在媒体时 代,你说10句话而媒体(因为技术原因等)只发半句话,不是经常的吗?既然工作室说 那是“迄今为止‘长江读书奖’工作室发表的唯一正式声明”,并愿意对此声明负完全 的责任,我们为什么不愿意相信呢?为什么还要以此前的某报道为依据去检查《声明》 与“报道”有什么前后不一致呢?就我所知,工作室的人员都是三联的年轻编辑,他们 对这个评奖注入的心血和认真态度,是很令人起敬的。别的不说,他们都是在业余时间 做这件事的。现在提出要公布名单,我觉得不是不可以考虑,不只是要澄清工作室与 《读书》编辑部的关系问题,而是应该让人知道是他们在默默地工作。而评出来的著 作,有什么问题或不足应该由我们这些参加了推荐和评审的人来承担。 说到这里,我也愿意负责地说,南方的那家报纸的报道,至少不是建立在完整采访 基础上的。作为在岗的执行主编,我就没有代表《读书》接受过这家报纸的采访,而 且我也逐一问过,《读书》的工作人员即使接过他们的电话,也没有人说过“汪晖作为 《读书》杂志社的成员,和其他所有杂志成员一样,是不具备推荐、评选资格的”之 类的话。而不论这次电话中《读书》的工作人员说了什么,也不构成以此怀疑“迄今为 止‘长江读书奖’工作室发表的唯一正式声明”的理由,哪怕是《读书》和工作室就 是同一家,也应该尊重正式的和最新的说法吧。 其实大家的关系都有很多年了,相隔也不远,很多事情与其一看到媒体的一篇报道 就挥毫,不如先查实一下事实再说。一些远在外地的读者,有疑虑是可以理解的,说 得重一点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正式的报纸以“丑闻”为题,有什么事实根据吗?面 对这样的“丑闻”说,工作室发个正式说法(声明),不是应该的吗?我们作为参与推 荐和评审的人,不是也应该来承担朋友们的质疑吗?有些参与了推荐的朋友,现在是不 是也可以与《读书》与工作室联系,查实两者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查实某篇未署名的报 道更准确还是正式声明更可信,通过电话也行啊。作为个人,我是不同意葛剑雄、雷颐 两位推荐委员的一些做法的,我就会直接去问有关人员,包括老董。当然,各人有各人 的办事风格和处世方式。至于有些单凭想象就信口胡说,什么“丑闻”啦“腐败”啦, 工作室站出来发表声明“以正视听”,我觉得是负责任的态度。 我认为,现在实际上是有些思想和学术上的分歧,再尖锐也没有关系,但在评奖这 件事情上大做文章,又没有多少事实根据,就是攻击获奖者的人格,或怀疑工作人员 的诚意,这样来处理学术和思想分歧,实在是学界的悲哀。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