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哲学小说不同于文学小说的思维方式   --关于《通天塔》的答客问   ○友人●张远山   ○首先祝贺你的长篇小说《通天塔》在完成十一年后历经艰难终于正式出版。   ●谢谢!这应该归功于责任编辑岳建一先生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如果不是岳 先生的慧眼卓识和中国工人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我不知道这部书还要过多久才能 问世。这部小说最终没能在文学杂志发表和在文学出版社出版,也是非常合理的, 因为《通天塔》在文学园地里确实是个身份不明的异类。   ○你是不是说,《通天塔》长期不能发表和出版,不完全是因为文学刊物和 文学出版社缺乏胆识,也与《通天塔》在已有的文学格局中确实找不到恰当的位 置有关?   ●是这样。《通天塔》根本不是一部文学小说,稍有文学常识的人凭直觉就 能看出来。但《通天塔》是一部哲学小说--早在1991年第一次投稿时,我就明 确宣布了--又很少有人敢轻易认同,因为他们在中外小说史上找不到哲学小说 的先例。即便是伏尔泰的小说,也称不上哲学小说,何况伏尔泰是否称得上哲学 家也是有疑问的,起码罗素就没有把他写进《西方哲学史》。萨特是比较重要的 现代哲学家,但他是哲学、文学两栖人,写小说时他的思维方式完全是文学的。 小说形式只是承载他的哲学观念的容器,他没有用小说直接进行哲学思考。然而 真正的哲学小说,应该用小说这种形式进行哲学思考,从而显示出与文学小说完 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在小说史上没有先例可资借鉴,因此《通天塔》是对小 说家族中的一个新品种“哲学小说”的一次探险。   ○任何一个读者都看得出来,《通天塔》是一部奇异的作品,至于是在已有 的小说园地里为它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还是从文体学角度对它进行新的分类命 名,这将有待于专家的论定。我想还是从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开始提问。比如 《通天塔》的形式特点很多,但最直接最明显的是通篇都用句号。汉语自古以来 确实没有标点符号,所以现在通用的标点曾经被称为西式标点,你是不是对这种 非汉语固有的新式标点十分反感?   ●首先要消除一个误解,并非通篇都用句号,而是凡属于王先生叙梦的部分 都用句号,而王先生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与尚小姐、尚大夫之间的对话都用规范标 点。即梦的部分用句号,醒的部分用规范标点。这样做的理由有三。一、基于结 构特殊性的理由:比如第一章王先生的梦说到一半,与尚小姐有一些对话,随后 又接着说梦。如果每一次梦里梦外的进出都要明确交待就非常笨拙,而用句号就 是一个眉目清楚的方法,对阅读也是简便的提示。二、基于内容特殊性的理由: 梦的思路原本就是断断续续的,用句号取代其他标点,使语句似断若续,有一种 特殊效果。这种特殊效果部分地就是所谓“结结巴巴”,而灵魂的结巴是《通天 塔》的重要主题。三、基于汉语传统的理由:我并不反对新式标点,但汉语的音 韵美等固有特质确实在新式标点之下大为丧失。线装书中只有点断(即句读), 不分什么号。《通天塔》的句号就相当于句读。我想试验一下句读用于现代汉语 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我的体会是,用传统句读而不用新式标点,对句子的组织 法确有影响。假如用新式标点,许多句子我不会这么写。我想应该允许探索,假 如探索没有激进到影响阅读,探索就应该鼓励,这样我们伟大的母语就会日益丰 富,永葆活力,成为世上最美的语言。   ○《通天塔》的语言确实很有特点,尤其具有许多汉语自身固有而其他语言 不具备的特点,有人据此认为这部小说是不可译的。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一般认为诗歌具有最大的不可译性,但诗歌依然在不同语种之间被广泛翻 译。所以一个特殊语种中具有某种不可译性的语言极品,正是其他语种最愿意翻 译的,哪怕这种翻译颇多郢书燕悦、以讹传讹的成分。艺术的魅力之一就是向困 难挑战并克服困难。完全可以说,一部作品的不可译性越高,就越值得翻译;一 部作品的不可译性越低,就越不值得翻译。被认为高度不可译的《尤里西斯》, 世界各大语种都翻译了。《通天塔》的语言是非常通俗的,不通俗的是思想和寓 意,而思想和寓意一般来说总是可译的,不可译的是语言,像“静听动静更动 听”、“一切真如都是假如”等在汉语中明白如话的句子,转换为其他语言确实 有困难。但这是翻译者的事,不是作家应该关心的事。作家决不能为了具有可译 性而放弃民族语言的特质。如果一个作家这样想这样做,那么其作品在本国读者 那里就已经站不住脚,更不必谈其他的了。   ○在《通天塔》被公认为哲学小说之前,大家都称它为寓言小说。事实上你 的许多作品都有寓言色彩,比如《人文动物园》,或者与寓言有关,比如《寓言 的密码》,你为什么对寓言这么感兴趣?   ●因为我小时候无书可读,除了唯一的一类哲学著作,非文学的读物我只找 到成语词典。整本词典通读完后,我还会经常重新翻看,重看的主要是有故事的 成语典故,而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典故大多是先秦诸子寓言。词典里还往往会引用 诸子原文,这些都很吸引我,我就是通过这条路径接触到当时已被彻底否定的中 国古典文化的。我从理科改考文科的主要目的就是读诸子原著。我读诸子已有二 十多年,至今还是每年都读。幼年阅读经历往往会影响作家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特 点。另外我从来就没想过做文学家,我对故事的兴趣非常有限,我觉得很少有什 么故事是全新的、奇妙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老套,用“生老病死”四字就能概括。 我对探究故事后面的“道”即所以然更感兴趣,而文学家一般对怎么样(也可以 说是“路”)更感兴趣。在我看来,怎么样是比较表象的甚至是一目了然的东西, 但我不能一眼看透的却是表象后面的所以然,这是我更愿意探究的东西。   ○你是不是认为“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或者说认为哲学高于文学?   ●这不能一概而论,哲学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两者都关注人 性这一主题。说到人性,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想必你不陌生。   ○我记得告子不同意荀子关于人性恶的观点,他认为人性就像流水,“决诸 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所以告子认为客观存在的人性本身没有善恶, 善恶只是不同的人对“东流”或“西流”的主观评价。但孟子又不同意告子的观 点,认为“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   ●你的概括很准确。我愿意借用这个比喻说说我的看法,我相信大部分不走 极端的人包括哲学家和文学家都会倾向于告子的意见,但在具体方面尤其是思维 方式上会有很大不同。大致说来,文学家的视域比较窄,但细节比较丰富,他们 关注的是具体的水流,无水的地方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哲学家关注的是使水怎 么流的水槽(这是人工的)和地形(这是天然的)。哲学家探究各种各样的地形 和形形色色的水槽,就是要穷尽对水流来说具有可能性的每一个逻辑分叉。文学 家跟着具体的水流走,就难以穷尽每一个可能的逻辑分叉。文学的价值是具体性 和真实性,哲学的价值是抽象性和系统性。思想源于惊讶。文学家惊讶的是水流 到的地方居然有这样一条水槽或这样一种地形,水没有流到的地方基本上在他的 视野之外,由于他关注的主要是具体的水,即使是水流到的地形和水槽,他也缺 乏真正的洞察,因为水已经流到其他的水槽和地形去了,他的注意力也就跟着转 移了。所以,文学家对水槽和地形的了解大体上是浮光掠影的、缺乏深度的。哲 学家惊讶的是任何水槽和地形居然最终都会有水流进去,所以他对水曾经流过的 水槽和地形特别关注,不会被暂时的水流牵着鼻子走,哲学家对暂时没有水流的 水槽和地形也予以高度关切。按照逻辑的先天可能性,实际上哲学家对水流的任 何变相都不会真正惊讶。哲学家真正惊讶的是,水居然能够流到离水的本性如此 之远的地方,并且被外力塑造成任何形状。哲学家对水流、水槽和地形都有比较 系统的理想,而文学家往往没有系统的理想,即使有理想也只是对水的不切实际 的幻想,或者对地形的一厢情愿的空想,很少有对水槽的理想。但有理想未必都 是好事,许多哲学家的理想,最后都成了把水越引越远的思想水槽、把水弄得奇 形怪状的思想水潭,乃至把水弄得毫无活力的思想水库。哲学家应该致力于探究 和穷尽各种天然的地形,批判各种不让水按其天性自由流动的水槽、水潭和水库。 天然瀑布一定比人工喷泉优美。   ○《通天塔》被认为包罗万象,你是否就想通过它探究各种天然地形尤其是 人工水槽的每一个逻辑分叉,穷尽水槽和地形如何影响人性水流之走向的种种可 能性?   ●一部小说是不可能穷尽人性的全部可能性的。正如文学家非常想逼近具体 水流的绝对真实,然而绝对真实是不可能真正抵达的,从佛学角度来看,芥子纳 须弥,一花一世界,一滴水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即便由自然主义文学大师对 一个小故事进行不厌其烦、穷形尽相的繁琐描绘,也不可能全息性地传递全部细 节。因而哲学家欲穷尽全部可能性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目的。但我在《通天塔》里 确实做了文学家一般不会有意识去做而哲学家往往会有意识去做的事:试图穷尽 一个规定情景中的全部可能性,《通天塔》的规定情景就是“世界大同”的乌托 邦。所以说,文学小说是以具体的水流即主人公为不变的主观视角,以主人公的 个体命运偶然遭遇的场景即水槽和地形为背景来逼近个体的真实;而哲学小说则 是以规定情景即水槽和地形为不变的客观舞台,以变化流动甚至是任意的各色人 等进入这一规定情景后的必然表现来穷尽人性的种种可能性、人性的具体边界乃 至人性的每一个逻辑分叉。   ○尽管你说得条理非常分明,但我还是觉得很深奥。而且不得不说:没想到 小说还可以这样来写。你能否具体谈谈《通天塔》是如何以不同于文学小说的思 维方式来展开和推进的?   ●比如许多读者非常惊讶《通天塔》的第七章《日曜日之梦》和《尾声》部 分的每一个细节居然能无一遗漏地紧扣全书前面的每一个悬念,前后居然如此丝 丝入扣、天衣无缝。不少评论者都认为这是由于作者的想象力惊人,或者是作者 驾驭全局、统摄结构的思维整合力惊人。但我不这样看,这种误解源于误把《通 天塔》这样的哲学小说视为文学小说。既然《通天塔》是一部哲学小说,那就应 该根据哲学思维的特点来批评它和分析它。由于文学小说不以“无所不包大全” 的人性世界地图为舞台,而只是依主人公的主观视域(往往受制于文学家个人的 主观视域之局限)写到哪里算哪里,因此文学小说最后的整合力一般都是天然地 差,大部分世界名著的后半部都不如前半部精彩,尤以缺乏逻辑根性的中国古典 小说为最。其实这与文学小说的思维方式有关:文学小说涉及的水流ABC,往往 与水流活动之舞台即水槽OPQ和地形XYZ有一种非逻辑的紧张,即没有形成一一对 位,而这种错位和紧张正是文学小说的魅力之源。但哲学小说的水流是从A到Z, 作为水流活动之舞台的水槽和地形也是从A到Z,是一张包罗万象的人性世界地图。 因此哲学小说的最后,水流、水槽和地形三个序列的每一个对应的字母必然全部 一一到位,即一一穷尽其逻辑分叉,因此哲学小说的真正力量一定是在后半部, 后半部一定比前半部更好。这类似于做一道几何证明题,不到最后一步的证毕, 读者只能看到杂乱无章--这当然只是未窥全局时的错觉,哲学小说的思维方式 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真正的杂乱无章。所以,《通天塔》最后的细节一一对应,完 全不同于文学小说结尾的非逻辑的巧合和一厢情愿的大团圆,而是逻辑性的必然 到位,它与想象力不太有关,而更关乎理解力。进一步说,这也不是因为哲学家 比文学家在理解力上更有天赋,而是因为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比文学家的思维方式 更客观、更全面、更系统,他们的思维以思维对象即世界的客观本性为依据,而 世界的客观本性就是一一到位的。大自然什么也不缺,大自然具有全部字母表, 有所欠缺的一定是人的主观想象。一个人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想象出大自 然的全部字母表。这是任何人在大自然面前都必然感到卑微的唯一原因,也是天 然地形比人工水槽必然优越的根本依据。   ○非常感谢你的分析,对我和其他读者深入理解《通天塔》一定会很有帮助。 最后我想问一些小说以外的问题,《通天塔》是用电脑写的吗?   ●不是,是手写的。这是我的全部著作中唯一有手稿的一部作品。1993年我 开始用电脑。那年我30岁,我正着手准备开始职业写作生涯。我用电脑干的第一 件事就是输入《通天塔》,我想输入后在电脑里修改方便些,用不着一遍一遍誊 抄。但输入后发现,我完全没有能力修改它。输入《通天塔》的主要作用,变成 了过打字关。二十多万字输入了一个月,当时的打字速度不快,因为还不熟悉五 笔字型的字根。要是现在输入,大概三四天就够了。我用电脑写的第一部书是 《汉语的奇迹》,是一部现代诗歌评论集,写了不到一个月,但准备的时间超过 十年。我的写作方式永远是充分地准备,长期地思考,到瓜熟蒂落时迅速地完成。 此书完成已有七年,也至今没有出版,但我对它相当满意,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 (张远山附注:《汉语的奇迹》2002年5月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许多人认为,电脑的出现对写作艺术是一个致命打击,写作已经沦为一种 流水作业,所以今后再也不会有伟大作品了,也不会有大作家了。你认为用电脑 写作对你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如果1990年你已经开始用电脑写作,还能写出《通 天塔》吗?   ●我想这与电脑和手写无关。除了《通天塔》,我的其他著作都是用电脑完 成的。我不认为电脑对写作质量会有副作用,相反电脑有助于好作家写得更好。 永远不要把电脑之类的工具当成精神衰退的替罪羊,两者从来就没有因果关系。 把先进工具当作历史衰退论的最新证据,是没出息者的自我安慰。我一直有再写 小说的打算,之所以一直在写别的,与《通天塔》没能顺利出版有一定关系。 《通天塔》完成后,我就开始构思第二部哲学小说,我曾经考虑过写三部曲。但 哲学思考的系统性,决定了我的第二部哲学小说一定是接着第一部往下说。因此 在《通天塔》出版之前,写第二部哲学小说对我来说就是不急之务。我要写的东 西太多了,哲学小说并不是我唯一想写的东西,何况已经有一部了。我更愿意到 其他一些不毛之地去开荒。我已经写了十多部书,但还没有一部是与其他任何一 部在形式和内容上相近的。在完成每一种我想写的文体的一个样品之前,我不太 愿意回到一个已经写过的品种。现在我的水流已经流到离哲学小说很远的其他地 形去了,是否会回流或什么时候回流我不清楚,我愿意顺其自然。但是也应该承 认,同一个作者写第二部哲学小说比写第一部哲学小说远为困难。文学小说可以 一部接一部地写,比如巴尔扎克就用整个“人间喜剧”系列来描绘他心目中的人 性世界地图,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理解为描绘了人性世界地图的一个局部。但 哲学小说要求作家以他所理解的整个人性世界地图为活动舞台,这使同一个作者 很难再写出同样以这张人性世界地图为舞台的第二部哲学小说,而依然保持高度 的独创性。我如果再写第二部小说,肯定会是完全不同的样子。但在写出来之前, 连我也不知道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有些读者希望作家满足自己的阅读期待,但也有些读者希望作家别满足自 己的阅读期待--他们期待的是另一种满足,他们更渴望意料之外而不是意料之 中。   ●读者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要做到不令读者失望,更可靠的标准是不让我自 己失望。不断超越自己,是我写作的最大乐趣。谋生的需要或经济的动机,在我 的写作中是完全不加考虑的。   二○○二年一月三十一日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