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在常识的基础上思想 □秦晖 南方周末2002-07-18   这些年来人们谈到许多问题时,往往想起安徒生童话中那个“皇帝的新衣” 的典故。典故中那个讲出了真话的孩子之所以可贵,当然首先是因为他没有顾虑。 所谓童言无忌是也。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是基于常识讲话的,既无 心于哗众取宠,也没想到“哗上取宠”或者“哗洋取宠”。我们自然不会认为只 有这种孩子的常识就够了,但对于那些用最新颖最高深的美学理论来论证“新衣” 如何美丽的大人们,倒的确可以棒喝一声:回到常识去,在常识的基础上思想吧!   古往今来大部分最重要的知识创新(科学发现或人文思想突破)都是从对经 验常识的证实或证伪中产生的。而大部分“皇帝的新衣”式的伪科学与“知识垃 圾”都是从对常识的无知、回避和有意无视中产生的。   我们知道,所谓牛顿看到树上掉下的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在比 萨斜塔上试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这类说法,在科学史上 并非实有其事。但牛顿与伽利略的物理学理论是以能够解释苹果下落及铁球同步 落地为前提的。它把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习以为常不言自明的现象变成了得 到严格证明的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这种证明所包含的逻辑去发现日常 经验以外的、种种比“常识”更为高深的新知了———所谓“科学”,其实就是 这么一回事。   那么,“常识”只能被证明吗?当然不是,其实波普关于科学本质的“证伪 主义”论证已经告诉我们:“常识”不仅可能被证伪,而且严格地讲,一切全称 判断式的“常识”在逻辑上都不可能被有限事例所证明,却可能被这样的事例所 证伪。但是证伪之后人们并不是陷于虚无,而是提出了新的解释来“证明”更多 的经验知识。当然这种证明在逻辑上都是不完全归纳,因而本质上只是认识过程 中的一种“有益的假设”,而这种“有益的假设”将来还可能被新的知识所证伪。 这样一种证伪———证明(“有益的假设”)———再证伪的认识循环使我们不 断接近于真理,这就是所谓科学。   例如日常的经验观察告诉人们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人们据此得到地静日动的 “常识”,西方的地心说、中国的浑天说与盖天说等都是建立在这个“常识”的 基础上的。但哥白尼通过观察与推理,成功地证伪了这个“常识”。尽管他提出 的“日心说”也是可以证伪的并且后来的确被证伪了,但哥白尼的“科学革命” 仍然是不朽的。哥白尼证伪了地静日动这一“ 常识”,牛顿、伽利略则从关于 引力与落体的经验常识中建构了古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这都是“在常识基础上 的(当然不局限于常识的)思想”。当然,在常识基础上思想未必就伟大,但它 至少是实在的。   而无视常识的思想,则从安徒生那则“皇帝的新衣”童话中人们对并不存在 之物的自欺欺人式赞美,直到我们熟知的“水变油”、“胡神医”、“亩产X万 斤”之类的伪知识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知识”之伪并不在于它们否定了 常识,而在于它们根本无视常识。如今有人说,“亩产X万斤”之所以获信于一 时,是因为某科学家说过常规农作物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率极低,如果提高之,则 产量必惊人增长,并由此证明理论误人。其实上述能量转换率低云云并不是伪知 识,而是至今仍能成立的“科学”,它本身并不误人。关键在于“如果提高之” ——那“转换率”能吹口仙气就“提高”么?无论老农的日常经验还是科学家们 已上升为理论的行内“常识”都知其不可,但人们就是随声附和,一如安徒生笔 下那些人齐声赞颂“新衣”之美丽。可见,在很多情况下,“无视常识的思想” 并不是因为真的无知,而只是因为缺少了良知!这种东西的泛滥也不是因为科学 水平低,而是由于体制性的弊病。但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倒的确会反过来使 人们逐渐习惯于“无视常识”,因而不仅良心上而且智力上也发生退化。在这种 情况下,提倡“在常识的基础上思想”就不仅仅是在拯救知识,而且也是在拯救 良心了。   今天思想界的“无视常识的思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表面上把常识捧得很 高,但却根本拒绝围绕常识的思考———无论证明还是证伪。例如有人习惯于这 样指责别人:你的某某说法符合于常识,因此是多此一举;你的另一些说法则违 背了常识,因而是显然荒谬。证明常识是不必要的,而证伪常识是大逆不道的, 于是关于常识的任何思想都不必要了———“ 常识”在这里只是一根大棒。而 “在常识基础上的思想”,不论是证明还是证伪,却都给棒杀了:准此,牛顿没 有必要把“不言自明的常识”变成具有严格证明体系的自洽理论,哥白尼胆敢否 定地静日动的常识更是罪该万死。   关于常识的任何思想既然都不必要,那“无视常识的思想”就自然会泛滥起 来,于是就有了第二种类型,就是公然以藐视常识为荣,甚至以完全没有证伪内 容的违背常识之论作为自己学问高深的证明。前不久有这么一场讨论:某学者 “发现”鸦片战争前某洋人把汉语之 “夷”字英译为某个贬义词,进而指责某 洋人造谣,把一个本来充满友好意愿的字眼强加了贬义并借以煽动英人仇华,又 进而认为过去那种认为英国人重实利而中国人爱面子的说法不对,英国人发动鸦 片战争正是因为这些绅士极重荣誉,受不了翻译者故意捏造的贬义而悍然动武! 这样一个非常“新颖”的论点在逻辑上与道义上都让人难以理解:把一场公认为 出于牟利目的的战争说成是为维护面子和荣誉而发动,这究竟是在谴责还是美化 战争发动者?把利益、制度、文化上的严重冲突这一战争背景说成是仅仅出于某 个居心不良的翻译者有意“ 误译”,这与作者想表达的“政治正确”不是明显 矛盾吗?   但这些且不论,关键在于把中文的“夷”字译成贬义词究竟是不是误译?汉 语中的“夷 ”字本来并无贬义吗?作者自称的这一“发现”无论与自己想证明 的观点是否有违,首先它就与公认的“夷”为贬称的常识相冲突。于是批评者提 醒说:汉语中的“夷”字的确是有贬义的,你看连普及性的辞典都把它注明为贬 义词哩!没料到,这一批评竟使得该作者大为不屑:我在美国名牌大学已是任教 多少年的名教授,你竟然对我谈“这类中学生才关心的问题 ”,这是在讨论学 术吗?呜呼!无视常识而至于斯,实在令人吃惊。   总之,高深的学术、邃密的思想,并不必然是与“常识”相绝缘的思想。相 反,如果我们把“常识”理解为一般人公认的经验信息与初级形式逻辑的总和, 那么,重视公认经验知识、遵守基本推理逻辑,加上(至少对人文知识分子而言) 起码的人道良知与求智的真诚— ——这是成为大思想家与大学问家的必要条件, 尽管并不是充分条件。   当然,“在常识的基础上思想”并不是局限于常识,更不是迷信常识。相反, 如果你确信某些“常识”误人,那么,就请证伪它吧———从事实上与逻辑上!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