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我看“主持”对周方舟的批评 陈林群 “主持”对周方舟文的点评,我基本认同,但为周方舟抱屈,因为他的不少误解 恰恰是王安忆的表达导致的。 看来“主持”是上海人,或起码了解江浙沪方言,而周方舟不是上海人,更不了 解上海方言,因此不理解“别的一跳”、“不断头”之类方言词汇。正如“主持” 所言,方言当然可以写入小说,但如何写入却是个问题。我认为最起码的一个要 求是,不能造成阅读障碍。作家有权利用方言,读者也有权利叫看不懂。使用方 言的基本要求是巧妙而传神,否则为什么一定要用方言?张爱玲的“雾数”、 “没颜落色”都是上海方言,但联系前后文,各地读者都不会有阅读障碍,且神 形兼备,选词精当,不只是简单地记录方言的发音。王安忆用方言却大多只是音 译,比如“司伯灵锁”、“狗皮倒灶”(《长恨歌》)、“姊妹淘里”(《桃之 夭夭》)等,缺乏创造性,且容易引起不解或误解。我认为起码在语言层面,作 家选词用语(包括选用方言词汇),应尽量避免误导和歧义,否则就是与自己过 不去。 下面对“主持”的意见作些补充,黑括号内为“主持”原文,破折号后为我的补 充。 关于“至高点” 【开头的错别字应该是指”制高点”错写成”至高点”. 这种类似的情况在电脑 写作时常有发生. 可以说编辑也常掉以轻心. 对于矛盾奖获奖作品来说, 确实是一 种羞愧.】 ——这个错别字显然不属于“主持”所说的情况,因为在后文还出现过,而在后 来的版本中已改正。 关于“倒长出” 【这里周方舟说作者可能想表达“倒是长出”的意思, 完全是臆测. 从山墙的裂 缝中”倒长出”草是从下往上看的感受. 因为这是有事实基础的, 所以可以认可这 种写法.】 ——山墙裂缝中的草的确有倒过来长的。不过作者的表达还是有问题,应避免歧 义误导。 关于“特别的非同寻常” 【这种double的说法作派, 并不希奇. 限于时间, 没有去一一查找. 但可以相信 同义反复叠床架屋的例子不会少.】 ——的确是不稀奇,这正是中国文坛的悲哀,连那些专家评委都不以为奇。是视 而不见,还是根本看不见? 关于“重头” 【重头是上海方言. 随便问哪一个上海人, 都能给周方舟解释是什麽意思.】 ——如果读本国小说也要指定某地方的人做翻译,我看这小说还是不必读了。 关于“招摇” 【王安忆是把”搪勿牢”写成”招摇”不住了】 ——我读的版本(作家出版社2002年第19次印刷)已改成“招架”,可能是笔误 或排版错误。 关于“问……提出” 【不规范的汉语可以有“问XX提出”。没有人要求一定要字字句句都写规范汉语. 又不是考汉语托福. 何况这里”问”读作men完全是典范的上海话, 正好对路.】 ——我读的版本已改为“向……提出”。 关于“程先生也拒绝见的” 【既然这次周方舟看懂了那也就没有什麽疑问了】 ——恐怕对非上海读者还是有点疑问,这是沪语特定的句式,译成普通话应该是: “王琦瑶成天的不出门,连程先生也拒绝见的。”我觉得这种句式也不能滥用。 撇开句式,句子的表达也还有问题,“成天的”、“拒绝见的”中的“的”都可 以拿掉,这是沪语口语,口语可以啰嗦一点,有味道,书面语过于啰嗦实在让人 觉得眼里吹进了沙子。 关于“别的一跳” 【可以说”心里别别的跳”, 那么”心里别的一跳”算不得什麽创造. 这一会可 是周方舟高看王安忆了.】 ——很对,算不得创造,只不过把沪语的拟声词音译了出来,且译得让非上海读 者费解。 关于“不断头” 【“不断头”是江浙沪方言, 一点都不怪异.】 ——我这个上海人读来不舒服,觉得怪异,尽管理解起来没问题。 关于“文人相轻相捧” 【文坛自古文人相轻, 也从来文人相捧, 不足为奇. 问题是周方舟也得要特别留 意措词提问的准确才好.】 ——“主持”这一条我不太同意,为什么对网友要求特别高?我觉得倒更应该对 文人们尤其是名家们要求高一点,如果读者对文人相互吹捧都不以为奇,那么, 读者只能读捧出来的垃圾作品。 (XYS200503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