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回应冒名沈昌文的亦远先生 董秀玉   一个时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某些人对《读书》的攻击和中伤。说实在的, 从《读书》创刊起,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对这些早已见怪不怪。虽然这次帽子换 了一顶,感觉有些新鲜,可那种毫无实质内容的漫骂,和无限上纲的手法,倒还是 熟悉的。真也不值得理睬。   最近,又见到网上一篇署名亦远的文章,更让我想起历次政治运动中,那些整 人老手专搞政治陷害的卑劣勾当。文章居然还煞有介事的“考证”了一番“事 实”,让我这当事人觉得颇为可笑。而来势之凶猛,又不能不让我深思,这所有对 《读书》的围剿,到底是做的什么文章?!   不几天,这篇文章居然堂而皇之的又贴上“《读书》前主编沈昌文”的名字再 次上网,这真让我惊呆了。等问清沈先生,这是冒名之后,更让我无比愤怒。决定 回应冒名沈昌文的亦远先生。   自96年以来,围绕沈昌文的退休和汪晖的接任,不少舆论,尤其是海外舆论, 做了很多文章。对此,我很不以为然,但也懒得去作什么争论。我一向重做实事, 把杂志编好最为重要。人家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看来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近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在这些事上大做文章,漫骂、攻击、中伤一涌而上。作为 当事人,似乎已不可能置身事外、避而不谈了。   《读书》杂志是三联书店下属的一个编辑部,主编任免的权限在三联书店社委 会。而沈先生原是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这一级的干部是由新闻出版署任免的。所以 沈先生60岁后从第一线退下专任《读书》主编,确需经署同意,但已不必正式由署 任免。在沈60-65岁正式退休中间,遇到过两次国家强调要各单位解决60岁退休一 刀切的问题,我都向出版署提出过希望沈先生留任的报告,也获得了同意。但到65 岁那次,出版署的回复是,“这已到了部长级干部退休的年龄,还是办了吧”。我 似乎已没有理由再拖延,所以只好一方面决定再延四个月以便交接,同时跟沈先生 立即商量接任的人选。   事实就这么简单。出版署怎么想的,我当然不知道,对《读书》是否放心,的 确也难说。但我当时确实没感觉到这就是政治迫害。尤其是《读书》杂志的创始 人,当时的三联总经理范用、总编辑倪子明早在60岁上就一刀切掉,我虽感觉急了 些,但也认为当属正常的退休。或许,这正是我政治觉悟不高的表现?   另一点要说明的是,沈先生在《读书》的十几年,和大家一起经受了《读书》 的风风雨雨,这是事实。但那两篇被认为是沈被迫退休原因的文章,却是在沈先生 决定退休以后才发稿,沈先生离去以后才受批评的,而被批评的是董秀玉。几年 来,我从未提过此事,也没有过埋怨。因为这是《读书》的事,我应该有责任。但 有些人至今还拿这些事去炒作,实在也太可笑!   接任人选的确定,经过了多次的方案和讨论,也征求了不少人的意见。首先, 《读书》选用主编,用出版家好,还是用学问家好,有很多讨论。当时一方面没有 合适的“出版家”可以选任,同时我也认为,《读书》实际上是由一批学问家兼出 版家提出理念和筹划创办的,思想路线和学术理念都十分清楚,因此很快就树起了 大旗,获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到了老沈和我手上,我们就不是学问家了。老沈还 可以用他自诩的“贪污盗窃”和“谈情说爱”的方式去借用一些知识,但接任的人 如果缺乏老沈那种勤奋和努力,那么《读书》还能办好吗?因此,我比较倾向请学 问家。但这个学问家必须是熟悉《读书》杂志的。(我们当然不想办成学刊),根 据编辑工作的需求,又是知识面很广的。因此我们就在《读书》众多的优秀作者中 找。根据推荐,经过讨论,又了解了可行性,最后觉得汪晖比较合适。当时我并不 熟悉汪晖。但他已做了《读书》十年的作者,学问人品上佳,跟老沈和《读书》的 编辑都是很熟悉的好朋友。实在是个最佳人选。所以就最后决定下来。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好不容易被我们从平静的书桌后面拖出来、尽心尽力工作 的汪晖,却平白无故的遭到了百般的诬陷和指责。成了某些人攻击和企图扼杀《读 书》的标靶。这实在是太过卑劣的手法。   至于光盘拖延和文章被删问题,有人说这是对《读书》的一个杀手锏。其实情 况也很简单,删去一个补白和一篇小文章的决定是我作的,这就是前面说的被炒得 沸沸扬扬、我挨过批评的两篇文章。在拖了半年多之后,在出和不出之间,我作出 了删此两文,出版光盘的选择。因为我坚信《读书》二十年来的思想积累,决不会 因此而有所失色。但亦远先生以此大做文章,攻击《读书》,用心之险恶,却令人 心寒。   我一向不愿参与这类论争,更不愿细数自己的家事。亦远先生的文章却迫使我 必须明确态度,公布事实。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少数人的攻击和中伤并不能代表 广大知识界对《读书》的爱护和善意,更不能抹杀十余万读者对我们自始至终的热 诚支持。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的原则,为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努力始终,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将《读书》办得更好。   中国的知识界在过去的年代里,已经吃尽了上纲上线、政治诬陷的苦。为此, 在《读书》创刊时,我们的创始者陈瀚伯、陈原先生们,坚持提倡读书之风、思考 之风、探讨之风和平等待人之风。坚决反对随意将学术观点的论争上纲为政治问 题,进行政治陷害和人身攻击。让我们和大家一起在激荡的思想海洋里,各自拿出 一点智慧来,共同创造一个真正平等讨论的学术氛围。想不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我 们还要以陈瀚伯先生的话来呼吁,这是可悲抑或可叹耶!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