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一个简单问题的最简解法 ——对“考试悖论”文本的修改建议 罗集人 想不到“新语丝”2005.4.14张远山先生的《“考试悖论”新解》登出后, 会有很多人跟帖讨论。 没看到过abada关于这个悖论的原文,但张远山先生重新表述的这个文本有 误导之嫌,它说“一个聪明的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逻辑知识做出了以下推理”, 这可能使人产生对逻辑的偏见。逻辑是探索科学真理、识别逻辑错误、揭露一切 谬论和诡辩的工具,如果正确地应用逻辑知识,怎么会作出如此明显违反逻辑的 推理?实际上这个推理是一个典型的违反逻辑常识的错误推理,准确的说法应该 是“一个糊涂的学生用违反逻辑常识的方法做了以下推理,请指出他的推理错在 何处。”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20多年来,鄙人给本科生上普通 逻辑课时每次都要用到这个例子。我的版本是这样的: 问题讨论:大卫为什么会被杀? 在古代欧洲某小国,公主爱上了国王的贴身卫士大卫,她深知国王不会同意 自己嫁给没有贵族身份的大卫,为追求幸福就和大卫一起私奔了。但很快被发现, 在边境被抓回。国王非常愤怒,但他不处置心爱的女儿,却怒斥大卫:“我如此 信任你,特许你出入后宫,你竟然利用这个便利拐走我心爱的女儿。我要狠狠处 罚你!” 国王随即向宰相下了如下的命令:   A在下星期日傍晚之前将大卫处死。(下命令当天是星期日)   B为了让大卫饱尝临死之前恐怖心理的折磨,不得提前告诉他哪天执行。   C如果大卫前一天就知道了他哪天要被处死,那一天就不要执行死刑。 公主闻讯后,请求宰相救大卫一命。宰相说:“国王正在气头上,谁都不能 劝阻,否则只能是火上浇油。”宰相建议公主去请教号称国内最聪明的智者(相当 于今天的“点子公司总策划”?)。W博士了解情况后对公主做了如下分析:   如果星期六晚上大卫还没有被处死,那么星期天就不会被处死(根据命令 A),这样星期六就成了最后期限;   如果星期五晚上大卫还没有被处死,那么星期六就不会被处死;(根据同上)   如果星期四晚上还没有被处死,那么星期五就不会被处死;   如果星期三晚上还没有被处死,那么星期四就不会被处死;   如果星期二晚上还没有被处死,那么星期三就不会被处死;   ……   按照当时该国的法律,如果在原定的执行死刑的期限内因故未能执行死刑, 就赦免一死。根据以上分析,大卫不可能被处死,将会得到赦免。   公主听了后觉得有道理,就放了心,并将W博士的分析告诉了狱中的大卫。 大卫于是高枕无忧,等待被赦免的好消息。但是,星期三早晨他被带出监狱执行 了死刑——完全符合国王的三条命令。 本人讲稿上的这个例子当然是从书上看来的,但最初来自何处,已经无从查 考了。不过每次将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时,都能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为了说 明它不是杜撰的脱离实际的问题,我同时提供一个现代版: A学校在4月15日收到上级的一个通知,通知主要内容有三条:   1.将在“五一”节前对A学校进行一次卫生大检查;   2.为了杜绝临时突击弄虚作假现象,不提前通知具体检查的日期; 3.如果A学校事先知道某天要来检查,则那一天将不会去检查(因查不到真 实情况)。 按照上述例子中“智者”W的分析方法,这次卫生检查将不可能进行。但是 某一天(例如4月20日)检查团来了个突击检查,并没有违反通知的规定。问 题何在?   “大卫为什么被杀”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释是:智者的分析违反了论证的逻 辑规则。 智者分析的结论“大卫不可能被处死”是被当作可靠的结论来对待的,因此 他的分析推论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证明——确立某一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但 是,逻辑论证必须遵守其基本原则——“充足理由原则”,而“充足理由原则” 的具体化就是关于论据和论证方式的两条规则:     1.论据必须已知为真。     2.论据必须能够推出论题。 智者W推论主要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因为他的全部推论都建 立在“星期六晚上大卫还没有被处死”这个假定基础之上,而“假定”并不是“已 知为真”的,这种以假设的、想当然的东西作为论据的逻辑错误有一个专门的术 语“预期理由”。除此之外,他的推论过程中还有“循环论证”的错误:“星期六 没有被处死”(p)→“星期天不会被处死”→星期六就成了最后期限(加上另一 个预期的理由“星期五晚上大卫还没有被处死)→星期六不会被处死(p)。即由 p出发,兜了一圈又回到了p。   我给学生的答案是:由于“预期理由”和“循环论证”都是无效论证,所以 “智者”的分析结论不可靠。假如公主跟亚里士多德学过逻辑,就泵识别其中的 错误,而不会相信“智者”的胡说八道,她另想营救办法说不定能够救出她心爱 的大卫呢。 张远山的考试悖论也一样:“推论一”的前提是一个“预期的理由”——“(如 果)周一至周五都不考”。只要指出这一点,这个问题立即破解。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果能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的问题,就应该放弃复 杂的方法。所以为解决“他的推理错在哪里呢”这个“悖论”(“问题”,不能算 严格意义上的“悖论”),是没有必要引用一大套有关时空问题的复杂哲学理论 的。当然,如果张远山只是以这个问题做引子,做一篇系统阐述自己的时空观念 的哲学文章(论文或随笔),则又当别论。   王蒙先生2004年4月在"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上的讲演中说:中国“除 王小波外,少有文学家受过自然科学、数学与逻辑学的良好教育,甚至,我以为, 大多数作家和我差不多,基本上是科盲。这是中国文人常常激愤、失落、大言与 现实脱节的原因之一,哪怕是最不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倒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原因之一”。曾经看到一位著明作家的杂文,标题叫做《名人的误导》,文中将美 国一位萨克斯管的演奏大师的话“必须不停地练习,成功的大门才会为你打开的” 这个明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歪曲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然后振振有词地加以 分析批判,说人家是“误导”,这样的文章不是无的放矢吗?张远山先生文章写 得好,我也常看,但在“考试悖论”这个问题上是否也存在对逻辑的误解呢?如 果张远山先生将此文收入文集,建议将此问题作为违反逻辑的例子来使用,不要 说“一个聪明的学生应用所学逻辑知识做了以下推理”,而应该改为“一个逻辑 课总是逃课的同学做了以下推理”。 (XYS200504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